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守口如瓶的俄罗斯航发技术,如今普京亲自上阵推销。9月18日,这位总统出现在联合发动机公司车间,为PD-26发动机项目督战。
曾经守口如瓶的俄罗斯航发技术,如今普京亲自上阵推销。9月18日,这位总统出现在联合发动机公司车间,为PD-26发动机项目督战。
更让人意外的是,十年前还对中国技术转让层层设限的俄方,现在主动开放包括复合材料机翼在内的全套核心系统。这个转变,确实前所未有。
普京为何如此急切?俄方遇到了什么难题?
编辑:7
普京很少出现在工厂车间里。
可这一次不同,9月18日的彼尔姆,这位总统穿着深色外套,站在联合发动机公司的装配线前。
他身后跟着一群头发花白的航发工程师,神情都有些紧张。毕竟能让总统亲自督战的项目,压力可想而知。
普京在PD-26发动机的装配工位前停下脚步。
技术总监汇报说,发动机的压气机叶片仍然依赖进口。
普京眉头微蹙,转向工厂总经理:"必须在2026年前实现材料国产化,否则无法满足对华合作的稳定性要求。"
这句话信息量很大。要知道,PD-26曾经是俄罗斯的"压箱底宝贝",技术细节从不轻易公开,更别说考虑对外合作了。
现场陈列的样机旁,技术展板标注着关键性能参数。
涵道比11:1,推力范围35-40千牛,这些数字背后是俄方8年的技术积累。
普京当场批准追加150亿卢布研发资金,要求将涡轮前温度从1800K提升至1950K。
他的话很直接:"PD-26的进度直接关系到我们与中国的航空合作深度,各部门必须全力配合。"
就在半个月前,俄副总理曼图罗夫更是主动向媒体表态。
俄方已做好准备,愿意向中国新一代宽体客机项目提供PD-26重型发动机和复合材料机翼等核心技术。
这种主动示好的姿态,在俄罗斯航空工业史上确实罕见。要知道,过去他们对技术转让一直极其谨慎。
普京的督战细节颇具针对性。车间实行24小时三班倒,力争在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首台样机的高空台测试。
这种紧迫感背后,是俄方面临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西方制裁导致进口零部件断供,原计划使用的德国西门子高压涡轮轴承无法获取,研发进度延迟近两年。
另一方面,中国CR929客机的动力方案已启动全球招标,美国通用电气、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均提交方案。
俄方若不能尽快推进PD-26的成熟度,将错失这个重要的合作机会。
要理解俄方态度的巨大转变,得回到2012年。
那一年,中俄宣布启动CR-929联合研制计划,被吹捧为"宽体机领域的空客-波音挑战者"。
初期合作氛围确实不错,双方都对这个项目寄予厚望。
可很快问题就一个接一个冒出来。
俄罗斯在关键技术上始终不肯放手,总想保留主导权。
比如在飞机的电子系统、导航设备这些核心部分,俄方坚持用自家标准,完全不管它们与国际适航要求是否兼容。
更过分的是,他们还提议做两个版本——一个给国际市场,一个留给自己。
这样一来,项目复杂度直线上升,节奏完全被打乱。
中国方面一开始还能忍,毕竟需要积累经验。
但时间久了,投入的资金和精力都看不到回报,耐心也就慢慢耗尽了。
最关键的是,俄方在发动机和复材机翼等核心技术上闭口不谈。
他们只愿输出终端成品,不允许中国深度参与研发。
这让项目变成了一场合作名义下的技术封锁。
俄罗斯的心态其实挺矛盾。
一方面,他们想借中国的资金和市场盘活自家技术。
另一方面,又总担心中国哪天技术超过了自己。
所以在合作中,总是小心翼翼,又不愿真心实意地放权。
这样的合作,注定走不远。
进度严重滞后,成本失控,市场信心流失。
到了2023年,中方宣布退出联合研发,转向自主推进C-929。
这场长达11年的"婚姻"就此结束。
现在回头看,当年俄方的犹豫和保留,已经让中国在项目中吃过亏。
如今再来谈合作,哪怕技术摆在面前,信任却早已流失。
更何况,中国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路径。
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输给俄罗斯。
就在俄方犹豫要不要开放技术时,中国的步伐从未停止。
这几年,中国在航空技术上的进展,悄悄完成了一个跨越。
尤其是在大飞机领域,从发动机到机身,中国都在逐步实现自主化。
虽然过程不轻松,但一步步走下来,也算是摸出了门道。
比如在发动机方面,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研发路线。
长江-1000A发动机,已完成CR929客机的初步适配测试。
它的涵道比达12:1,推力42千牛,燃油消耗率比PD-26低3%。
中国航发商发的测试数据显示,长江-1000A的高压涡轮采用国产第二代单晶高温合金。
涡轮前温度达2050K,寿命可达30000小时,远超PD-26的设计指标。
2025年8月,长江-1000A已在波音747测试平台上完成100小时连续试车。
各项性能指标稳定,计划2027年投入量产。
更关键的是,中国已经构建了完整的发动机产业链。
在上海临港的航空产业园,聚集了50余家发动机配套企业。
可实现长江-1000A 98%以上零部件的国产化,包括自主研发的FADEC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
反观PD-26,它的高压压气机叶片仍需从哈萨克斯坦采购。
控制系统的芯片依赖中国台湾地区供应,产业链完整性远不及中国。
材料技术的突破是中国发动机自主化的核心支撑。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发的DD10单晶高温合金,可耐受2100K高温。
比PD-26使用的VK25合金性能提升15%,且成本降低20%。
这种材料已实现规模化生产,2025年产能达500吨。
不仅满足长江-1000A的需求,还出口至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有意思的是,在PD-26的改进过程中,俄方就曾向中国采购DD10合金样品,用于测试高压涡轮叶片的性能。
制造工艺的革新进一步巩固了优势。
中国航发集团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长江-1000A的燃烧室。
零件数量从120个减少至35个,重量减轻40%,生产周期缩短60%。
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的PD-26即使技术还不错,也不再是"不可或缺"的选项。
哪怕拿出来,也只能作为备胎,甚至只是参考。
普京亲自督战,本质是一次政治信号输出。
俄罗斯动真格了,不再留后手,愿意把PD-26当作全面合作筹码。
可他可能没料到,中国的长江系列国产大涵道涡扇发动机,已经走到不能回头的地步。
技术层面,中国不再是"买家",而是也能"出产品"的合作方。
这时候再接受俄罗斯提供的技术,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中国的战略教训很清楚。
ARJ21早期过度依赖外国供应商,导致适航认证受制于人。
C919不得不按西方要求采购关键系统,直到国产化进程接近尾声才摆脱依赖。
因此在C-929上,中方从一开始就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可控"。
包括复合材料主翼在内的核心部件,已经由中航工业完成原型验证。
航电、飞控、起落架的国产替代也在同步推进。
这种布局,意味着俄罗斯的技术报价很难像过去那样具备不可替代性。
更何况,中俄在CR-929合作期内的互不信任,还在决策者的记忆中。
今天的慷慨,是他们十年前就该表现的态度。
如果不能打入中国市场,PD-26几乎没有其他国际买家。
西方市场对俄制航空产品有长期禁令。
印度和东南亚的民用航空市场,订单量不足以稳定生产节奏。
非洲部分国家的航司预算不足,难以采购高推力宽体机发动机。
缺少稳定出口,俄罗斯航发集团的营收将持续下跌,研发预算受限,形成技术退化的恶性循环。
即使军用订单增加,也无法填补民用宽体机动力产品的差额。
俄罗斯此时向中国开放技术,释放了几个信号。
承认东方合作是唯一经济出口,西方封锁已无法破解。
愿降低技术保护门槛,长期的"留一手"策略被证明是自我束缚。
试图在大项目中绑定中国,不仅是技术输出,更希望把中国拉回联合开发的框架里。
然而中国的航空自主化,已经让这种绑定不再必要。
合作可以有,但不会再是单方依赖。
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先进与否,而在于是否能在正确的时间派上用场。
这场迟到的合作,赶不上中国前进的节奏。
技术合作的时机窗口,就像季节一样不等人。俄罗斯的态度转变体现了诚意,但中国已经踏上了自主发展的快车道。
未来的合作会有,但更多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这对双方来说,其实都是好事。
你觉得中俄在航空技术上还有哪些合作空间?在自主与合作之间,怎样找到最佳平衡?
来源:焰墨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