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交大西迁博物馆感悟西迁精神,在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追寻真理之光,在哈军工纪念馆感受科技报国之志……大学“场馆里的思政课”让红色基因浸润青年学子心灵,激发奋进力量。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题:铭记历史 厚植情怀——大学“场馆里的思政课”激发青年奋进力量
新华社记者
在交大西迁博物馆感悟西迁精神,在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追寻真理之光,在哈军工纪念馆感受科技报国之志……大学“场馆里的思政课”让红色基因浸润青年学子心灵,激发奋进力量。
走进位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的交大西迁博物馆,一张粉色的乘车证,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乘车证上面印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承载着那段激情燃烧的记忆。
1956年,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手持这样的西迁专列乘车证,“打起背包就出发”,从上海迁至西安,在黄土地扎根,投身西部建设。
老一辈交大人用爱国奋斗实践熔铸而成的西迁精神,一代代师生薪火相传。
2018年12月,交大西迁博物馆正式开放,展出照片、实物等2200余件,呈现了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
“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交大西迁博物馆发挥西迁精神思政育人作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西安交大档案馆、博物馆馆长吕青说。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新学期伊始,西安交通大学大一新生分批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开启了一堂堂沉浸式“大思政课”。
麦田选址的老照片、西迁教授的讲义教具、草棚大礼堂的场景……
“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展品背后的故事,蕴含了西迁前辈爱国奋斗的豪情壮志。”学生讲解员、西安交大钱学森书院人工智能2302班学生杜宇洲说,“我们要传承好西迁精神,让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根植于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在上海,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里,学生讲解员带领新生从珍贵文物中触摸历史温度,在“真理的味道”故事中感受初心使命。
这里曾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旧居。2018年经修缮改建后,旧居化身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并对公众开放。
走进展示馆,一层以“宣言中译·信仰之源”为主题系统展示了《共产党宣言》的诞生、翻译、传播、版本,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馆内复原了陈望道的书房和起居室,保留了其藏书、手稿等诸多实物,还设置多媒体互动区,让参观者体验《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过程。
为让广大师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展示馆持续创新表现形式,推出“场馆里的思政课”特别活动,学生们以展示馆为舞台,在“剧情”中完成任务,“亲历”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复旦大学成立以青年师生党员为主体的“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承担《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讲解任务,还走出展示馆,走进企业、机关、社区开展宣讲。
“宣讲老校长陈望道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4级博士生何未晞说。她已在“星火”志愿服务三年。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学伊始,大一新生纷纷走进哈军工纪念馆,感受红色历史,厚植报国情怀。
依托哈军工纪念馆这一阵地,学校创新构建具有鲜明哈军工特色的“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格局,打造涵育时代新人的生动课堂。
哈军工纪念馆馆长李宏说,学校将哈军工文化专题纳入大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开设系列课程,构建“大思政课”育人范式,实现思政教育与文化育人的深度融合。
纪念馆坚持“开门办馆”,搭建“双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既是参观者,又是宣讲员。大学生宣讲团成员经过培训后持证上岗,通过沉浸式参观和互动式讲授,在实践中提升素养。
“走进哈军工纪念馆,仿佛踏入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哈尔滨工程大学未来技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杨朔说,“我们将传承先辈们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以实际行动续写时代新篇章。”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