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压岁钱别再塞红包!3个新招让孩子更开心,比给钱更有意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14:36 1

摘要:年初二,侄女攥着红包站在门口,声音小得像蚊子叫。我捏着那个还带着孩子体温的红包,手指都僵了——这可是我特意加了300块,凑够800的“心意”,怎么反倒成了烫手山芋?

过年给多少压岁钱合适?今年试试这个新方法,比给钱更得孩子心

“姑,我妈让我把红包退给你。”

年初二,侄女攥着红包站在门口,声音小得像蚊子叫。我捏着那个还带着孩子体温的红包,手指都僵了——这可是我特意加了300块,凑够800的“心意”,怎么反倒成了烫手山芋?

去年包500,我亲眼看见嫂子把钱抽走时,侄女攥着空红包的手指蜷了蜷,眼泪在眼眶里转了两圈,最后还是没敢掉下来。今年想着多给点,孩子总能留着买喜欢的发卡,结果还是落了这么个下场。孩子后来偷偷跟我说:“妈妈说我会乱买零食,不如存起来交学费。”

我这才后知后觉:现在的压岁钱早变味了。大人私下比谁包得多、谁的数字吉利,把红包当成人情往来的“筹码”,可孩子呢?他们连自己收到的钱长什么样都记不住,更别说从里面感受到一点心意了。

那天晚上我翻旧物,从箱子底翻出本卷边的《西游记》连环画,封面还贴着我小时候用透明胶补的补丁。突然就想起6岁那年过年,舅舅把这本书递到我手里,说“以后睡前不用总缠着妈妈讲故事了”。我抱着那本书看了一整个年假,连走亲戚都要揣着,现在想起当时的开心,心里还热乎乎的。

原来真正的压岁钱,从来不是看钞票有多厚,而是能不能在孩子心里,留下一段带着温度的记忆。今年我干脆换了主意,没再准备现金红包,反倒收获了孩子最真诚的笑脸。

要是你也想试试,这几个办法可以参考——

第一个是送本“能跟着孩子长大”的书。我知道侄女怕软乎乎的毛虫,却总蹲在楼下看甲虫爬,特意挑了本带彩图的《昆虫记》,还在扉页上歪歪扭扭写了句“送给未来的甲虫小专家”。除夕那天她拆开包装,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当场就坐在沙发上翻,连妈妈叫她吃饺子都要等看完这一页。后来嫂子发朋友圈,说孩子周末拉着她去小区草丛里找瓢虫,还像小老师似的给她讲“这是七星瓢虫,是益虫”。比起去年那句敷衍的“谢谢姑姑”,这样的反馈,才让我觉得“值了”。

不过选书得花点心思,别瞎买。要是知道孩子喜欢漫画,你偏送本厚厚的作文书,那不是白费功夫嘛?多跟孩子聊两句,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好奇什么,选的书才能戳中他们的心。

第二个是策划一次“孩子当主角”的小旅行。我朋友老王,今年没给儿子包红包,反而带他去了趟西安。出发前他没直接订行程,而是跟儿子一起画了张“藏宝图”:第一天要在碑林里找三个带“马”字的拓片,第二天得在回民街尝三种不同的饼,最后完成任务,才能去体验亲手做兵马俑模型。孩子回来后,居然主动写了篇800字的作文,里面写“我找到拓片的时候,爸爸说我比兵马俑还厉害”。要知道以前过年给现金,孩子顶多在日记里写一句“爸爸给了我红包”,哪有这么多话可说?

其实不用去多远的地方,哪怕就在本市的公园、农庄也能玩。关键是让孩子“说了算”,比如让他们负责认路边的植物、给小动物喂食,哪怕只是让他们选中午吃什么,孩子都会觉得“这是我的旅行”,成就感比拿到钱强多了。

第三个是埋一颗“能传下去”的时光胶囊。我同事的做法更有意思,她每年过年都会给女儿送一张当年的生肖邮票,还跟孩子一起找个小盒子装起来,说“等你以后有了宝宝,咱们再一起打开看”。现在孩子不仅主动去查集邮知识,还会跟奶奶打听“以前的邮票长什么样”。一张小小的邮票,不仅成了压岁钱,还让孩子跟长辈有了共同话题,连代沟都变浅了。

不过有两点要提醒大家:千万别把这事搞成“说教大会”。我送书的时候,只跟侄女说“姑姑小时候就是靠这本书,认识了好多虫子朋友”,压根没提“你要多读书、长知识”这种话。孩子要是觉得你在“教育”他,那这份心意就变味了。

还有就是预算不用多。去郊区农庄玩一天,花不了几十块;邮票选当年发行的,也就几块、十几块钱。重点不是花多少钱,而是让孩子知道“你在认真关注他的喜好”,这份心思,比再多的现金都珍贵。

除夕夜那天,侄女突然给我打视频,手机镜头晃得厉害,她却兴奋得大喊:“姑姑!我在花盆底下看到书里的蟋蟀了!跟图片上一模一样!”屏幕里她举着书,另一只手用手机电筒照着花盆,小脸涨得通红,眼里全是光。

那一刻我鼻子突然有点酸,心里却暖暖的。原来最好的压岁钱,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能让孩子眼睛发亮、多年后还能记得的小美好。

今年过年,不如试着把现金红包换成一份有心意的小礼物?或许等十年后,孩子还会跟你说“我还记得那年你送我的书/带我去的地方”,那种从记忆里冒出来的暖意,可比手机里的转账记录,耐回味多了。

来源:育儿跟我学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