摘要:为扎实推进乌兰浩特市“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 建设,市教育局以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开展多元教育活动为抓手,推动各学校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为扎实推进乌兰浩特市“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 建设,市教育局以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开展多元教育活动为抓手,推动各学校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作为首批国家级科学实验学校,乌兰哈达中心小学打破传统教育边界,以“科学实践”为纽带,联动家庭与社会资源,构建起“学校筑基、社会赋能、家庭参与”的科学教育协同育人“教联体”,让科学教育走出课堂、融入生活,为学生点亮科技梦想。
延伸课堂维度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空间
为打破校园围墙限制,学校将科学实践延伸至学生课余生活,打造“家校共参与”的实践场景。一方面,录制《科学小实验,点亮大梦想》系列趣味实验视频,涵盖 “瓶子吹气球”“彩虹形成”等贴近生活的实验内容,通过盟、市科技馆公众号推送,方便学生在家中与家长共同操作 —— 既强化亲子互动,又让家庭成为科学教育的 “第二课堂”;另一方面,成立“流动实验站”,配备便携实验器材,鼓励学生在课间、午休时间自主开展小实验,同时邀请家长志愿者参与实验指导,形成“学生动手、家长协助、学校引导” 的联动模式。
以创新竞赛为载体
凝聚家校社育人合力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等,每学期还举办校级科学实验大赛。该赛事不仅吸引全市多所学校参与,还邀请家长担任志愿者,协助组织赛事、记录学生表现。许多家长表示,通过参与大赛相关工作,既能直观看到孩子科学素养的提升,也更愿意主动配合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深化馆校合作
共建社会“科学大课堂”
学校积极联动市科协、科技馆、农牧科学研究所、地震局、污水处理厂等社会场馆与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社会资源转化为科学教育“活教材”,构建家校社协同的 “社会大课堂”。其中,科技馆定期为学校更新科普书籍与实验器材,并提供家长免费参观名额,鼓励家长带孩子开展亲子科普活动;市科协则为学校提供“科普大篷车”服务,带来“流动科技馆”展品供校园展出,期间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观体验,还走进校园开展科学故事宣讲、科学家精神普及等活动,通过“干冰实验”“液氮冰淇淋制作”等趣味表演吸引亲子共同观看。不少家长在活动后主动咨询学校科学教育安排,希望获得更多参与机会。
共享优质科普资源
优化育人资源供给
学校每学期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活动中,盟农研所为学校提供农作物种子与种植技术指导,助力打造“室外实践基地”;盟农研所专家还进校园开展“燕麦栽培技术” 讲座,不仅带领学生走进学校室外实践基地实地讲解,更邀请家长参与种植体验,指导亲子共同完成燕麦种植任务。
经过多年实践,乌兰哈达中心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 “教联体” 成效显著。这种“学校筑基、社会赋能、家庭参与” 的协同育人模式,不仅为学生撒播了科学种子,更构建起家校社三方联动的科学教育生态,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