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课堂边界 徜徉科技海洋——石家庄市中小学校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9:47 1

摘要:科普大篷车旁,同学们通过精准指令,引导机器狗完成翻滚跳跃;创客教室内,同学们全神贯注,调试着自主编程的机器人流畅运行;“智慧农场”中,同学们亲手培育无土作物,感受现代农业科技的蓬勃脉动……9月是全国科普月,石家庄市中小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科普宣

科普大篷车旁,同学们通过精准指令,引导机器狗完成翻滚跳跃;创客教室内,同学们全神贯注,调试着自主编程的机器人流畅运行;“智慧农场”中,同学们亲手培育无土作物,感受现代农业科技的蓬勃脉动……

9月是全国科普月,石家庄市中小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将科学教育融入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魅力,在探索中培养创新精神,在全市校园内掀起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

沉浸式体验

让科学生动可感

“三、二、一,发射!”在石家庄市东南实验小学的校园科技节上,随着“空气大炮”的轰鸣声,孩子们爆发出阵阵欢呼。这场以“童心筑国防,科技向未来”为主题的科技节,将国防教育与科技启蒙融合,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生动可感。

科技节期间,“谁是大肺王”“空气大炮”“乒乓球机关枪”……一场场精彩的科学秀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索热情,让他们在声光电的交织中,感受科学原理。在国防科技体验区,低年级的同学们围站在实验台前,认真聆听高年级“小讲解员”的实验解读。高年级的同学们还展示了“小小潜水艇”“小型空气炮”“高塔取水”等趣味实验项目,当实验成功时,欢呼声此起彼伏。来到纸桥承重、气球动力小车、超级塔台等比赛现场,同学们全神贯注,将脆弱的纸张、简单的气球和普通的萝卜块等材料,转化为纸桥、萝卜塔等作品,展现出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走进新乐市东长寿学校,一只银灰色的机器狗成为学生追捧的“科技明星”。这个灵活的“科技萌宠”不仅能完成走、跑、跳跃等基本动作,还能根据指令握手、转圈,围观同学们忍不住伸手轻触,眼中满是惊喜与好奇。

科普月期间,新乐市教育局联合新乐市科学技术协会开展了系列“科普进校园”活动,采用“定制化”配送模式,每周二至周五深入一所学校,确保每所学校都有专属的科普“一天”。

新乐市正莫小学的操场上,无人机时而直冲云霄、时而低空盘旋,孩子们仰头追逐,欢呼声此起彼伏;在新乐市西长寿小学的VR体验区,学生们戴上设备“走进”虚拟科学世界,一起探索宇宙的奥秘;辛岸小学的“小小设计师”活动中,老师们通过越野车四驱系统讲解机械原理,指导学生们动手制作简易模型,在体验过程中,难懂的科学概念变得清晰易懂。

在石家庄市实验小学,红甜菜、西红柿、辣椒、生菜、苦苣、芹菜等40余种水培植物在教学楼中“安家”。为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热情,石家庄市实验小学开展了水培植物种植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引进了新科技智能水培光照培植设备。全校学生人人参与,从幼苗培育,到长枝搭架,再到开花结果,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充分体验水培种植的乐趣与意义,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沉浸式体验在于“真参与、真感受”。无论是科技节上激动人心的科学秀,还是水培种植中日复一日的细心照料,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科学的亲历者,这不仅点燃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与热情,更在实践中锤炼了动手能力,在探索中培育了创新思维。

打造“行走的实验室”

构建科学教育新生态

“我发现这座公共场所里的一些座椅很不一般,它们不仅能为人们提供休憩,还能通过顶部的太阳能板为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无线充电。”在长征街小学组织的“寻找城市中的科学”主题活动中,四年级学生郭静雯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

“这些可充电座椅直接利用太阳能,这属于清洁能源。”“它们看似简单,却为降低碳排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这应该就是老师常说的‘科技点亮生活’吧!”在这场科学讨论活动中,同学们纷纷结合自己的观察发表见解。一场源于生活场景的科学探究,在思维碰撞中完成。

这样的互动场景,正是石家庄市中小学将科学教育延伸至课堂之外、打造“行走的实验室”的生动体现。各学校通过引导学生从真实世界中发现问题、在生活场景中验证知识,让科学思维在真实感知中生根,让创新能力在实践探索中发芽。

为了激发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发现、探究科学的热情,长征街小学积极拓展项目式研究活动。学生们化身“城市科学探秘员”,走进公园、社区、交通枢纽,观察身边的公共设施、生态环境,了解节能技术。教师则退居幕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设计调研方案、形成研究报告。这种将科学学习从“解答习题”转变为“解决真实问题”的模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辨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中秋节来临前,西兆通小学巧妙将科学探究与传统文化、日常生活深度融合。学校将农历八月设为“月相观察月”,为每位学生发放《观月日志》。同学们每晚仰望星空,观察月亮,用画笔记录它阴晴圆缺的变化,并在科学课上结合农历日期,探究其背后的天体运行规律。一份份图文并茂的日志,不仅是科学记录的雏形,更是一次与古老历法跨越时空的相会。

科普月期间,西兆通小学还组织了“科学市集”活动,1至6年级的学生们将课本中的经典实验或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现象,以“摆摊”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从简单的电路连接、杠杆原理演示,到自制火山爆发、毛细现象彩虹桥实验展示……“小摊主”们自己准备材料、设计展板、担任讲解员,向同学们现场演示。参观的同学们好奇地提问、动手尝试,科学的思维火花在轻松愉快的“赶集”氛围中碰撞、迸发。

石家庄市中小学校将课堂延伸至社会、将探究融入生活,为学生们搭建起一个个“行走的实验室”,将创新与实践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学生心田。

家校社协同

拓展科学教育新空间

在石家庄市北附学校的“家长讲堂”上,一架精致的无人机在讲台上空缓缓盘旋,台下,同学们的目光紧紧追随。本次主讲人是一位从事航空航天工程工作的学生家长,他结合自身工作经历,用生动的语言和演示为孩子们讲解飞行器的工作原理及我国航天事业的最新进展。

今年科普月期间,北附学校邀请了多位来自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环境工程等不同领域的家长走进校园,开展“家长讲堂”活动,营造了资源多元、互动频繁的家校共育良好氛围。

振头小学则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科学教育向田野深处延伸。学校与省农科院、市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合作,共同开展“走进杂粮世界”主题科普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在校内实践田亲手种植谷子、高粱等传统作物,还有机会走进广阔的田间地头,在专家和教师的指导下测量植株高度、记录生长周期、分析土壤成分。从播种到收获,从实验室到农田,孩子们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感受到农业科技的魅力,体会到“藏粮于技”的深刻内涵。

在河北省科技馆的展厅内,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社会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在展出的作品中,《虚拟机器人——能源征途》和《电子导航地图语音播报装置》格外引人注目,这些都是石家庄市第九中学精心遴选的优秀学生作品。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省科技馆,面向社会游客开展成果宣讲,展现了中学生在编程设计、工程思维与动手实践方面的创新能力。

“我的作品主要通过机械与程序构建虚拟场景,模拟机器人在复杂线路中完成能源采集和系统激活任务,希望通过这个系统,让更多人关注清洁能源的未来。”面对科技馆中的游客,市第九中学高二学生刘思淏讲解他的作品《虚拟机器人·能源征途》,他从容讲解作品思路、演示功能、回应提问,通过交流和互动锤炼表达能力,充分展现了他对能源利用与未来智能社会的深入思考。

“让学生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沟通与应变能力,更增强了他们对创新成果的社会价值认同感,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能力淬炼。”学校科学教师李燕华说。

无论是田间地头的躬耕实践,还是科技馆里的自信宣讲,石家庄市中小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延伸课堂边界,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责 编:梁 鹏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