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心脏日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要点解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21:06 1

摘要:刘明波, 何新叶, 杨晓红, 等.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要点解读[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5, 30(4): 384-399. DOI: 10.3969/j.issn.1007-5410.2025.04.006.

中国心血管杂志2025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本刊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期刊、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4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25—2026年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武大(RCCSE)核心期刊,欢迎来稿!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

要点解读

Interpretation of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s in China 2024

刘明波 何新叶 杨晓红 王增武

作者单位:100037 北京,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通信作者:王增武,电子信箱:wangzengwu@foxmail.com

引用本文:

刘明波, 何新叶, 杨晓红, 等.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要点解读[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5, 30(4): 384-399. DOI: 10.3969/j.issn.1007-5410.2025.04.00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及其危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愈加显著,CVD发病率持续升高,加强政府主导的CVD防治工作刻不容缓。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自2005年以来,每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编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以下简称"年报")[1]。今年是年报出版的第20年,20年来,作为CVD防治前沿资讯刊物,年报浸透着几代专家评委、编著者、出版者的辛勤汗水,印证着几代心血管领域医学翘楚的远见卓识,也在全球CVD防治事业发展中彰显着重要价值。本文主要对最新发布的年报[1]要点内容进行精选解读,以期为CVD防治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01CVD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状况

1.1 CVD流行趋势

1.1.1 药物代谢改变

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中国全人群CVD的发病数、发病率、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从1990年的530.07万例、447.81/10万、646.20/10万上升至2019年的1 234.11万例、867.65/10万、652.21/10万。中国居民1990—2019年CVD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2030年CVD预测发病率、预测死亡率和预测伤残调整生命年率均持续上升[2]。

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对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项目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62个监测点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我国≥18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置入和(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心绞痛、脑卒中和心脏性猝死]粗发病率为620.33/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简称"年龄标化率")为635.81/10万,男性(粗发病率717.36/10万,年龄标化率738.49/10万)高于女性(粗发病率519.64/10万,年龄标化率530.61/10万)。随着年龄增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图1)。

图12023年中国不同年龄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粗发病率

2021年CVD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3]。农村CVD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图2)。2021年农村CVD粗死亡率为364.16/10万,其中心脏病粗死亡率为188.58/10万;城市CVD粗死亡率为305.39/10万,其中心脏病粗死亡率为165.37/10万,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可能与基层筛查不足、转诊延迟等相关,提示须强化农村初级预防。无论在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男性冠心病死亡率均高于女性[3]。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CVD占首位,2021年分别占农村、城市死因的48.98%和47.35%。

图22000—2021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变化

1.1.2 冠心病

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于2020—2022年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262个监测点开展调查,初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居民冠心病(心肌梗死、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因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病率为758/10万,男性(940/10万)高于女性(570/10万),城市(892/10万)高于农村(639/10万),且冠心病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快速升高趋势。

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项目数据统计分析发现,≥18岁居民AMI的粗发病率87.6/10万(年龄标化率93.9/10万),男性(粗发病率113.3/10万,年龄标化率118.9/10万)高于女性(粗发病率60.9/10万,年龄标化率65.1/10万)。随着年龄增长,AMI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图3)。

图32023年中国不同年龄居民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3],2021年中国城市居民冠心病粗死亡率为135.08/10万,农村为148.19/10万;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地区,男性冠心病死亡率均高于女性。2021年冠心病死亡率继续2012年以来的上升趋势,农村地区上升明显,到2016年已超过城市水平(图4)。

图4 2002—2021年中国城乡居民冠心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2002—2021年AMI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自2005年起呈快速上升趋势,农村地区AMI死亡率不仅于2007年、2009—2011年超过城市地区,且自2012年起农村地区AMI死亡率明显升高,并于2013年开始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图5)。

图52002—2021年中国城乡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变化

1.1.3 脑血管疾病

GBD 2021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共有2 634万例脑卒中患者,比1990年增加145.4%。针对不同亚型脑卒中,1990—2021年患病数增加最多的是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216.3%),其次是脑出血(40.8%)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19.8%)。2021年脑卒中年龄标化率为1 301.4/10万,其中IS为1 018.8/10万,脑出血为222.1/10万,SAH为68.9/10万。与1990年相比,脑卒中年龄标化率上升了11.5%,其中IS增加了34.2%,脑出血和SAH分别降低了28.0%和36.2%。

GBD 2021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409万例,比1990年增加142.6%。针对不同亚型的脑卒中,1990—2021年发病数增加最多的是IS(264.2%),其次是脑出血(51.6%),SAH则下降了3.6%。2021年脑卒中年龄标化率为204.8/10万,其中IS为135.8/10万,脑出血为61.8/10万,SAH为7.8/10万。与1990年相比,脑卒中的年龄标化率下降了9.8%,其中脑出血和SAH的年龄标化率分别下降了43.9%和56.5%,而IS的年龄标化率则增加了35.7%。

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对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项目数据统计分析发现,≥18岁居民脑卒中发病率为491.0/10万(年龄标化率为513.3/10万),男性(发病率为551.8/10万,年龄标化率为578.9/10万)高于女性(发病率为427.9/10万,年龄标化率为445.8/10万)。随着年龄增长,脑卒中发病率呈现增长的趋势(图6)。

图62023年中国不同年龄居民脑卒中发病率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3],2021年中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为140.02/10万,占城市总死亡人数的21.71%,位列城市居民全死因的第三位;农村居民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为175.58/10万,占农村总死亡人数的23.6%,位列农村居民全死因的第二位。中国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城市和农村居民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递增趋势近似于指数关系,且各年龄组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1.2 烟草使用

中国成人吸烟率从2010年的28.1%下降至2022年的24.1%,12年间下降了14.2%[4]。各地成人烟草流行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上海市和西藏自治区成人吸烟率小于20.0%,云南省和贵州省高于30.0%。此外,18省份位于20.0%~24.9%之间,9省份位于25.0%~29.9%之间[5]。

尝试吸烟是开始吸烟行为的一个重要标志[6]。2023年,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从2021年的16.7%下降至13.7%,降幅达到18.0%。2023年中学生吸烟率为4.2%,与2021年持平,估计全国有376万中学生吸烟。经常吸烟率(每月吸烟20 d以上)为1.2%,每日吸烟率为0.8%。男学生比女学生表现出更高吸烟比率,其尝试吸烟率、吸烟率、经常吸烟率和每日吸烟率分别为19.1%、6.4%、2.0%和1.4%,女学生分别为7.8%、1.8%、0.3%和0.2%。职业高中吸烟比率高于普通学校,分别为22.3%、9.6%、3.6%和2.6%,其次是高中生,分别为14.7%、3.8%、1.3%和0.9%,初中生最低,分别为11.2%、3.1%、0.6%和0.4%。2023年,54.5%的中学生报告暴露于二手烟,暴露最多的场所是室外公共场所(40.2%)和室内公共场所(37.5%),其次为家中(29.4%)和公共交通工具(20.2%)。35.4%的中学生报告过去30 d在学校接触过二手烟,值得注意的是,8.3%学生几乎每天在学校见到老师吸烟[6]。

1.3 膳食营养

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7-8],1982—2017年,中国居民主要食物摄入量总体变化趋势:谷物和蔬菜的摄入量减少,全谷物和薯类摄入下降;动物性食物结构依旧不合理,畜肉尤其是猪肉摄入过多,而禽肉和水产品摄入不足;水果、蛋类、奶类和大豆类的摄入量持续较低,与推荐量有较大差距(图7);食用油摄入持续增加,2015—2017年食用油每标准人日摄入量为43.2 g;尽管家庭烹调用盐每标准人日摄入量(9.3 g)有所减少,但仍远高于推荐量。

图72015—2017年中国居民各类食物每标准人日摄入量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居民膳食总能量供给充足,每标准人日能量摄入量为2 007.4 kcal,从长期变化趋势看呈下降趋势[7]。从膳食能量来源看,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呈明显下降趋势;而脂肪供能比则呈不断上升趋势,城市居民自2002年起超过推荐量30%的上限水平,农村居民2015—2017年脂肪供能比首次突破30%的推荐上限,达到33.2%[7-9]。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和2022—2023年中国发展与营养健康影响队列的10省(自治区)调查数据发现[10],与2018年相比,2022—2023年成年居民能量摄入量略有下降,脂肪供能比进一步增加,平均达40.0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下降至44.06%,蛋白质供能比保持稳定,为13.02%。2020年中国6~17岁儿童的脂肪供能比达到33.7%[11]。

1.4 身体活动

2020年,3~6岁幼儿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达标率为62.3%,城镇(63.1%)高于农村(58.6%),屏幕时间达标率为52.8%[12]。中小学生2016年体育课≥2节/周、课外体育训练≥5次/周的比例分别为85.2%和31.5%,周末看电视、使用手机、看电脑≥2 h比例分别为23.7%、27.7%和17.5%[13]。2017年小学、初中学生活动达标率高于2016年[14-15],但与2017年相比,2019年小学生、初中生的达标率均显著下降(32.61%比25.33%、28.15%比17.61%),同时小学生视屏时间低于2 h的达标率显著下降(86.47%比80.55%)[16]。2019年肌肉力量锻炼≥3次/周的比例达到39.3%[17],1985—2014年间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总体趋于下降,与1985年比,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显著下降(2.7%比2.2%)[18]。

1.5 超重与肥胖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CHNS以及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等调查结果均显示,尽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地区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有差异,但总体上我国居民超重与肥胖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农村增长速度高于城市[7-8,19-20]。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项目对7大地区10.5万0~18岁儿童的调查[11]显示,2020年中国0~5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为7.8%(超重率5.7%,肥胖率为2.1%),农村高于城市,男生高于女生;6~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为26.5%(超重率14.5%,肥胖率为12.0%),城市高于农村,男生高于女生。《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7],中国≥18岁居民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与2012年相比,分别上升了4.2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于2020—2022年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262个监测点开展调查,有效样本量293 022人,初步结果显示,≥18岁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34.6%、17.8%和34.9%。就肥胖率而言,男性(20.5%)高于女性(15.0%),农村(18.7%)高于城市(16.7%)。随着年龄增长,超重率和肥胖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1.6 高血压

1958—2022年,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患病率抽样调查表明,高血压患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于2020—2022年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262个监测点对298 438人进行了调查,初步结果显示,≥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1.6%,男性(36.8%)高于女性(26.3%),农村(33.7%)高于城市(29.1%)。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呈现快速升高的趋势。CHNS研究对12 952名≥18岁中国人群的前瞻性队列调查[21]显示,高血压年龄标化发病率从1993—1997年的40.8/1 000人年增长至2011—2015年的48.6/1 000人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项目全国6次调查数据[22]显示,2004—2018年中国18~69岁成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呈上升趋势(图8)。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初步结果显示,≥18岁居民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43.3%、38.7%和12.9%。

图82004—2018年中国成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变化

1.7 血脂异常

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于2020—2022年间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262个监测点调查275 961人,初步结果显示,≥18岁居民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水平分别为185.8、141.0、50.7和110.7 mg/dl。其中,男性三酰甘油水平高于女性(图9)。

注: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图9中国≥18岁成人TC、TG、HDL-C和LDL-C水平

如果将存在任一类型的血脂水平异常(包括总胆固醇≥551.71 mg/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60.22 mg/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2010年中国慢性肾病工作组调查[24]、2011年CHNS[25]及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26]显示,中国≥18岁成人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大幅上升;2012—2015年中国高血压调查[27]与2014—2019年中国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28]针对≥35岁成人的血脂异常患病率调查结果相近(图10)。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初步结果显示,≥18岁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8.1%,男性(46.1%)高于女性(29.6%),城市(38.9%)高于农村(37.4%)。随着年龄增长,血脂异常患病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图11)。

图102002—2019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

图112022年不同性别、年龄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

1.8 糖尿病

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于2013—2014年和2018—2019年,分别对170 287和173 642名≥18岁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29],依据美国糖尿病学会诊断标准,糖尿病患病率从2013年的10.9%(95%CI:10.4%~11.5%)上升至2018年的12.4%(95%CI:11.8%~13.0%)。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从2013年的35.7%(95%CI:34.2%~37.3%)上升为2018年的38.1%(95%CI:36.4%~39.7%)(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100~125 mg/dl或糖化血红蛋白5.7%~6.4%)。2018年,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6.7%(95%CI:34.7%~38.6%)、32.9%(95%CI:30.9%~34.8%)和50.1%(95%CI:47.5%~52.6%),与2013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2013—2018年,农村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增加明显。

1.9 慢性肾脏病

随经济发展及社会变迁,我国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病率及其病因谱均有所变化,可防可治的糖尿病、高血压及尿路梗阻所致的CKD逐渐成为主导。2011年,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中糖尿病所致CKD占比首次超过慢性肾小球肾炎,跃居第一[30]。根据中国肾脏网络年报,2016年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中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及梗阻性肾病的占比分别为26.7%、21.4%和16.0%,均高于慢性肾小球肾炎(14.4%)[31]。

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全国第六次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32]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纳入的176 874名≥18岁人群中开展,白蛋白尿及肾功能受损的患病分别为6.7%和2.2%,总CKD患病率为8.2%,较2009—2010年的10.8%[33]有所下降。在年龄较大、女性、非汉族、居住在农村或中国北部和中部地区、受教育水平较低或收入较低、既往吸烟、不饮酒、缺乏身体活动以及存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自报CVD等危险因素的亚组中,CKD患病率较高。无高血压、新发高血压及既往高血压人群的CKD患病率分别为4.5%、14.3%和23.5%。

2015—2019年,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共有效筛查了269 026名≥35岁人群晨尿白蛋白肌酐比(urinary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UACR),白蛋白尿(UACR≥30 mg/g)的患病率为8.75%,其中30 mg/g≤UACR2)或过低者(2)者更高,而饮食习惯良好者和活动时间充足者更低。白蛋白尿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经年龄、性别标化后,白蛋白尿患病率最高的地区为华中地区[9.35%(95%CI:9.01%~9.71%)],其次为西南[8.95%(95%CI:8.69%~9.23%)]和华东地区[8.16%(95%CI:7.95%~8.38%)];患病率最低的地区是华南地区[5.98%(95%CI:5.67%~6.30%)],其次是西北地区[7.41%(95%CI:7.10%~7.72%)]。

1.10 睡眠与心理

2024年的一项荟萃分析纳入了我国32项睡眠研究,共37万余人,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评估,以7分为临界值,发现睡眠质量差的患病率为19.0%(95%CI:15.8%~22.8%)。其中,较低的教育水平( Q=4.12,P=0.042)、生活在欠发达地区( Q=60.28,P[34]。一项研究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调查了"双减"政策实施前后3万余名小学和初中生的情绪状态,发现"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抑郁症状患病率从12.1%降至9.2%,焦虑症状患病率从8.9%降至6.2%[35]。

1.11 环境因素

GBD研究显示,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前两位环境因素为空气污染和非适宜温度。2013年和2021年非适宜温度在我国疾病死亡负担的危险因素排名中均为第8位,其中2021年非适宜温度相关的CVD超额死亡人数超过40万人。空气污染在我国疾病死亡负担的危险因素中排名从2013年第一位降到2021年的第三位,超额死亡人数有所下降,但仍然较高,为146.7万人,其中与环境颗粒物污染相关的CVD超额死亡人数达121万人。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所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空气污染的健康影响仍不可忽视。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203个城市室外空气质量达标,达标率为59.9%,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PM2.5、PM10223)水平均比2022年下降(图12)。所有超标天数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比仍然最高(40.1%)。全国339个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在5~54 μg/m33,比2022年上升3.4%。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评估中国2000—2016年高分辨率(1 km×1 km)室外空气PM2.5浓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PM2.5污染最为严重[36]。2016—2023年,全国城市环境空气PM2.5平均浓度从42 μg/m33,下降28.6%。室外空气污染的形成受到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多种气象因素的影响。

图122013—2023年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变化

02CVD诊疗状况

2.1 高血压

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ospital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HQMS)数据显示,在纳入监测的医院中,2023年有6 748家收治高血压住院患者(出院主要诊断或其他诊断包含高血压且年龄≥18岁),占HQMS中收治CVD住院患者医院数量的83.1%。其中三级医院2 286家,二级医院4 462家。共收治高血压住院患者5 037万人次,占CVD住院患者的65.8%。

高血压住院患者合并疾病居前三位的是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占比分别为30.6%、30.5%和25.8%。2023年出院主要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住院死亡率为0.1%,非康复离院率(离院方式为住院死亡或非医嘱离院)为3.8%。

2.2 冠心病

HQMS数据显示,2023年收治冠心病住院患者(出院主要诊断为冠心病且年龄≥18岁)的医院有6 581家,占HQMS中纳入监测的收治CVD住院患者医院数量的81.1%,其中三级医院2 169家,二级医院4 412家。上述医院共收治冠心病住院患者836.8万人次,其中三级医院567.7万人次,二级医院269.1万人次。冠心病住院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5岁。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主要出院诊断构成中居前三位的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未分类的冠心病和稳定型心绞痛,占比依次为40.0%、29.0%和15.1%(图1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4.0%,非康复离院率(离院方式为住院死亡或非医嘱离院)为12.8%,其中男性住院死亡率为3.3%,非康复离院率为11.6%,女性住院死亡率为5.5%,非康复离院率为15.9%。

注: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图13冠心病住院患者出院主要诊断分类占比

2023年有190.1万例的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占冠心病住院患者总数的22.7%。有202.9万例的患者接受了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占冠心病住院患者总数的24.2%。2023年冠心病住院患者中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CABG的规模之比为31.4∶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比值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数量见图14 。

注:PCI,泛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图14我国部分省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数量及其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数量之比

2.3 心律失常

HQMS数据显示,2023年纳入监测并开展心律失常诊疗服务的医院有7 583家,占HQMS中开展CVD诊疗服务医院数量的93.4%,其中三级医院2 485家,占纳入监测的医院数量的32.8%,二级医院5 098家,占比为67.2%。2023年心律失常住院患者(出院主要诊断或出院其他诊断包含心律失常)1 113.2万例。其中,数量位于前三位的疾病类型为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性期前收缩和室性期前收缩,占比依次为37.84%、18.11%和17.10%(图15)。房性心律失常总占比为55.9%,这也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4 瓣膜性心脏病

HQMS数据显示,2023年纳入监测并收治瓣膜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医院有6 794家,占HQMS中收治CVD住院患者医院数量的83.7%。其中三级医院2 402家,二级医院4 392家。上述医院共收治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出院诊断包含瓣膜性心脏病)266.1万人次,其中二尖瓣疾病患者最多,为133.9万人次,占比50.3%,其次为主动脉瓣、三尖瓣及肺动脉瓣疾病患者(图16)。

图162023年瓣膜性心脏病不同病种分布

2023年共开展单纯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9 928例。接受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生物瓣使用率为46.8%,高龄患者选择生物瓣居多;2023年纳入监测的医院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共计9 629人次,数量接近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图17),其中女性占比41.5%。

图172016—2023年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近8年增长情况

2023年共开展单纯二尖瓣外科手术2.8万例,其中32.4%为瓣膜成形术,67.6%为瓣膜置换术。在接受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中,生物瓣使用率为45.6%,随年龄增长选择机械瓣比例呈下降趋势,生物瓣比例呈上升趋势(年龄85岁选择机械瓣的比例为0.0%)。2023年,纳入监测的医院共开展二尖瓣介入手术3 019例,其中二尖瓣钳夹术占比最高,为49.7%。2023年共开展三尖瓣外科置换或成形手术4.5万例,多为合并手术。>45岁的患者占77.6%,男性占45.4%。接受三尖瓣外科手术的患者非康复离院率为3.1%,较2022年显著下降。

2023年共开展肺动脉瓣外科置换或成形术1 307例,其中694例(53.1%)患者年龄小于18岁,男性占44.9%,非康复离院率为2.4%,较2022年显著下降。

2.5 心力衰竭

HQMS数据显示,2023年纳入监测并收治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出院主要诊断或其他诊断包含心力衰竭且年龄≥18岁)的医院有7 374家,占HQMS中收治CVD住院患者医院数量的90.8%,其中三级医院2 415家,二级医院4 959家。上述医院共收治心力衰竭住院患者1 429.0万人次,其中三级医院收治患者数量占59.2%,二级医院占40.8%。上述患者27.9%通过急诊收治入院,69.2%通过门诊收治入院,2.9%通过其他途径(如转院等)收治入院。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合并心血管相关诊断中,合并冠心病的比例为68.7%,合并高血压的比例为58.9%,合并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的比例为19.8%,合并心肌病的比例为2.9%,合并心原性休克的比例为1.1%。心力衰竭患者的非康复离院(离院方式为住院死亡或非医嘱离院)率为10.2%,其中住院死亡率为2.6%,非医嘱离院率为7.6%,30 d再入院率为11.0%。

自2017年6月开展第1例长期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以来,截至2024年5月在我国共有132家医院开展了908例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图18)。其中过渡到心脏移植27例(3.0%),衰竭心脏功能恢复撤除装置19例(2.1%),长期随访死亡133例,最长带泵存活26.9年,平均携带时间1.02年。根据中国心脏移植注册系统数据,2015—2023年,国内各移植中心实施并上报心脏移植手术量共计5 208例(图19)。

图18 2017—2024年中国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数量

图192015—2023年中国心脏移植数量

2.6 先天性心脏病

HQMS数据显示,2023年纳入监测并收治诊断含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医院有4 239家,占HQMS中开展CVD诊疗服务医院数量的52.9%,其中三级医院1 974家,占HQMS中所有三级医院的77.4%,二级医院2 265家,占HQMS中所有二级医院的40.7%。上述医院共诊治诊断含先天性心脏病的住院患者202.4万人次,主要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住院患者33.9万人次。在主要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住院患者中,房间隔缺损占41.71%,新生儿和婴儿期(住院时年龄

2023年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住院死亡率为0.7%,非康复离院(离院方式为住院死亡或非医嘱离院)率为1.7%,其中简单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死亡率0.3%,非康复离院率0.8%;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死亡率为2.2%,非康复离院率为3.9%。2023年接受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1.7万例,其中儿童(

2.7 主动脉和外周血管疾病

2.7.1 主动脉疾病

HQMS数据显示,2023年开展主动脉疾病诊疗服务的医院有4 400家,占HQMS中开展CVD诊疗服务医院数量的50.2%,收治主动脉疾病住院患者(出院主要诊断包含主动脉疾病,且年龄≥18岁)15.54万人次,其中主动脉夹层占比最高,为47.4%,其次为主动脉瘤,占比为24.7%(图20)。

注:其他,大动脉炎、主动脉缩窄、主动脉栓塞及创伤性主动脉瘤/夹层等

图202023年主动脉疾病患者中各种疾病类型占比

2023年开展主动脉夹层诊疗服务的医院有3 926家,占开展CVD诊疗服务医院数量的48.4%;收治的主要诊断为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7.4万人次,其中58.6%的住院患者通过急诊收治入院,患者平均年龄为(58.5±13.8)岁,女性占24.2%。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为77.3%。2023年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4.5%,非康复离院率(离院方式为住院死亡或非医嘱离院)为17.4%。

2023年开展主动脉瘤诊疗服务的医院有2 606家,占开展CVD诊疗服务医院数量的32.1%;收治主要诊断为主动脉瘤的住院患者4.1万人次,其中22.3%的住院患者通过急诊收治入院,患者平均年龄为(67.5±11.8)岁,女性占20.3%,62.0%的主动脉瘤住院患者合并高血压,48.9%的主动脉瘤住院患者接受腔内手术,13.8%的患者接受开放手术,37.3%的患者未接受手术治疗。主动脉瘤住院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0.5%,非康复离院(离院方式为住院死亡或非医嘱离院)率为6.9%。接受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为0.6%,非康复离院率为2.0%。

2.7.2 外周血管疾病

2023年开展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性疾病诊疗服务的医院有4 077家,占HQMS中开展CVD诊疗服务医院数量的50.2%;开展下肢静脉曲张诊疗服务的医院有5 426家,占HQMS中开展CVD诊疗服务医院数量的66.8%;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性疾病住院患者22.4万人次;收治下肢静脉曲张住院患者38.1万人次;收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8万例。2023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性疾病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67.2±10.2)岁,女性占29.6%,接受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率为0.5%,非康复离院(离院方式为住院死亡或非医嘱离院)率为3.0%。

2.8 肺血管病

2.8.1 肺动脉高压

HQMS数据显示,2023年有6 238家医院收治肺动脉高压住院患者。其中三级医院2 312家,二级医院3 926家。收治肺动脉高压成人住院患者(出院诊断包含肺动脉高压且年龄≥18岁)163.8万人次。其中27.1%的住院患者通过急诊收治入院,70.6%的患者通过门诊收治入院。肺动脉高压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67.5±18.7)岁,女性占49.1%。其中,第一大类肺动脉高压住院患者平均年龄最小且女性占比最高,第二、三大类肺动脉高压以老年人为主,第三大类肺动脉高压多见于男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1.6%,非康复离院率(离院方式为住院死亡或非医嘱离院)为9.6%。

2.8.2 静脉血栓栓塞症

2023年收治肺栓塞住院患者的医院有5 632家,收治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患者的医院有6 766家;收治肺栓塞成人住院患者(出院诊断包含肺栓塞且年龄≥18岁)33.7万人次,占出院诊断包含CVD住院患者的0.4%,其中32.1%的住院患者通过急诊收治入院,65.8%的患者通过门诊收治入院;收治深静脉血栓形成成人住院患者186.8万人次,占诊断包含CVD住院患者的2.2%。56.3%的肺栓塞住院患者合并外科手术史,35.8%的患者合并有深静脉血栓形成,23.3%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肺栓塞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5.7%,非康复离院率为15.5%;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2.3%,非康复离院率为10.3%。

2.9 心肌病

2023年有6 411家医院收治心肌病住院患者(出院主要诊断或其他诊断中包含心肌病),占HQMS中收治CVD住院患者医院数量的79.0%,其中二级医院4 065家,三级医院2 346家。上述医院共收治心肌病住院患者84.9万人次,其中主要诊断为心肌病的患者19.7万人次。其中,扩张型心肌病占62.0%,肥厚型心肌病占24.2%(图21)。心肌病住院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0.9%,非康复离院(离院方式为住院死亡或非医嘱离院)率为6.2%。

图21我国心肌病住院患者病种构成比

2.10 心脏康复

HQMS数据显示,2023年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人群为350.3万人次(手术操作部分或疾病诊断部分任意一种方式识别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则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人群),进行心脏康复治疗为36.6万人次,康复治疗占比10.5%。

2.1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2023年有4 995家医院开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诊疗服务,占HQMS中开展CVD诊疗服务医院数量的61.5%,其中1 302家(16.0%)医院可开展夜间睡眠呼吸监测,2 257家(27.8%)医院可提供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收治CVD合并OSA的住院患者(出院诊断包含OSA,且年龄≥18岁)共36.3万人次,占CVD住院患者的0.5%。上述住院患者中有8.1%通过主要出院诊断确诊为OSA,91.9%通过其他出院诊断确诊为OSA。OSA住院患者合并疾病前四位是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比例分别为78.6%、34.0%、19.8%和19.7%(图22)。

图2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情况

2.12 肾脏病

HQMS数据显示,2023年纳入监测并能救治CVD(不包括脑血管疾病)合并CKD、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及开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医院数量分别为7 471、5 951、4 063、1 840和3 388家,占收治CVD患者的医院总数(8 119家)的比例分别为92.0%、73.3%、50.0%、22.7%和41.7%;二级医院中上述各占比均低于三级医院。2023年住院的8 274.0万例CVD患者中有986.6万例合并CKD,49.2万例合并AKI,113.4万例接受了血液透析,22.1万例接受了腹膜透析及28.0万例接受了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图23)。

图232023年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肾脏病及替代治疗的占比

2023年在住院CVD患者中,合并CKD患者的住院死亡率、非康复离院(包括住院死亡或非医嘱离院)率及AKI发生率均高于非CKD患者,分别为2.4%比0.7%、10.3%比5.8%、1.4%比0.6%;发生AKI患者的死亡率、非康复离院率及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率均高于非AKI患者,分别为14.7%比0.8%、35.0%比6.2%、17.2%比2.1%。

2.13 脑血管疾病

HQMS数据显示,2023年纳入监测并收治脑卒中住院患者(出院诊断包含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医院有7 640家,其中三级医院2 466家,二级医院5 174家;收治脑卒中住院患者1 663.8万人次,其中脑梗死患者占94.0%。收治的所有脑卒中患者中,出院主要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占49.9%。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是脑卒中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占比分别为66.5%、30.3%和27.7%。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1.2%,非康复离院率为8.0%。

03CVD研究概述

3.1 CVD基础研究

国内高水平CVD基础研究从2005年后开始起步,近几年来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论文发表在国内外高水平的期刊上。2023—2024年通信作者和主要作者均来自中国(不包括中国台湾地区)且以探索心脏和血管解剖,发育与功能/发病机制为对象的基础研究论文共206篇,较以往有明显的增加。其中,心脏保护与再生及基因治疗等研究是在众多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在区域分布上,大量发表的高质量文章主要在华东(上海、浙江、江苏等)、华北(北京、天津)和华南地区(广东),均为经济较发达地区,提示CVD的研究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

3.2 CVD临床研究

近年来,我国在CVD领域的研究呈现蓬勃发展势头,数量与质量都不断提升。目前我国CVD领域论文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自2018年以来,论文数量增长速度高于美国。研究最活跃的几个亚专科是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其中冠心病和高血压的论文数量均已超过美国。2023年发表的高水平CVD临床研究论文共20篇,涉及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CVD危险因素等方面。其中热点研究为冠心病、高血压、CVD危险因素探索及干预。

3.3 CVD器械研究

2023年7月20日至2024年7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74项医疗器械进入创新医疗器械审评通道,其中36项心血管类产品,占比达到48.6%,且国产原创产品有72项,占到97.3%,表明心血管领域的创新在我国医疗器械创新领域占优势地位。

2023年7月20日至2024年7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11项医疗器械进入优先医疗器械审评通道(有1项为心血管类产品),批准了0项三类医疗器械产品(心血管产品)的临床试验批件,批准获得心血管领域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06项,其中178项为国产产品(2项产品曾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审评通道)。表明心血管医疗器械现在进入临床试验的门槛逐渐降低,大部分产品已无须获得临床批件即可进入临床试验。

04CVD卫生经济学

2022年中国医院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为2 633.87万,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包括所有住院病种)的14.73%,其中CVD 1 425.20万人次,占54.1%,脑血管病1 208.67万人次,占45.9%(图24)。

注:心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急性风湿热、肺栓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包括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肾脏病)及脑血管病(脑出血和脑梗死),其中,2002年以前缺血性心脏病在卫生统计年报中的名称是冠心病,2021年未包括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图241980—2022年中国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院人次数中,以缺血性心脏病(876.40万人次,其中心绞痛417.65万人次、AMI 145.97万人次)和脑梗死(825.30万人次)为主,分别占比为33.27%和31.33%(图25)。

注:2021年未包括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图251980—2022年中国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患者出院人次

根据HQMS监测数据,在2023年主要诊断为CVD的患者中,住院人次及住院总费用最高均为冠心病。在以冠心病为主要诊断的出院患者中,以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为主,其占比为40.0%(334.4万人次);在以冠心病为主要诊断的患者住院总费用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占比最高,达40.8%(486.4亿元)(图26)。

注:ACS,急性冠脉综合征;AMI,急性心肌梗死;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图262023年冠心病住院总费用的疾病构成

2023年CVD平均住院天数为8.3 d,其中瓣膜性心脏病平均住院天数最高,为13.2 d,其次为心力衰竭10.4 d、高血压8.9 d、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8.6 d、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8.3 d、冠心病7.8 d、稳定型心绞痛7.1 d、不稳定型心绞痛6.6 d、心律失常6.4 d。主要诊断为CVD的患者次均住院总费用为15 944.0元,其中材料费占比最高,为35.7%(5 689.8元),其余依次为诊断费21.5%(3 421.5元)、药费15.3%(2 431.7元)及治疗费13.7%(2 179.2元)等。在次均治疗费方面,手术治疗费明显高于非手术治疗费(1 705.6元比570.4元);在次均药费方面,西药费明显高于中药费(2 100.9元比330.9元)。此外,在次均材料费中,手术材料的费用最高(4 229.4元)。瓣膜性心脏病的次均住院总费用最高,其余依次是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和高血压。在冠心病、心律失常和瓣膜性心脏病中,材料费在住院总费用的占比最高,在心力衰竭和高血压中,诊断费的占比最高。2023年,CVD治疗费用集中在老年人群,≥60岁老年人花费占64.3%,其中70~79岁年龄段人群占总人口的5.0%,却花费了25.0%的心血管治疗费用。与女性相比,男性CVD治疗费用占比更高(60.5%),在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中均显示男性的CVD经济负担更重。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25.

[2] 盛百合, 张馨予, 杨洪喜, 等. 中国居民1990—2019年心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预测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24, 40(4): 477-483. DOI: 10.11847/zgggws1142436.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22.

[4] 澎湃新闻. 控烟近20年, 我国烟草产销量下降的拐点何时到来?[EB/OL]. (2024-08-28)[2024-08-30].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541881.

[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年各地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数据图[EB/OL]. (2022-03-16)[2024-08-30]. https://www.chinacdc.cn/jksj/jksj04/202407/t20240731_287942.html.

[6] Zeng XY, Liu S, Xiao L. Cigarette use and secondhand smoke exposure am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China, 2023[J]. China CDC Wkly, 2024, 6(22): 509-515. DOI: 10.46234/ccdcw2024.098.

[7]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20年)[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8] 赵丽云, 丁钢强, 赵文华. 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9] Yuan X, Wei Y, Jiang H, et al.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ntage of energy intake from macronutrients and overweight/obesity among Chinese adults from 1991 to 2018[J]. Nutrients, 2024, 16: 666. DOI: 10.3390/nu16050666.

[10] 贾小芳, 苏畅, 何宇纳, 等. 2022—2023年中国十省(自治区)成年居民宏量营养素摄入现状及食物来源[J]. 卫生研究, 2024, 53(6): 862-869. DOI: 10.19813/j.cnki.weishengyanjiu.2024.06.002.

[11] 赵文华, 李淑娟, 杨振宇, 等. 中国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地图集[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24.

[12] 王欢, 张彦峰, 武东明, 等. 中国3~6岁幼儿中大强度身体活动、屏幕时间和睡眠时间达标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关因素分析[J]. 体育科学, 2023, 43(1): 26-33. DOI: 10.16469/j.css.202301003.

[13] 陈佩杰.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报告(2016)[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14] Fan X, Cao Z B.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hinese school-aged children: national prevalence estimates from the 2016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na-the Youth Study[J]. J Sport Health Sci, 2017, 6(4): 388-394. DOI: 10.1016/j.jshs.2017.09.006.

[15] Zhu Z, Tang Y, Zhuang J,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screen viewing time, and overweight/obesity among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 update from the 2017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na-the Youth Study[J]. BMC public health, 2019, 19(1): 197. DOI: 10.1186/s12889-019-6515-9.

[16] Guo MM, Koh KT, Wang XZ. Trend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creational screen time among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national study from 2017 to 2019[J]. BMC public health, 2024, 24(1): 1305. DOI: 10.1186/s12889-024-18822-1.

[17] Xin F, Zhu Z, Chen S,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meeting the musclestrengthening exercise recommendations among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sults from 2019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na-the Youth Study[J]. J Sport Health Sci, 2022, 11(3): 358-366. DOI: 10.1016/j.jshs.2021.09.010.

[18] 宋逸, 罗冬梅, 胡佩瑾, 等. 1985—2014年中国汉族13~18岁中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趋势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2(2): 317-32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2.020.

[19] 董彦会, 陈力, 刘婕妤, 等. 1985—2019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流行趋势及预测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3, 57(4): 461-469. DOI: 10.3760/cma.j.cn112150-20220804-00793.

[20] Wang LM, Zhou B, Zhao ZP,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obesity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 findings from consecutiv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during 2004-18[J]. Lancet, 2021, 398(10294): 53-63. DOI: 10.1016/S0140-6736(21)00798-4.

[21] Luo Y, Xia F, Yu X, et al. Long-term trends and regional variations of hypertension incidence in Chin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from the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1991-2015[J]. BMJ Open, 2021, 11(1): e042053. DOI: 10.1136/bmjopen-2020-042053.

[22] 张梅, 吴静, 张笑, 等. 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与控制状况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10): 1780-1789. DOI: 10.3760/cma.j.cn112338-20210508-00379.

[23] 赵文华, 张坚, 由悦, 等. 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5): 12-16 . DOI: 10.3760/j: issn: 0253-9624.2005.05.004.

[24] Pan L, Yang Z, Wu Y, et al. The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dyslipidemia among adults in China[J]. Atherosclerosis, 2016, 248: 2-9. DOI: 10.1016/j.atherosclerosis.2016.02.006.

[25] 戴璟, 闵杰青, 杨云娟. 中国九省市成年人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 46(2): 114-118.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8.02.009.

[26]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27] 李苏宁, 张林峰, 王馨, 等. 2012—2015年我国≥35岁人群血脂异常状况调查[J].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7): 681-687.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19.07.007.

[28 ]Lu Y, Zhang H, Lu J, et al. Prevalence of dyslipidemia and availability of lipid-lowering medications among primary health care settings in China[J]. JAMA Netw Open, 2021, 4(9): e2127573.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27573.

[29] Wang L, Peng W, Zhao Z, et al.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China, 2013-2018[J]. JAMA, 2021, 326(24): 2498-2506. DOI: 10.1001/jama.2021.22208.

[30]Yang C, Wang HB, Zhao XJ, et al. CKD in China: evolving spectrum 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J]. Am J Kidney Dis, 2020, 76(2): 258-264. DOI: 10.1053/j.ajkd.2019.05.032.

[31] Zhang LX, Zhao MH, Zuo L, et al. China Kidney Disease Network (CK-NET) 2016 Annual Data Report[J]. Kidney Int Suppl (2011), 2020, 10(2): e97-e185. DOI: 10.1016/j.kisu.2020.09.001.

[32] Wang LM, Xu X, Zhang M, 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Sixth China Chronic Disease and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J]. JAMA Intern Med, 2023, 183(4): 298-310.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22.6817.

[33] Zhang LX, Wang F, Wang L, 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urvey[J]. Lancet, 2012, 379(9818): 815-822. DOI: 10.1016/S0140-6736(12)60033-6.

[34] Chen P, Lam MI, Si TL,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poor sleep qual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China: a meta-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J]. 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24, 274(7): 1-14. DOI: 10.1007/s00406-024-01764-5.

[35] Wang D, Li H, Zhang X, et al. Changes and relevant factors in depressive and anxiety symptom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aft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 repeated cross-sectional survey with a nested longitudinal subsample[J]. J Affec Disord, 2024, 367: 88-95. DOI: 10.1016/j.jad.2024.08.191.

[36] Liang F, Xiao Q, Huang K, et al. The 17-y spatiotemporal trend of PM2.5 and its mortality burden in China[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0, 117(41): 25601-25608. DOI: 10.1073/pnas.1919641117.

来源:中国心血管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