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女子淋巴瘤化疗顺利,5年后复发走了,其亲身经历警醒大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9:49 1

摘要:45岁的李梅在‍海南一家玻璃厂工作了二十多年,每天从早班到晚班,她都要在高温炉子旁搬运原料,热浪扑面,玻璃粉尘弥漫在空气里。为了图省事,李梅常常嫌防护口罩闷热,就干脆不戴,长年累月吸入粉尘与化学助熔剂的味道。下班后,她也很少主动锻炼,总喜欢直接倒在床上,借着看

45岁的李梅在‍海南一家玻璃厂工作了二十多年,每天从早班到晚班,她都要在高温炉子旁搬运原料,热浪扑面,玻璃粉尘弥漫在空气里。为了图省事,李梅常常嫌防护口罩闷热,就干脆不戴,长年累月吸入粉尘与化学助熔剂的味道。下班后,她也很少主动锻炼,总喜欢直接倒在床上,借着看电视消磨时间。长期接触粉尘、作息紊乱,加上高脂肪饮食,身体免疫力逐渐下降。李梅并没有在意这些细节,依旧保持这种生活方式,直到一次次小小的不适悄然出现。

2013年4月12日,李梅推着一车玻璃原料缓缓靠近熔炉,炽热的空气扑面而来,汗水很快浸湿了后背。她刚抬手把铁锹伸进料斗,额头骤然涌上一股灼热感,就像被太阳直射一般,眼皮沉重得难以抬起。体温似乎迅速攀升,脸颊泛红,胸口发闷,呼吸带着灼烫。耳边的机器轰鸣声愈发沉重,仿佛敲击在发热的脑壳上。她下意识把铁锹插在一旁,甩了甩胳膊,伸手去扇风,想让热气散出去。可体内的热浪再次翻滚,像炉火蔓延到四肢,连指尖都烫得发胀。她端起水壶大口灌凉水,又掀开衣领试图让冷风钻进衣服,甚至蹲下身子在料车边缓缓喘息。头皮逐渐冒出一层细密的冷汗,汗珠顺着脖颈滑落,却带不走那股炽热。视线开始发花,整个人仿佛被困在蒸笼里,浑身沉重到难以站稳。李梅咬牙支撑,心里安慰自己不过是车间温度太高,没有放在心上。

李梅在玻璃厂的工作越来越吃力,2013年4月18日,李梅把一袋硅砂倒进料斗,扬起的粉尘呛得鼻腔发干。她转身去拿铁锹,喉咙立刻传来一股刺痒感,像细针在来回扎刺。一阵猛烈的咳嗽从胸腔深处爆发,声音沙哑,喉咙被震得火辣。呼吸间夹杂着灼痛,胸口闷得像被堵了一团棉花。她急忙放下手里的工具,捂着嘴弯腰,把上身压得很低,试图让气道顺畅一点。可咳嗽很快又卷土重来,胸口被一阵阵剧烈的冲击震得发胀,连后背都隐隐作痛。眼角憋出了泪水,额头的青筋鼓起,咳声一阵比一阵重。她伸手去拧开水壶,大口喝水,把凉意压到喉咙深处。整个嗓子像火炭一样烧灼,声音嘶哑到快要挤不出气息。李梅不得不停下工作,弯腰在料车边缓一缓。

咳嗽逐渐停息后,李梅咬牙继续操作机器,弯腰搬起一袋碎玻璃,肚子深处渐渐传来一股隐隐的钝痛。像有人在胃和肠子间拧紧了一把绳子,痛感越来越实在。她一只手撑着旁边的机器,抬起身,小腹的胀痛感又往下扩散,牵扯着两侧腰部,呼吸顿时急促。额头冒出一层汗,整个人不由自主地弓着腰。她把手按在腹部,用力按压试图减轻那股揪扯。随后缓缓蹲下,背靠着料车,用深呼吸来让身体放松。可疼痛却像滚烫的水波,一层层扩散到整个下腹,甚至牵动到胸口,胃里翻腾着恶心。脸色迅速苍白,唇边渗出冷汗,指尖发凉。每一次站起都像刀子从腹腔里划过,疼得她无法直起身。李梅一手扶墙,一手护着肚子,强撑着走回岗位,却只觉得眼前发黑。

腹痛折磨得李梅几乎直不起腰,刚勉强搬起一块玻璃板,双腿忽然传来酸胀感,像被灌了铅般沉重。小腿肌肉一跳一跳抽紧,顺着膝关节往上扩散,连大腿根部都酸痛不已。她踉跄两步,身体差点扑倒在地。李梅立刻把玻璃放下,双手撑着膝盖,弯着腰深呼吸,想靠暂停来缓解酸痛。可很快酸痛感像野火般烧遍整个下肢,膝盖发软,脚踝仿佛失去支撑,走一步就颤抖不止。她把腿伸直,在地面轻轻敲动脚跟,试图把僵硬赶出去。疼痛像火焰顺着血管向上蔓延,从小腿一路烧到腰背,肌肉僵硬得像铁板,呼吸被压得沉重,每动一下都牵扯出钻心的痛感。李梅再也站不稳,扑倒在玻璃堆旁,发出痛苦的低吟。只见李梅脸色惨白,双腿抖得厉害,像是随时会塌下去,手指死死扣着料车边缘,身体弓成一团。工友们连忙上前搀扶,有人急忙拦下一辆出租车,将她匆匆送往最近的医院急诊。

内科医生为李梅做了体格检查,发现颈部、锁骨上和腋下均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单个直径多在2–3厘米之间,部分彼此融合成片,表面不平整。血常规结果提示轻度贫血,白细胞总数4.9×10⁹/L(参考范围:4.0–10.0×10⁹/L),淋巴细胞比例达52%(参考范围:20%–40%)。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422U/L(参考范围:120–250U/L),β2-微球蛋白水平3.6mg/L(参考范围:0.7–1.8mg/L)。胸部CT结果显示纵隔区域有大小不等的多发肿块影,最大者约5.2×4.1厘米,并出现对气管和部分血管的压迫迹象。

医生随后安排进一步活检,李梅在病理检查室接受了左腋下淋巴结切取活检,切下的淋巴结直径约2.5厘米,质地坚硬,送检至病理科行免疫组化。几天后病理结果回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20(+)、CD79a(+)、BCL-6(+)、MUM-1(部分+)、Ki-67增殖指数约80%,提示恶性程度较高。

确诊之后,肿瘤科主任立即为李梅启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静脉滴注,以清除CD20阳性的异常淋巴细胞;环磷酰胺作为烷化剂破坏DNA结构,抑制细胞分裂;多柔比星通过干扰拓扑异构酶Ⅱ阻断细胞复制;长春新碱作用于微管装配,阻止有丝分裂;泼尼松口服,起到诱导细胞凋亡和抗炎的作用。血象监测显示,化疗后第二周白细胞下降到2.1×10⁹/L(参考范围:4.0–10.0×10⁹/L),医生立即给予升白针和抗感染药物。虽然身体痛苦,但肿块体积在化疗后明显缩小,呼吸道压迫感逐渐缓解。

完成第三个周期化疗,医生下达了明确医嘱:“化疗很顺利,后面恢复就得靠你自己配合了。回家后,作息必须保持规律,按时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尤其不要再进入高温、粉尘环境工作。饮食方面要注重营养,多摄入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证机体修复和免疫力恢复,同时严禁饮酒和吸烟,以免干扰药物作用。日常要注意防护,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预防感染。今后要定期来医院复查,包括血象监测和影像学检查,我们需要随时掌握病情变化,以便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李梅点头答应,却仍惦记着玻璃厂的岗位。

此后,李梅每天早晨固定在七点起床,先在院子里走上二十分钟,舒缓四肢关节,再回屋吃一份富含蛋白的早餐。午间和傍晚,她会适度活动,但避免任何重体力劳动,不再去接触粉尘或高温环境。饮食由家人细心安排,以清淡为主,多选用鱼、鸡蛋、豆制品和新鲜蔬菜,米饭和杂粮交替搭配,既保证能量,又避免油腻。李梅把以往的烟酒彻底戒掉,连夜宵也不再碰,每天在睡前只喝一杯温牛奶。作息时间被严格固定,晚上九点关灯休息,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渐渐地,李梅发现精神状态比住院时有所改善,体力也能慢慢支撑起短时的活动。

3个月后,李梅再次来到医院进行复查。血液学数据显示白细胞计数恢复至4.5×10⁹/L(参考范围:4.0–10.0×10⁹/L),血红蛋白升至112g/L(参考范围:115–150g/L),虽略低于正常下限,但已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血小板数值维持在正常区间,未见下降。复查影像学提示纵隔肿块体积缩小超过50%,最大径由5.2×4.1厘米减至2.4×1.8厘米,部分原先肿大的淋巴结完全消退,气管压迫迹象明显缓解。医生告知这是治疗有效的表现,鼓励继续坚持。李梅笑着说总算看到希望,久违的轻松感让她心底生出一丝暖意。然而,回到家后,李梅依旧按时服药,但因为担心经济压力,常常偷偷接一些零工帮人搬运货物,心想着只要不太重就不会有事。

2018年9月10日,李梅在玻璃厂的打包区整理刚下线的玻璃板,双手用力把厚重的板材推向堆垛。她刚抬起手臂去抓防护绳,手背上骤然浮现一片紫色的瘀斑,像墨水泼上去一般,迅速扩散开来。紧接着,大腿外侧也传来隐隐的酸胀,衣裤摩擦下才发现那里也有青紫的印痕。李梅下意识用袖子擦拭手背,似乎想把颜色抹掉,又赶紧在堆垛旁坐下,揉捏大腿想让血液流通。皮肤上的这些印记没有退去,触摸时也没有明显疼痛,却让人心里发慌。她拿起随身带的毛巾裹住手臂,轻轻拍打,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瘀斑不仅没有消退,反而越聚越深,周围的皮肤也出现点状出血。腿部酸胀渐渐上移,连腰侧都带着牵扯。李梅皱着眉头,心里暗暗提醒自己别大意,却还是硬撑着站起身继续干活。

搬运过程中,李梅弯腰把碎玻璃扫进料桶,突然感觉鼻腔一股热流滑下。她伸手一摸,鲜血顺着鼻翼蜿蜒而下,颜色鲜红,带着丝丝黏稠,触到唇角时迅速凝成细线,滴落在地面溅起深色斑点。血流并非一股冲出,而是断断续续夹杂着粘稠的小块。鼻腔内的灼热感让呼吸变得急促,伴随一阵刺痛,头部也随之发胀。旁边的工友递来纸巾,她慌忙塞住鼻孔,仰起头靠在料车上,想让血流止住。又跑到水龙头边,用凉水反复冲洗面颊,希望借冷刺激减缓出血。血仍旧一股股渗出,纸巾很快被染透,滴落的速度甚至加快。鼻腔深处传来的刺痛扩散到眼眶,头晕感愈发明显,眼前的景象开始摇晃。她一边扶着墙壁,一边努力吸气,却怎么也按不住那股失控的血流,心里第一次生出不安。

李梅强忍着头晕回到包装台,刚想张口喊工友帮忙搬一块玻璃,牙龈接着传来刺痛,紧接着血水从口腔渗出,涌满了整个嘴巴。她吐出一口鲜红的血沫,眼神骤然慌乱,声音被血腥气掩盖。下颌的酸胀感一阵阵袭来,仿佛有重物压在骨头上,连张口都带着沉重。牙齿缝隙间渗出的血丝越来越密集,汇成一股股鲜红的液体,顺着牙龈不断涌出。她连忙用手捂住嘴,蹲下身子不停吐血,另一只手抓住桌角,指尖因用力而发白。有时候没来得及吐出,血液伴随气流一股股滑入咽喉,温热又黏稠,刺激得她咳嗽不止。工友急忙拿水让她漱口,可她刚漱干净,鲜血却又迅速从牙龈缝隙渗出,像被拧开的细管一样止不住往外涌。血液沿着牙床漫延开来,很快充满整个口腔,舌尖被彻底浸透,吐出的每一口都鲜红浓稠。她的双腿彻底支撑不住,整个人瘫倒在地。工友赶紧拦下一辆出租车,把她紧急送往医院,车厢里弥漫着刺鼻的血腥气息。

入院后,李梅被立即送入急诊检查。血气分析结果显示严重低氧血症,氧分压仅为54mmHg(正常参考:80–100mmHg),提示呼吸功能已难以维持。心电图提示心律不齐,节律紊乱。胸片影像进一步证实纵隔肿块持续增大,压迫气道,导致通气障碍,并可见双侧大量胸腔积液。检验与影像结果结合,病情被明确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并进展,合并呼吸衰竭和循环不稳定,需立即进入抢救程序。

医生迅速为李梅行胸腔穿刺,抽出近千毫升血性积液,随即置入胸腔引流管,减轻纵隔压迫。高流量面罩氧气同时接上,监护仪不断报警,血氧饱和度徘徊在70%左右。床旁建立多条静脉通路,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输入,联合广谱抗感染药物以防并发感染。护士们轮流记录生命体征,加快液体推注,医师不断调整升压药维持血压。李梅胸口起伏剧烈,呼吸声粗重,双唇与指端明显发绀,眼睑逐渐下垂,意识反应越来越迟钝。

尽管医护团队已全力以赴,李梅的生命体征依旧呈现下降趋势。呼吸频率由每分钟20次降至10次以下,胸廓起伏幅度逐渐减弱。心电监护仪上的波形时断时续,血压一度跌至60/40mmHg,医生连续推注升压药仍难以维持。护士不断更换氧气接口,尝试提高吸氧浓度,但血氧饱和度依旧快速下降。床旁医生持续拍打并呼喊姓名,却只见她眼神涣散,没有任何回应。几分钟后,心电图上最后的波动缓慢消失,最终滑入平直线。10月6日凌晨,主治医生沉痛宣布,经全力抢救无效,李梅因呼吸衰竭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死亡。

消息传到急诊室外,走廊里的空气瞬间凝固,灯光惨白得刺眼。丈夫猛地冲上前,双手死死扣住推车的边缘,眼睛布满血丝,声音沙哑得几乎破裂:“不是说前几个月检查都正常吗?不是说肿块缩小了、血象也恢复了?医生你们还告诉我,情况正在往好的方向走。可现在为什么突然就这样了?你们不是说过只要按时吃药,配合治疗,就能控制住吗?她明明一直在坚持,为什么会突然恶化到要命都保不住?”

情绪一层层崩开,他的话越说越急,嗓音嘶哑,像是在用尽最后力气逼问答案。“她是我的妻子,是我们一家子的支撑,你们告诉我该怎么向孩子交代?怎么跟她年迈的母亲解释?难道所有努力都是白费的吗?到底是哪一步出了问题?是不是我没有照顾好她?是不是你们有什么没告诉我们?”质问声回荡在走廊里,带着撕裂般的痛苦与绝望,让值班医生彻底陷入沉默,只能僵硬地低声安抚,却根本说不出任何有力的解释。

医生们回到办公室,立即调出李梅的全部病历资料,试图找出答案。血常规、LDH、β2-微球蛋白的动态数据逐一翻看。有人指着屏幕皱眉:“三个月前血象恢复正常,肿块缩小超过一半,各项指标都在参考范围内。”另一人低声回应:“那说明当时确实控制住了,为什么现在会出现大面积出血和呼吸衰竭?”厚厚的检查报告一页页翻过去,却没有任何明显的预警信号。指标一度全部回到稳定状态,复发的速度完全超出常理。空气压抑得仿佛连呼吸都变得沉重,逻辑链条在医生眼前彻底断裂。

年轻医生忍不住打破沉默,低声猜测:“会不会是药物剂量不够?”立刻有人摇头:“不可能,方案严格按照R-CHOP执行,周期和剂量全都合规。”另一人接着问:“那是不是出现耐药?”可翻出病理标本核对,仍旧没人能找到证据。有人拍着桌子,苦涩地说:“复发能理解,但这样凶猛,不合规律。”一番激烈的讨论过后,所有常见解释都被逐一排除。病程发展快到匪夷所思,所有人都陷入僵局,纸上的箭头和推论像断掉的线,拼不出任何合理的结论。

无计可施之下,主管医生决定向丈夫追问生活细节。丈夫面色憔悴,语气却异常坚决:“她回家后按时吃药,饮食也清淡,不敢有半点疏忽。”医生追问:“有没有过度劳累?有没有接触过不该接触的东西?”丈夫沉默片刻,强自镇定地摇头:“她很小心,在家顶多帮忙拿些轻东西,没干过重活。”一番回答越是谨慎,医生心里反而越没底。一切似乎都符合医嘱,逻辑却无法自圆其说。丈夫眼神中带着绝望,他无法理解,明明遵从了规则,却仍旧没能换来安全。

会议桌上堆满了报告和影像片,气氛凝重到让人透不过气。有人指着Ki-67指数高达80%的病理结果提醒:“这种高度恶性,本来就容易复发。”可主任医师轻轻摇头,声音低沉:“即便如此,复发也不该来得这么快,更不该发展得如此猛烈。”讨论陷入死寂,年轻医生紧握着笔,纸上画满了箭头和推演,却怎么也连不成线索。所有人心里都明白,眼前的答案一定还藏着什么未被揭开的细节。可真相始终若隐若现,仿佛隔着一层厚重的迷雾。

就在此时,肿瘤科主任推门而入。年逾六旬的主任戴上眼镜,翻阅病历,目光冷静而锐利。办公室瞬间安静下来,空气里只剩下呼吸声和翻页声。他反复比对化疗记录,逐字逐句核对实验室数据,又将影像片举到灯箱下凝视。许久之后,主任缓缓放下资料,沉声开口:“不是剂量,不是周期,也不是药物质量……”丈夫慌乱地追问:“到底是什么?她哪里出错了?”主任合上病历,缓缓摘下眼镜,低声叹息:“真正的问题,常常出在生活里的三件小事。看似无关紧要,却能在无形中撕开最薄弱的口子,把病情推向不可挽回的深渊。我们一次次复查,一次次确认指标,却忽略了那些细微到几乎不被在意的地方。往往就是这样三个小小的疏忽,悄无声息地改变了结局。若能提前察觉,也许一切都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化疗结束后,李梅最无法接受的就是大把掉落的头发。镜子里的自己让她感到陌生,她开始频繁寻找办法来掩盖。为了维持体面,她经常去购买化学染剂和定型喷雾,把稀疏的发丝硬撑出整齐的样子。可她并不知道,这些染剂和喷雾里含有的化学成分在头皮屏障受损时,更容易被吸收入体内。李梅的身体还在经历修复,肝脏和肾脏正承担着药物代谢的负担,这些额外的化学成分给代谢系统增加了压力。短期内或许难以感知,但日积月累,它们破坏了药物应有的清除效率,免疫功能的重建因此受阻。李梅只是单纯想让自己看起来好一点,却没意识到,这些小小的修饰行为,可能正在不知不觉间干扰身体恢复,为病情的复燃埋下隐患。

李梅在心理上对外貌的在意,远远超过了身体的感受。她每次出门前,都会用喷雾把稀疏的发丝固定,用染剂让新长出的头发看起来不那么突兀。亲友们看她打理得干净利落,常常夸她坚强,却没人注意到这些化学制品在空气中弥散的气味早已让呼吸道充满刺激感。她自己也习惯了这种味道,以为无伤大雅。事实上,这些物质与体内残留药物作用后,可能改变了药物代谢的途径,让某些药效下降。免疫系统需要时间修复,却反复受到外来化学物质的干扰。李梅从未怀疑过这个细节,她只觉得保持体面能让自己看起来没那么像个病人。直到病情进展得过快,才让这一隐蔽风险显露出残酷的代价。

在规范的治疗结束后,李梅并没有真正放松下来。她虽然远离了高温的炉火,但家中的家务仍由她亲力亲为。搬运沉重的家具,帮工友装卸玻璃碎料,甚至还偶尔参与邻里的零工。她习惯了多年高强度的劳动,身体条件比别人好,心里觉得不该因为病情而闲下来。可这些重体力劳动在无形中让身体能量被不断消耗,免疫细胞的修复和活性受到影响。原本需要安静休养的阶段,被一次次肌肉拉扯和体力消耗打断。李梅觉得自己只是干点活,不会影响大局,但免疫系统在高强度消耗下,逐渐丧失了监视和控制残余病灶细胞的能力,让它们重新活跃起来。

李梅对劳动的执着源自内心的责任感。她不愿意成为家里的负担,想着帮忙做些事,能让家人少操点心。可她忽略了一个事实——身体的修复需要比常人更长的时间。每一次大力搬动物品,都会引发身体微小的损伤,免疫系统不得不分散资源去修复这些损伤,而真正需要被压制的病灶细胞趁机逃过控制。李梅始终把这种劳累视为正常,甚至觉得自己还能像以前一样扛得动东西就是恢复的表现。殊不知,这些看似普通的用力劳动,正是让病情反弹速度加快的隐性推手。她坚持的,并不是健康,而是一条不断消耗自身储备的路。

家人对李梅的照护无疑是细心的,他们以为只要让她远离车间高温,就能减少风险。可他们没有意识到,玻璃粉尘与化学助剂的残留,早已在家中某些角落潜伏。李梅回到家时,经常会接触到储存在房间里的旧工作服,那些布料上仍带着粉尘的味道。她帮忙清扫屋子时,偶尔翻动过旧料袋,扬起的粉尘在空气中久久不散。这些颗粒和化学残留,会直接进入呼吸道,刺激淋巴系统,让机体处于持续的炎症反应状态。身体本就需要平稳恢复,却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隐性危害反复干扰。李梅没有在意,家人也没有察觉,忽略的细节却可能正在改变病情的走向。

长期的环境暴露往往是最难被家属察觉的风险。李梅在院子里晾晒衣物时,空气中弥漫着玻璃厂附近吹来的粉尘,她习惯性地没有戴任何防护。偶尔回到厂区附近与工友聊天,身上也会沾上化学助剂的味道。她认为只要不直接在炉火边工作,就不会再有危险,可呼吸道长期吸入这些颗粒,慢慢削弱了局部防御。免疫细胞需要保持稳定的环境才能抑制残留病灶细胞,而粉尘与助剂带来的持续刺激,却让免疫监视力下降。李梅和家人都把注意力放在饮食、作息上,却轻视了环境本身的风险。等到病情突然而猛烈地进展时,这些细节才让人追悔莫及。

内容资料来源:

[1]徐志秀,李卓然,李青,等. 基于SEER数据库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疾病特异性死亡危险因素[J].河南医学研究,2025,34(18):3283-3287.DOI:CNKI:SUN:HNYX.0.2025-18-005.

[2]杨学文,黄晖婷,赵小强,等. 地西他滨联合RCHOP方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TK1、TPS、β2-MG水平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5,34(18):3405-3408.DOI:CNKI:SUN:HNYX.0.2025-18-037.

[3]刘倩欣,张卓,张志琪,等. 维布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J].中国新药杂志,2025,34(18):2011-2016.DOI:10.20251/j.cnki.1003-3734.2025.18.014.

(《‍海南一女子淋巴瘤化疗顺利,5年后复发走了,她的亲身经历时刻提醒大家》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