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白高铁“全民剪彩”!文旅融合可以这样“破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21:25 1

摘要:在吉林,什么是“高”?有人说是长白山的巅峰,有人说是沃野的高产,也有人说是生活里的小趣味。如今,沈白高铁穿山越岭而来,从通化到白山,再到长白山,这一次,“高”是全民共同举起的高度。近日,短片《在吉林,什么是“高”?》广泛传播,让这一命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也为文

在吉林,什么是“高”?有人说是长白山的巅峰,有人说是沃野的高产,也有人说是生活里的小趣味。如今,沈白高铁穿山越岭而来,从通化到白山,再到长白山,这一次,“高”是全民共同举起的高度。近日,短片《在吉林,什么是“高”?》广泛传播,让这一命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也为文旅融合如何讲好地方故事带来新的启发。

高铁通车,剪彩仪式何以不再只是领导嘉宾的专场,而是沿线百姓纷纷举起土特产、在田间村头欢呼雀跃的“全民盛宴”?9月28日,沈白高铁与G331吉林段同步通车,吉林省文旅厅策划的“开通大吉·直播秋天”主题活动,以“人民高铁人民剪彩”为核心,邀请通化、白山、长白山等地超过50个点位的群众共同参与。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记录了一条高铁线的开通,更折射出文旅融合与区域发展的深层思考:文旅融合究竟该怎么融?融什么?

在地资源与百姓生活的自然连接

文旅融合并非资源的简单叠加,而是生活、文化与自然的有机整合。在沈白高铁“全民剪彩”中,通化的参农举起人参,白山的护林员展示矿泉水,集安的导游挥舞旗帜,抚松的学生手捧玉米……这些百姓手中的物产,不仅是黑土地的馈赠,更是地方生活与文化的缩影。

文旅融合的核心内容,正是这些“在地资源”——包括物产、风俗、人情与日常生活。它们不是被刻意设计的“旅游产品”,而是自然生长、真实可感的“地方表情”。正如一位文旅负责人所言:“村民的真实出镜、达人的真诚表达,构建了线上线下的传播浪潮。”只有当本地生活成为旅游的底色,文旅融合才具有真正的吸引力与生命力。

百姓出场,串联在地资源与文化表达

文旅融合的路径,关键在于“人”的参与。吉林的“全民剪彩”活动,正是通过百姓的出场,将在地资源、本地文化与旅游推广自然串联起来。百姓不仅是参与者,更是文旅表达的“活载体”。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为家乡代言,也让旅游从“打卡式”观光转向“沉浸式”体验。

这种“人人都是代言人”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文旅推广中“官方叙事”的单一性,让文旅内容从“被设计”走向“自然生长”。百姓的参与,不仅增强了活动的真实感与感染力,也构建了一个从线下体验到线上传播的闭环生态,实现了从“物理通车”到“心理通途”的跨越。

以人民为中心,文旅才能行稳致远

当前,各地文旅竞争日趋激烈,网红景点层出不穷,但昙花一现者居多。究其原因,往往在于忽略了文旅发展的根本——民生。旅游不仅是经济产业,更是民生工程。只有当地百姓真正受益、主动参与,才能营造出有温度、有魅力的旅游环境。

沈白高铁的“全民剪彩”,是一次仪式,更是一种宣言。它告诉我们,文旅融合的“破圈”之路,不在高楼大厦的景区建设,而在田间地头的百姓心声;不在行政指令的强力推动,而在民心的主动呼应。只有让百姓成为发展的主体、分享的主体、代言的主体,文旅才能真正成为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从“全民剪彩”到“全民共建”

“全民剪彩”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随着沈白高铁与G331吉林段构建起“快旅慢游”的双环线,吉林文旅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契机。而百姓的参与,正如一条隐形的纽带,将交通红利转化为文旅魅力,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未来,期待更多地方能从中汲取经验——文旅之“火”,需由民生之“薪”点燃;发展之“路”,当由人民之“脚”走出。唯有如此,文旅融合方能行稳致远,真正成为推动区域振兴、实现人民幸福的强大引擎。(作者:天葵葵;编辑:曹雪文)

来源:中国旅游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