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诊疗·全程守护| 以MDT为纽带,共筑肺癌全程管理新高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9:52 1

摘要: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主办的“2025肺癌MDT领航计划”全国会于2025年9月1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在肺癌诊疗迈向精准化、个体化、全程化的关键阶段,多学科协作(MDT)已成为提升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的核心模式。本次大会荣幸邀请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宋启斌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来自全国的顶尖肿瘤学专家齐聚一堂,围绕NSCLC的精准诊断、多学科协作、治疗优化及耐药应对等核心议题,系统呈现了我国肺癌综合治疗的最新理念与实践成果。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主办的“2025肺癌MDT领航计划”全国会于2025年9月1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在肺癌诊疗迈向精准化、个体化、全程化的关键阶段,多学科协作(MDT)已成为提升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的核心模式。本次大会荣幸邀请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宋启斌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袁双虎教授共同担任主席,并特邀徐兵河院士莅临指导。同时,会议邀请了包括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孔凤鸣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谭锋维教授、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樊旼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坚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基巍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段建春教授等多位权威专家。本次会议聚焦NSCLC的全程管理,通过真实病例展示、专家解码、前沿速递等环节,系统呈现了从诊断、治疗到耐药应对的完整路径,展现了我国肺癌MDT体系建设的最新成果与发展方向。会议不仅彰显了多学科团队在复杂病例中的协同力量,也深刻揭示了精准医学时代下,从“经验治疗”向“循证决策”转型的必然趋势。

开幕致辞:精准医疗的实践路径与MDT的战略价值

会议在段建春教授的主持与王洁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帷幕。王洁教授指出,精准医疗虽已成为高频词汇,但其真正价值在于转化为日常临床实践。她强调,MDT不仅是诊疗模式的创新,更是推动精准治疗落地的关键机制。MDT团队通过整合外科、内科、放疗、病理、影像等多学科智慧,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获得基于循证医学、个体化特征和生活质量考量的最优治疗方案。

王洁教授

宋启斌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五年来在推广MDT模式、开展“领航计划”和病例大赛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袁双虎教授也指出,国家对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能力提升的重视,为MDT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提供了战略机遇。MDT不仅是技术的整合,更是医疗文化的重塑,其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宋启斌教授

袁双虎教授

前沿速递:展望免疫时代精准放疗新方向

孔凤鸣教授作为大会首位讲者,带来了题为《Precision Radiotherapy in the Era of Immunotherapy: Where Are We Heading to?》的精彩报告。她强调,放疗理念的变革比技术进步更为重要,倡导精准勾画靶区、优化剂量分布,以降低放射性肺炎等副反应。她指出,放疗与免疫治疗的时序安排至关重要,同步放化疗后序贯免疫(如PACIFIC模式)仍是当前标准,而放疗对免疫微环境的双重影响——既可增强抗肿瘤免疫,也可能抑制T细胞功能——值得深入研究。

孔凤鸣教授特别介绍了其团队在肺癌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领域的研究成果。数据显示,精准的SBRT可将正常组织受照剂量降低30%-50%,将3级以上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从传统放疗的15%-20%降至5%以下。她还介绍了其主导的GCOG全球抗癌协作组在创新自适应放疗领域的研究进展,展示了AI模型指导下的个体化精准放疗蓝图。她强调,再活检在耐药管理中的价值,指出“每次活检都可能发现新的靶点”,并分享了其团队“每次进展都做活检”的国际顶尖实践。

走在前沿,WCLC大会EGFR突变晚期NSCLC联合治疗新进展

随后,段建春教授带来了题为《POST WCLC-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联合治疗新进展》的精彩报告。她系统梳理了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关于EGFR突变NSCLC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与会者描绘了一幅从单药靶向到联合治疗、从延长PFS到追求OS的精准治疗全景图。

段建春教授

段建春教授首先回顾了EGFR敏感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在过去20年间取得了重大进展。她指出,一代、二代EGFR-TKI一线治疗的中位PFS约为9-14.7个月,但始终未能在OS上取得获益。三代TKI虽然取得了PFS的进步,但仍未超过两年,且仅有奥希替尼的FLAURA研究公布实现了OS的显著获益(38.6个月 vs 31.8个月)。但如何进一步提升疗效仍是未来的探索方向。

随后,段建春教授重点阐述了联合治疗如何打破这一瓶颈。她指出,无论是联合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还是双特异性抗体,联合策略的核心在于“多通路抑制”和“克服原发/获得性耐药”。她引用多项重磅研究ACROSS2研究、MARIPOSA研究等,说明EGFR-TKI联合治疗模式为更多复杂突变患者提供了疗效突破的可能,近期在WCLC大会上公布的FLAURA2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其数据显示,奥希替尼联合含铂双药化疗用于一线治疗,可使患者的中位OS延长至47.5个月。

对于耐药后的治疗策略,段建春教授建议对于耐药后患者,需事先评估进展模式、耐药机制,按照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药物可及性、适应症等综合确定治疗策略。针对EGFR信号通路依赖性耐药,ORIENT-31研究显示,包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抗血管药物在内的四药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49%。针对非EGFR信号通路依赖性耐药,2025年WCLC大会刚刚公布HARMONi研究中依沃西单抗+化疗对比单独化疗PFS延长到6.8个月。此外,SACHI研究为EGFR TKI治疗进展后以奥希替尼为基石联合赛沃替尼治疗为MET扩增晚期NSCLC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是目前唯一获批用于治疗该人群的口服双靶治疗方案,PFS为8.2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分别降低66%。还有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 Dato-DXd为EGFR-TKI耐药晚期NSCLC治疗领域指引新方向,段建春教授特别强调了液体活检技术在精准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她指出,随着检测灵敏度提升至0.1%,通过动态监测血浆ctDNA,可实时捕捉EGFR T790M、C797S、MET扩增、HER2突变等耐药突变,实现“无创活检”和“动态调整治疗”。她呼吁临床医生应将基因检测贯穿治疗全程,从初治、进展到耐药,构建完整的分子画像,为患者制定个体化、全周期的精准治疗方案。

经纬圆桌,多中心MDT病例实战分享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许斌教授团队(李宁教授、李岚教授)分享了一例III期EGFR突变NSCLC患者的完整诊疗历程。患者初诊时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经MDT评估后,接受1个周期免疫联合化疗,随后使用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进行新辅助治疗。治疗后影像学评估显示肿瘤明显缩小,随后行胸腔镜下右肺上叶切除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为pT2aN2M0,IIIA期,淋巴结仍有残留癌。术后继续奥希替尼辅助治疗两年。随访期间,患者出现脑转移和肾上腺转移,经MDT讨论后,随后采用5个周期免疫联合化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许斌教授团队汇报

针对该病例,导师团专家进行了深入剖析。胡坚教授从外科视角指出,该病例的手术决策体现了MDT的价值,尽管N分期降期不理想,但T分期成功降期,且术后病理为后续治疗提供了关键信息,充分体现了手术在综合治疗中的“诊断获益”。他强调,是否手术、何时手术、手术范围是外科决策的三大核心问题,必须基于MDT的全面评估。樊旼教授则聚焦耐药机制,指出在出现脑及肾上腺转移后,组织再活检至关重要,需警惕神经内分泌转化等耐药机制,并建议结合局部放疗以增强控制。刘基巍教授从内科角度补充,强调治疗前后的基因检测应贯穿全程,关注共突变(如TP53)对疗效的影响,并倡导在精准医学框架下持续优化治疗策略。三位专家一致认为,该病例展现了MDT在全程管理中的条理清晰与决策精准,堪称“生命奏鸣曲”。

胡坚教授

病例二:晚期PD-L1高表达肺腺癌的多学科突围,从ICU到希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薛艳峰教授团队(郭毅教授、张霞琴教授、王艳艳教授、马海霞教授、董英俊教授、王龙跃教授、张晓萌教授)分享了一例极具挑战性的晚期肺腺癌病例。患者为驱动基因阴性、PD-L1高表达(TPS 90%)的肺腺癌,初始接受免疫联合化疗治疗,三个周期后疗效显著。然而,随后患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CT显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和斑片状阴影,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紧急转入ICU,面临呼吸衰竭风险。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薛艳峰教授团队分享

MDT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整合呼吸、感染、重症、肿瘤、影像、病理等多学科力量。经深入讨论,专家们认为患者的肺部病变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可能,也不能排除感染因素。在强有力的抗感染治疗基础上,团队果断加用激素干预,成功控制了炎症反应。经过ICU的精心救治,患者成功脱机,病情趋于稳定。

大咖点评:多重矛盾下的生命守护

王洁教授作为该病例的亲历者,指出该病例的复杂性在于免疫治疗有效的同时,却引发了严重的肺部并发症。她强调,在感染与免疫因素并存的情况下,必须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强力抗感染是基础,同时不能排除免疫因素,适时加用激素至关重要。她对山西医院MDT团队所展现出的快速反应能力与精准决策水平予以高度评价,指出这充分彰显了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卓越效能。孔凤鸣教授在点评时几度哽咽,她动情地表示:“我看到了一个团队坚持那么多次,真的很感动。”她尤为赞赏山西团队为确保诊断精准而坚持进行活检的严谨态度,认为这为精准治疗提供了坚实依据。她还建议,在患者出现腹膜后淋巴结增大伴疼痛时,可考虑采用高精度放疗(HBRT)进行局部控制,以缓解疼痛,提升生活质量。她将该病例称为“非常有温度的病例”,并表示将把这一经验带回自己的团队分享学习。

樊旼教授

病例三:PACIFIC模式后局部复发NSCLC的治疗抉择

河南省肿瘤医院何振教授团队(李果教授)分享了一例III期NSCLC患者的诊疗过程。患者初始诊断为左肺下叶鳞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经MDT评估后,接受了标准的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并序贯度伐利尤单抗巩固治疗,即“PACIFIC模式”。治疗期间病情稳定,但巩固治疗半年后出现局部复发。

河南省肿瘤医院何振教授团队分享

大咖点评:真实世界中的复杂决策

樊旼教授指出,该患者在PACIFIC模式治疗后出现寡进展,尽管部分病灶需鉴别炎性反应,但在肿瘤负荷较低的情况下,可考虑局部巩固治疗。然而,鉴于病灶分布较广、患者合并症多,他更倾向于在保留可评估病灶的前提下,选择更换化疗方案联合免疫的全身治疗策略,并建议对可疑淋巴结进行活检以明确性质,从而实现精准干预。孔凤鸣教授强调,对于III期肺癌,目前仍应以同步放化疗后序贯免疫的PACIFIC模式为标准,避免因先行全身治疗导致患者失去根治性放疗机会。她指出,国内对同步放化疗的担忧多源于传统大范围照射带来的毒性,但随着精准放疗技术的发展,靶区勾画非常注重高剂量区覆盖而非盲目外扩,以降低放射性损伤,因此III期肺癌病例不要畏惧联合放疗。袁双虎教授补充,放疗具有免疫抑制效应,同步进行可能削弱免疫疗效,而放疗后序贯免疫更利于免疫系统恢复,这也是PACIFIC模式成功的关键之一。该病例引发了与会专家对PACIFIC模式后续管理策略的深入讨论,凸显了真实世界临床决策的复杂性。

刘基巍教授

前沿速递:免疫治疗挑战与放疗新纪元

在“前沿速递”环节,徐兵河院士带来题为《肿瘤免疫治疗面临的临床挑战与应对策略》的主旨报告。徐兵河院士系统分析了当前肿瘤免疫治疗的四大核心挑战,疗效个体差异大、联合治疗机制复杂、优势人群不明确、疗效评价体系待完善。他结合团队在乳腺癌免疫治疗中的转化研究,指出化疗药物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如白蛋白紫杉醇可增强免疫疗效,而普通紫杉醇可能抑制免疫细胞活性),提出“小剂量节拍化疗 + 免疫”的创新思路,并强调需通过单细胞测序、分子标志物检测等技术筛选免疫治疗优势人群,建立更精准的疗效评价标准。报告兼具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践,为肺癌及其他实体瘤的免疫治疗发展指明了方向。

徐兵河院士

会议总结:迈向高质量发展的MDT未来

会议最后,王洁、宋启斌、袁双虎教授等共同进行总结。他们一致认为,以MDT为载体的精准诊疗模式已在全国广泛扎根,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再活检、动态监测、局部巩固治疗等策略的整合应用。袁双虎教授特别指出,放疗技术的“火候”与“时机”至关重要,低剂量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潜力值得探索。本次会议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中国肺癌多学科诊疗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与会专家共同呼吁,应继续推动MDT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青年医师培养,让精准诊疗的“光”照亮更多患者的生存之路。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来源:医学界影像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