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句“我可以给我老婆的”,把小小的发放现场变成了一个瞬间的温度。那天单位发放卫生用品,女同事排队领走,男同事大多低头笑笑,场面有点尴尬。就在这时,一个平时话不多的男同事站了出来,说了那句话,周围突然静了两秒,大家都笑着点头,我也心里一暖。说实话,我当时觉得这句
一句“我可以给我老婆的”,把小小的发放现场变成了一个瞬间的温度。那天单位发放卫生用品,女同事排队领走,男同事大多低头笑笑,场面有点尴尬。就在这时,一个平时话不多的男同事站了出来,说了那句话,周围突然静了两秒,大家都笑着点头,我也心里一暖。说实话,我当时觉得这句话里有羞涩,也有责任感,远比空洞的节日口号更真实。
不得不说,这件小事触碰了两层情绪。一方面,它戳中了很多人的不适——关于身体、关于性别的那些微妙边界,总让人不好意思去正面处理。另一方面,它也暴露了职场福利设计里的惰性:往往把“关怀”当成形式,按性别分配物品,忽略了家庭生态和情感需求。你会发现,类似的场景里,真正暖心的不是礼物本身,而是有人把关怀的想法带回家。
我身边有个朋友小李,曾在一个单位见过相反的场景。单位把节日礼物写得很性别化,只发给女性,男性只被提醒“别眼红”。久而久之,很多人觉得单位做事不够细致,女性也觉得被标签化。后来小李换了个HR比较灵活的部门,大家先做了个匿名调查,把可选福利放在自取柜里,注明可带回家与家人共享,结果气氛就完全不一样了。不是礼物变贵了,而是设计让人觉得被尊重了。
深挖一下,问题的根源其实不复杂。一是我们习惯用性别去定义需求,以为某些东西只属于某一类人。二是职场沟通少,把带着私人意味的物品处理成公共事务时容易尴尬。三是制度上没有给员工表达关怀的便捷通路,导致好意被尴尬吞没。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很多冲突和错位,都是因为缺少一个能被接受的递送方式和一句体面的说明。
因此,有些可操作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可落地性强。比如HR可以先做个匿名需求调查,问大家家里缺啥、谁会用、希望怎么拿;把福利从“按性别发放”改成“自选或家庭共享”,把日常护理用品放在公共健康角里并说明可供家属使用;再者,不妨在年会或员工活动里安排一次轻松的健康小讲座,把话题从尴尬变成常态,这样大家就不会在领取一包卫生用品时像犯了错似的吞吞吐吐。具体到执行上,几次试点就能看出效果,关键是把关怀做成一种可被传播的行为,而不是一堆标签。
说到效果,我同事张姐的团队试过上述做法。起初有几个人觉得没必要,甚至有人觉得“矫情”。但在连续三个月的试点后,大家发现交流多了,互相带孩子的经验也开始分享,部门氛围比以前踏实了。更重要的是,那种“这是给女性的专属福利”的既定印象被慢慢稀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日常、更有人情味的互相照顾。小变化引发大连锁,这点我亲眼见过。
最后,不夸张地说,一包卫生巾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对关怀的理解程度。关怀不该有性别标签,也不该只是节日里的仪式感。若真想让职场更有人情味,别把“体贴”当成一次性的活动,而要把它设计成日常可复制的规则和习惯。那句话我一直记着:关怀不是专属的礼物,是人人都能递出去的一只手。
你有没有在工作或生活中被这样一句话、一个举动触动过?说说你的经历和想法吧。
来源:帅到惊动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