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评论:明月千年照南楼楚韵新声醉荆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8:12 1

摘要: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张卫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公元八世纪的一个中秋之夜,被贬至荆州的唐朝宰相张九龄,登上荆州古城南楼,望月思乡,挥笔写下这传诵千古的诗句。而今,同样皎洁的月光依旧映照在古老的城墙上,照亮着当代游子的归乡之路。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张卫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公元八世纪的一个中秋之夜,被贬至荆州的唐朝宰相张九龄,登上荆州古城南楼,望月思乡,挥笔写下这传诵千古的诗句。而今,同样皎洁的月光依旧映照在古老的城墙上,照亮着当代游子的归乡之路。

千年望月,荆州古城的乡愁传承。中秋节,源于远古的月亮崇拜,其形成与楚人重视仲秋之节的习俗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中秋赏月、拜月、厌疾及采月露等习俗,最早在楚地盛行。自古以来,荆州古城楼便是望月怀远的重要场所。南朝梁元帝曾在荆州城墙上修建“明月楼”,每逢中秋之夜,他常与群臣登楼赏月、吟诗。后来,明月楼虽毁于战火,却开启了荆州登楼赏月的千年传统。张九龄在荆期间,常常登上“南楼”饮酒赋诗,留下《登荆州城楼》《登荆州城望江》《登郡城南楼》等诗作。宋朝时,荆州守将张栻新辟南城门,为缅怀张九龄,将南门城楼更名为“曲江之楼”,并致信朱熹,请其作《曲江楼记》。从此,“曲江楼”闻名遐迩。

千百年来,“中秋登楼望月”成为荆州重要的节俗活动。历代文人士子皆效仿九龄,登楼望月,寄托思乡之情。到了明代,望月传统依然不衰。明代文学家顾璘在《荆州明月楼》中,以“楼中望明月,清光白如昼”描绘荆州月色的清冷幽美。明代“公安三袁”袁宏道的“弦拨尽南湖月,更与唱歌到板桥”,则生动记述了沙市民众中秋登楼、赏月、泛舟、踏月之盛景。今天,当我们立于荆州古城墙“南楼”旧址,仍可与张九龄在同一意境中望月怀远,沉醉在“海上生明月”的壮美之中,感怀“天涯共此时”的千古同斯与浓浓乡愁。

月圆今宵,文旅活动中的乡愁体验。2025年,“迎中秋庆国庆”超级文旅月期间,荆州推出200多场惠民活动,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浓浓的乡愁情怀。如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以千年文化为底色,以“双节耀荆楚·三国忆团圆”与“楚韵颂华诞 月满映荆博”为主题,打造中秋“奇妙之夜”沉浸体验,以呈现中秋月圆的视听史诗;荆州方特东方神画推出“国风潮玩节暨中秋奇妙夜”主题活动,设置了巨型月亮灯饰,开展了国风巡游、烟花秀等活动;松滋洈水、石首桃源小镇、监利周老嘴、洪湖瞿家湾等景区景点,也纷纷推出丰富多彩的中秋节庆活动。

同时,荆州中心城区的各个街道、社区也相继推出了许多中秋节庆活动。沙市区胜利街道玉龙桥社区以“清廉中秋·手作廉心月饼”为主题,举办别具新意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青龙台社区开展“温情中秋、温暖之行”关爱孤寡老人活动;荆州区西城街道民主社区组织居民和大学生、务工人员一起制作月饼,喜迎中秋佳节。一些社区还为不能回家的外出务工人员准备“团圆快递”,将荆州特产月饼与亲人家书和思念寄往全国各地。总之,荆州独特的中秋文旅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对游子乡愁的温柔回应,成为连接游子与故乡的情感纽带。

心灵共鸣,望月与乡愁的文化意蕴。“每逢佳节倍思亲”,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正是因为它道出了中国人对亲人、对故乡的无限深情与思念。这是中华民族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是家国情怀的具体彰显,更是中华民族集体心理的深刻映照。月亮,是圆满与光明的象征。如今,中秋之夜,无论华夏儿女身处何地,都会仰望同一轮明月,吟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感受文化的认同和精神的归属。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中华文化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

在现代社会快速流动的背景下,中秋的望月传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情感表达,更成为调节现代人心理焦虑、寻求精神平衡的重要方式。荆州以古今交融的形式,让千年望月习俗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如今,当明月再次升于南楼之上,荆州古城墙上的每一块青砖,仿佛都在诉说关于团圆的故事。

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浓。从张九龄的“天涯共此时”到今日游子的“千里共婵娟”,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那轮明月下的浓浓乡情。荆州古城墙上的中秋月光,温暖了无数游子期盼团圆的心,续写着那首千年不绝的乡愁诗篇。

来源:荆州24小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