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的写字楼,张小明盯着电脑屏幕上的 Excel 表格,眼皮在打架,手指却还在机械地敲着键盘。咖啡已经喝到第三杯,杯底的残渣像他此刻的人生一样,乱糟糟一团。
凌晨两点的写字楼,张小明盯着电脑屏幕上的 Excel 表格,眼皮在打架,手指却还在机械地敲着键盘。咖啡已经喝到第三杯,杯底的残渣像他此刻的人生一样,乱糟糟一团。
这是他这个月第 15 次通宵加班,领导画的饼已经从 “年底升职” 变成了 “下个月不裁员”,可他手里的项目依旧一团糟,明明每天比谁都努力,报表改了八遍,会议纪要记了厚厚一本,可最终的结果,还是 “差强人意”。
张小明的状态,像极了 19 世纪中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那群挖油工。
当时石油刚被发现,所有人都像疯了一样扛着锄头往地里钻,每天睡不到 4 小时,手上的茧子磨破了一层又一层,可最后呢?80% 的人挖出来的油要么卖不出去,要么运输途中全漏光,辛苦大半年,连锄头钱都赚不回来。
而彼时 20 岁出头的洛克菲勒,既没扛过锄头,也没熬过夜,只是背着个帆布包在油田周边转了三天,就赚了第一桶金。
后来有人问洛克菲勒:“您靠什么赚到第一笔钱?” 他笑着说:“靠看着别人努力。” 这句话放在今天,估计会被无数 “卷王” 喷成 “站着说话不腰疼”,可如果你真翻完洛克菲勒的发家史就会发现:那些总喊着 “努力就能成功” 的人,往往死在 “太努力” 上;真正的高手,从来不会用 “刻苦” 来掩盖自己的 “不动脑子”。
1859 年,美国掀起第一次石油热潮,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镇,一夜之间挤满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挖油人。
他们抱着 “挖到油就是赚到” 的念头,在地上乱挖乱钻,有人甚至把自家的农田都改成了油井,白天顶着烈日挖,晚上点着煤油灯挖,饿了啃口干面包,渴了喝口井水,活脱脱一副 “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的架势。
当时 21 岁的洛克菲勒,刚在克利夫兰的一家干货店赚了点小钱,也听说了石油的事儿。
别人都往油田冲,他却反着来,背着包绕着油田转了三天,没挖一口井,倒是跟油井老板、运输工人、杂货店老板聊了个遍。
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现在的油井太多了,油根本卖不出去;而且就算卖出去,用马车拉着油桶运,一路漏下来,到了目的地能剩下一半就不错了,挖油的人拼了命努力,可努力的方向,全错了。
于是洛克菲勒没挖油,而是花了所有积蓄,买了两辆二手马车,又定制了一批密封的铁皮油桶,专门帮油井老板运油。当时那些挖油的人还嘲笑他:“放着大钱不赚,跑去当马夫,真是个傻子。”
可没过半年,石油价格暴跌,因为油太多运不出去,堆在井边发臭,挖油的人要么赔光家底,要么弃井跑路;而洛克菲勒呢?因为他的铁皮油桶漏油量只有普通油桶的十分之一,运输成本比别人低,所有油井老板都找他运油,他的收入翻了十倍。
你看,那些挖油的人够努力吧?每天工作 16 小时,手上的水泡磨成茧,茧子又磨出血,可结果呢?努力错了方向,就像你想从北京去上海,却朝着广州的方向狂奔,跑得越快,离目的地越远。
现在很多人也是这样,把 “努力” 当成了护身符,每天加班到凌晨,报表改了一遍又一遍,却从来没想过:这个报表是不是领导真正需要的?这个项目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没有市场?
我有个朋友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每天忙着写文案、发短视频、做活动,忙到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可 KPI 从来没达标过。
有一次我问他:“你知道你做的内容,用户喜欢看吗?” 他愣了一下说:“不知道,领导让做我就做啊,反正我努力做了。”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 “盲目努力”,把 “完成任务” 当成 “努力”,把 “时间堆砌” 当成 “付出”,最后感动了自己,却没感动结果。
洛克菲勒后来在日记里写:“如果一艘船没有航向,那么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努力也是一样,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你越努力,就越容易把自己逼进死胡同。那些总说 “我已经很努力了” 的人,其实是在逃避思考。
思考方向对不对,思考方法行不行,思考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毕竟,努力不需要动脑子,只要熬时间、拼体力就行;可思考不一样,它需要你停下脚步,直面自己的不足,这比熬夜加班难多了。
洛克菲勒创办标准石油公司后,有一次公司要扩大生产,几个高管跑来跟他说:“老板,我们准备让工人两班倒,24 小时不停生产,这样产量能翻一倍,利润肯定也能涨上去。”
当时很多员工也觉得这个主意好,纷纷表示愿意加班,甚至有人主动提出 “自愿降薪换加班机会”,一副 “公司兴亡,匹夫有责” 的架势。
可洛克菲勒却拒绝了,他让财务部门算了一笔账:24 小时生产,虽然产量能增加,但原材料采购成本会上涨 30%,库存积压成本会增加 50%,而且工人疲劳作业,生产出的劣质油会增多,反而影响品牌口碑。
最后他拍板:“按正常时间生产,谁也不许加班,要是完不成任务,就优化流程,不是增加时间。”
结果呢?半年后,标准石油的产量没降反升,利润还涨了 20%。因为员工不用熬夜加班,精神状态好了,生产效率提高了;而且因为没有库存积压,资金周转更快,还能灵活应对市场价格波动。那
些当初喊着要加班的高管,后来才明白:过度努力,反而会让人失去判断力,只看到 “产量增加” 这个表面现象,却看不到背后的成本和风险。
现在很多公司也是这样,老板天天喊着 “996 是福报”,员工天天熬到凌晨,结果呢?代码写得全是 bug,方案改得乱七八糟,项目延期了一次又一次。
为什么?因为人在疲劳的时候,大脑是不转的,只会机械地重复工作,根本不会思考 “怎么把事情做好”,只会想着 “怎么把事情做完”。就像你熬夜写报告,写着写着就开始复制粘贴,最后交上去的报告,自己都不知道写了些什么。
我之前认识一个程序员,为了赶项目,连续一个月每天只睡 3 小时,最后项目是赶出来了,可他因为过度疲劳,在电脑前晕倒,送进医院查出了心肌炎。
出院后,老板不仅没安慰他,还说:“你看人家小李,虽然没你努力,但项目完成得比你好,你还是不够刻苦。” 你看,这就是过度努力的悲剧:你把自己当成了机器,老板就真的把你当成了机器,机器坏了可以换,可你的身体坏了,谁替你负责?
洛克菲勒曾说:“真正的财富,是用脑子赚来的,不是用命换的。”
过度努力的人,往往会陷入 “努力陷阱”:觉得只要自己够刻苦,就一定能成功,于是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却忘了停下来思考:
这件事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我是不是在做无用功?最后,努力变成了 “自我消耗”,自己累得半死,却没拿到想要的结果,还被人当成 “只会埋头干活的工具人”。
洛克菲勒在运输石油的时候,发现马车运输效率太低,而且成本高,于是他想:能不能用铁路运输?可当时的铁路公司都有自己的固定客户,不愿意跟他合作。
有人跟他说:“老板,我们自己建一条铁路吧,虽然要花很多钱,还要雇很多人,但只要我们努力,肯定能建成。”
洛克菲勒却摇了摇头,他没有自己建铁路,而是找到了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老板斯科特。
他跟斯科特说:“我保证,未来五年,我的石油运输量占你铁路公司货运量的 30%,但你要给我最低的运输价格,而且不能给其他石油公司同样的价格。” 斯科特算了一笔账,觉得这笔交易划算,就答应了。
就这样,洛克菲勒没花一分钱建铁路,却拿到了最低的运输价格,而那些想自己建铁路的石油公司,要么因为资金不足,要么因为技术不够,最后都失败了。
洛克菲勒后来在给儿子的信中写:“我从来不会去做那些自己不擅长的事,而是找擅长的人合作。就像你想搬一块大石头,自己搬不动,就找别人帮忙,而不是非要自己硬扛,最后把腰闪了。”
现在很多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总觉得 “凡事靠自己” 才是努力,于是什么事都自己做,结果把自己累死,还做不好。
我有个朋友开了一家奶茶店,从选址、装修、进货、做奶茶,到收银、打扫卫生,全是自己来。每天早上 6 点起床,晚上 12 点才关门,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可奶茶店的生意还是不好。
后来我问他:“你为什么不雇个人帮忙?” 他说:“雇人要花钱,我自己努力点,就能省下来。” 可他没算过:他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导致奶茶做出来慢,顾客等不及就走了;而且他没时间研究新品,奶茶口味一成不变,老顾客也慢慢流失了。
最后,奶茶店开了半年就倒闭了,他还说:“我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没成功,可能我运气不好吧。”
你看,这就是 “太努力” 的误区:把 “亲力亲为” 当成 “努力”,把 “节省成本” 当成 “聪明”,却忘了 “借力” 的重要性。
洛克菲勒之所以能成为石油大王,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更努力,而是因为他懂得 “借别人的力,做自己的事”。
他借铁路公司的力,解决了运输问题;借银行的力,解决了资金问题;借员工的力,解决了管理问题。
而那些凡事靠自己的人,就像一只想拉车的蚂蚁,虽然努力,可根本拉不动,最后只能累死在车旁边。
就像现在很多年轻人,明明可以找同事帮忙,却非要自己硬扛;明明可以用工具提高效率,却非要手动操作;明明可以学习别人的经验,却非要自己摸索。
结果呢?时间花了,精力耗了,却没拿到想要的结果,还安慰自己 “我努力了,问心无愧”。可洛克菲勒告诉我们:“问心无愧没用,拿到结果才有用。懂得借力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洛克菲勒晚年的时候,开始做慈善。
当时很多富豪做慈善,都是随便捐钱,哪里需要就捐哪里,捐完就完事了,还到处宣传自己 “努力做慈善”。
可洛克菲勒不一样,他没有盲目捐钱,而是先做了大量的调研,发现当时美国的教育和医疗非常落后,很多孩子没钱上学,很多人因为没钱治病而死亡。
于是他把大部分捐款,都投入到了教育和医疗领域。
他创办了芝加哥大学,让更多孩子能接受高等教育;他建立了洛克菲勒医学院,资助医学研究,攻克了很多疑难杂症。
后来有人问他:“您为什么只捐教育和医疗?不觉得太单一了吗?” 他说:“慈善不是撒胡椒面,不是捐的地方越多越好,而是要精准投入,才能起到最大的作用。
就像种地,你把肥料全撒在一块地里,这块地就能长出好庄稼;如果你把肥料撒在十块地里,最后可能一块好庄稼都长不出来。”
其实努力也是一样,不是时间花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精准投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现在很多人之所以努力却没结果,就是因为把 “时间堆砌” 当成了 “努力”,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最后撞死在墙上。
我有个学生,高考前每天学习 16 小时,早上 5 点起床背书,晚上 11 点才睡觉,周末也不休息,可成绩一直徘徊在中游。
后来我跟他聊了聊,发现他虽然学习时间长,可效率很低:背英语单词的时候,一边背一边玩手机;做数学题的时候,遇到不会的就跳过,从来不想办法解决;复习的时候,总是在看自己已经会的内容,不会的内容却从来不碰。
我跟他说:“你不是不够努力,而是努力得太盲目了。你应该把时间用在不会的内容上,背单词的时候专心背,做数学题的时候遇到不会的就请教老师,这样才能提高成绩。”
后来他按照我说的做,每天学习 10 小时,却比之前学习 16 小时的效果还好,最后高考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你看,这就是 “精准努力” 和 “盲目努力” 的区别。
洛克菲勒之所以能成功,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更刻苦,而是因为他懂得 “精准投入”:
在别人都挖油的时候,他投入运输;在别人都想建铁路的时候,他投入合作;在别人都盲目做慈善的时候,他投入教育和医疗。他的每一次努力,都用在了最关键的地方,所以才能事半功倍。
而那些 “太努力刻苦” 的人,往往是 “假努力”:他们把 “学习到凌晨” 当成努力,却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把 “加班到深夜” 当成努力,却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把 “忙得不可开交” 当成努力,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最后,他们感动了自己,却没感动结果,还抱怨 “努力没用”。可洛克菲勒告诉我们:不是努力没用,而是你的努力没用对地方。
结语:别用 “努力” 掩盖 “不动脑子”,真正的智慧是 “精准努力”洛克菲勒去世后,有人在他的书房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很多人失败,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太努力他们用努力掩盖自己的懒惰,懒得思考方向,懒得寻找方法,懒得借力,最后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现在的我们,不也是这样吗?每天喊着 “努力就能成功”,却从来没想过 “努力的方向对不对”;每天熬着夜加班,却从来没想过 “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每天凡事靠自己,却从来没想过 “能不能借别人的力”。
我们把 “努力” 当成了遮羞布,掩盖自己的不动脑子,最后只能在 “努力” 的陷阱里越陷越深。
其实,真正的努力,不是熬时间、拼体力,而是动脑子、找方法;真正的成功,不是靠 “太努力刻苦”,而是靠 “精准投入”。
就像洛克菲勒一样,在别人都埋头苦干的时候,他抬起头看方向;在别人都拼命加班的时候,他停下来算成本;在别人都凡事靠自己的时候,他伸出手找合作。
所以,别再迷信 “努力是万能钥匙” 了,也别再用 “太努力刻苦” 来感动自己了。
从今天开始,停下来想一想:你努力的方向对不对?你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你能不能借别人的力?只有找准了方向,找到了方法,借到了力,你的努力才能有结果,你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毕竟,洛克菲勒早就告诉我们了:你之所以总是失败,大概率是因为太努力刻苦了不是努力错了,而是你用错了努力的方式。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