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多家传统运动品牌巨头业绩承压,专业细分赛道却逆势崛起。记者探访多家运动品牌门店,消费者不再盲目为“品牌溢价”买单,转而追求产品的专业功能与实用价值。多场景穿搭的运动品牌,正成为市场新宠。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瑶 见习记者 冯子芯
当下,多家传统运动品牌巨头业绩承压,专业细分赛道却逆势崛起。记者探访多家运动品牌门店,消费者不再盲目为“品牌溢价”买单,转而追求产品的专业功能与实用价值。多场景穿搭的运动品牌,正成为市场新宠。
多品牌业绩集体承压
关店背后的行业焦虑
近日,济南万象城LG2层的彪马门店悄然撤柜,原位置将更换为安德玛。万象城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撤店系租约到期,“双方暂无续约计划”。
据了解,济南地区的彪马门店均由滔搏运动代理。滔搏运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虽然彪马万象城店关闭,但滔搏将在该商场开设新店,“不过不会再经营彪马品牌”。
这一调整背后,或是品牌业绩的持续承压。今年3月,彪马宣布在全球裁员500人,作为其成本削减计划的一部分,下一阶段还将关闭不盈利的门店。彪马2025财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财报显示,经汇率调整后全球营收19.42亿欧元,同比下降2%,调整后经营亏损1320万欧元。
彪马的困境并非孤例。据滔搏2024/25财年全年业绩报告,其业务范围内,包括彪马在内的匡威、范斯、北面等品牌收入降幅明显,同比下降9.9%。
“现在折后899元,挺划算的。”在济南和谐广场耐克门店,曾经需要排队抢购的Air Max系列货架前顾客寥寥,店员正借着双节促销向顾客推荐。据耐克6月公布的2025财年(2024年6月-2025年5月)财报显示,大中华区全年收入65.86亿美元,同比下跌13%,相当于比上一财年减少约70亿元人民币。
根据波士顿咨询(BCG)2024年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鞋履市场增速已从2019 年的12.8%放缓至 2024年的 5.3%。红极一时的运动品牌为何在悄然落寞?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品传分析认为,当传统品牌产品迭代滞后于消费升级,当年轻人不再为“Logo 溢价”买单,缺乏技术壁垒的大众款必然遇冷。
户外与专业赛道爆发
不少品牌“精准突围”
有的品牌遇冷,但有的品牌却在逐渐走红。
9月28日晚,虽正值工作日,但济南万象城迪桑特门店内,仍有十余组顾客在选购。入口处“一切始于滑雪” 的摆陈设计格外醒目,几位消费者正围着店员询问冲锋衣的防水情况。“这款面料非常防水,衣服两侧的拉链很有设计感,既可以通勤穿,也可以户外运动。”店员边说边演示。
据安踏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主品牌零售额实现中单位数增长,最大增长点来自迪桑特、可隆等其他品牌,零售额同比激增60%-65%。迪桑特的“SKI系列滑雪服”在电商平台热销,可隆则凭借“城市机能风”设计引领“山系穿搭”风潮。
其他品牌也在各自细分领域发力。特步国际控股2025年上半年业绩显示,子品牌索康尼零售额同比增长超30%。361°上半年营业收入57.05亿元,同比增长11%,主要增长点来自童装品牌。专注女性瑜伽服的lululemon,2025财年第二季度全球净营收同比增长7%至25亿美元,其中国内净营收同比增长25%。
探访中,记者注意到,跑鞋已成为多家鞋类品牌门店的主力产品;因主打性能不同,各品牌也分别收获了一批忠实用户。
如:阿迪达斯凭借创新跑鞋及Samba等复古系列的热销,2025年上半年大中华区收入增长13%至18.27亿欧元;萨洛蒙的登山跑鞋也颇受欢迎,其母公司亚玛芬体育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3%至14.73亿美元,其中大中华区收入增长43%至4.46亿美元。
“当消费者从 ‘泛运动’转向‘精准运动’,技术壁垒和场景适配性成为核心竞争力。”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从卖货到卖生活方式
门店进入 “超级精选时代”
记者观察发现,相比于以往大规模铺店,现在品牌更倾向于打造高体验的“超级门店”。在恒隆广场可隆门店,店内设置了露营体验区,配备帐篷和折叠桌椅,营造出沉浸式场景。
“关小店开大店已成趋势。”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孙丽分析,“品牌不再拼数量,而是拼专业度、场景和体验;运动品牌门店正从‘卖货场’转型为‘运动生活方式体验馆’。”
通过梳理发现,安踏旗下迪桑特在上海港汇恒隆、新天地等地开设上千平方米级概念店,引入滑雪模拟、体感互动等体验;可隆定期举办“露营体验日”,将户外氛围带入商场;361°以“全民运动装备站”为概念推出超品店,采用“千平大店+全品类覆盖+自助购物”模式,设置跑步、篮球、综训等主题区域,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需求。
“过去是 ‘ 铺货思维’,现在是 ‘ 用户运营思维 ’。” 孙丽指出,品牌通过场景化体验将“一次性交易” 转化为 “终身用户价值”。
“纯交易的线下店会持续萎缩。”上述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具有强大体验和社交属性的品牌中心、社区店将成为主流,“比如商场里的露营节、城市跑,都是在构建 ‘ 运动生活方式体验馆’,这是线下门店的核心价值”。
品牌不再是首选
“精准适配”成为关键
“这条裤子的高腰设计能修饰腰线,虽然比快时尚品牌贵200元,但穿三年不变形。”9月28日,李女士在恒隆广场lululemon门店挑选瑜伽裤。记者注意到,部分高端运动品牌已进驻商场奢侈品专区。
“这体现出当前大众休闲运动穿衣风格的变化,”孙丽分析,消费者愿意为“精准适配” 买单,功能与美学的双重需求已成为市场“敲门砖”。
“先看科技,再看价格,最后才看品牌,碳板加超临界发泡技术是我的首选。”95后小李在选购跑鞋时说。
根据安永(EY)最新研究显示,超过75%的受访者在做出购买决定时会优先考虑价格,而不是品牌忠诚度;33%的受访者不再将品牌视为其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高端专业端的消费者为技术、体验等支付溢价,这属于价值驱动型消费;平价好物端的消费者追求性价比,这属于效率驱动型消费。”王品传分析道,“如此一来,缺乏鲜明价值主张、性价比又不突出的品牌,其处境将会愈加艰难。”
值得注意的是,Logo并未完全失效,其价值内涵已发生根本变化。孙丽认为:“过去Logo是彰显财富地位的符号,现在更像是品质和价值观的担保。年轻消费者认可的品牌,背后必然有可靠的科技、设计支撑。”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