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片区看莆田丨笏石街道共富美片区:多元发力兴产业,惠民利民促振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9:22 1

摘要:笏石街道共富美片区立足特色农业、手工业等主导产业,发挥协调片区发展、促进产业集聚作用,串联苏塘、来塘、来垞、四村4个村党支部,形成产业结构互补、资源要素增益,稳步推进4个村之间的横向联合和纵向协作,推动片区村从松散联结走向紧密协作。

笏石街道共富美片区立足特色农业、手工业等主导产业,发挥协调片区发展、促进产业集聚作用,串联苏塘、来塘、来垞、四村4个村党支部,形成产业结构互补、资源要素增益,稳步推进4个村之间的横向联合和纵向协作,推动片区村从松散联结走向紧密协作。

苏塘村产业振兴示范点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共富美片区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为核心抓手,构建“科研育种—规模育苗—示范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生态,实现从种源到产品的价值跃升,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上游聚焦种源创新,筑牢链条根基。依托落地的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引进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汇聚12位专家、9名研究生及6名科技特派员,建成28亩旱地作物科技示范基地。深耕种子研发与试验,成功培育旱稻旱优73新品种,通过16亩农田先行试种验证成效,为产业链提供优质种源支撑。中游强化种苗培育与示范推广,激活链条动能。借助省农科院等技术力量,吸引企业投资200多万元打造27亩标准化育苗场,年培育甘薯、胡萝卜等种苗400万株。集中育苗技术使苗龄缩短10-20天,大幅降本增效,保障种苗稳定供应。以党支部引领强化联农带农,流转125亩土地给农业龙头企业,以优质种苗示范种植,联动科技特派员提供指导,带动农户参与规模化种植。下游完善加工仓储,延伸链条价值。投资210万元建成3030㎡农产品生产基地,配备11个冻库,储货量达550吨,兼具加工、包装、储藏功能,依托便利交通与企业深度合作,每年为村集体创收30万元,既解决农产品产后存储难题,更推动产业从种植向加工销售升级,实现“土地变黄金”的价值转化。下一步,共富美片区将持续聚焦资源盘活与产业升级,拓展业务范围,正积极引进专业的农业科技公司,打造1600平米的水稻烘干基地,预计投入130万元左右,建设水稻烘干加工、分拣、包装、保鲜存储等设施,配备6个烘干柜,每柜容量20吨,一次性可烘干稻谷120吨,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

旱稻新品种种植(翁庆强 摄)

做活传统手工线面

共富美片区深挖手工线面这一传统技艺的文化与经济价值,以“群众联动+载体创新”双措并举,让千年线面手艺从“指尖”走向“市场”,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特色产业。来垞、来塘两村是片区手工线面的核心传承地,两村约20%的农户掌握线面制作技艺,从选粉、和面、醒面,到搓条、拉抻、晾晒,整套工序需历经12小时、10余道步骤,全凭手工完成,产出的线面细如银丝、久煮不糊,是当地家喻户晓的“舌尖美味”。过去,村民多以家庭为单位零散制作、沿街售卖,不仅产量有限,且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为改变这一现状,片区以村党支部为纽带,组织两村线面匠人,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技艺培训,帮助村民提升线面口感与品相,让分散的“小作坊”聚成“大产业”,两村线面年产量从原本的30万斤提升至40万斤,产品覆盖周边8个乡镇,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成为连接家乡与在外莆田游子的“舌尖纽带”。为进一步拓宽线面产业的价值空间,来垞村重点推进特色线面展示馆建设,打造集“文化展示、体验互动、餐饮消费、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载体。展示馆选址在来垞村部,紧邻五候福道入口,建筑面积约270平方米,内部装修将融入线面文化元素,通过集中展示销售两村手工线面及衍生产品,如线面礼盒、线面文创挂件等,进一步提升了共富美片区手工线面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来垞线面加工(林华 摄)

激发文旅发展动能

共富美片区依托五候山自然生态禀赋,以五候福道建设为核心抓手,串联山水资源与乡村产业,打造“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新场景,让绿色生态成为带动片区增收的“流量密码”。五候福道总规划长度3公里,采用“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原则建设,步道主体选用透水混凝土与防腐木材质,既保障行走安全,又能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沿途保留原生植被,打造“一步一景”的森林景观带;设置2处玻璃站台观景平台,2个凉亭,可远眺片区高标准农田、线面工坊全景,让游客在漫步中既能感受自然野趣,又能领略乡村产业风貌。此外,福道还注重文化赋能,在入口处设置主题景观石,镌刻“五候福道”名称与片区文旅理念;沿线设置多块文化标识牌,讲述五候山民间传说等故事,让步道成为传播地方文化的“活教材”。下一步将积极争创2A旅游景区,将在来塘村的福道入口处,建设210平方米左右的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行李寄存等服务。通过流转80余亩土地,规划打造集特色果蔬种植、田园采摘于一体的观光农业项目,进一步丰富文旅业态,实现生态景观与农业体验的深度联动。此外,片区的四村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结合内河水质提升工作,针对河道环境问题开展河道清淤整治,投入100多万元,通过实施水系连通、截污收污、清淤清障、生态引水等措施,推进村内河道与木兰溪互连互通,打造源清流洁的水域环境。在清淤整治过程中,注重维护河床天然形态,保留村庄原貌,做到既改善村内水环境质量,提升人居舒适度,又留住乡村记忆,为后续发展滨水休闲、生态农业等产业打下基础。

五候福道(翁庆强 摄)

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升级,到手工线面的活化传承,再到文旅动能的创新激发,共富美片区以党建为“红色纽带”,打破4个村的地域壁垒与资源壁垒,将分散的农业资源、传统技艺、生态禀赋拧成“发展一股绳”。片区不仅实现了从“松散联结”到“紧密协作”的蜕变,更构建起“农业筑基、手工业赋能、文旅添彩”的多元共富格局。未来,随着线面展示馆、游客服务中心的建成投用,共富美片区将持续深化三产融合,让产业更兴旺、村民更富足,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编辑:吴爱娟

来源:莆田先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