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在小区楼下碰到张叔时,他正扶着墙慢慢走,脸色发白——前一天晚上他突发头晕,却硬扛到天亮才让儿子送医,检查结果是高血压引发的轻度脑梗。“平时觉得头有点晕不算事儿,社区医院离得近也懒得去,总想着‘扛扛就过去了’。”张叔的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千万老年人医疗保健
上周在小区楼下碰到张叔时,他正扶着墙慢慢走,脸色发白——前一天晚上他突发头晕,却硬扛到天亮才让儿子送医,检查结果是高血压引发的轻度脑梗。“平时觉得头有点晕不算事儿,社区医院离得近也懒得去,总想着‘扛扛就过去了’。”张叔的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千万老年人医疗保健的真实困境:不是不关心健康,是不知道怎么管、没条件管,等到健康真亮了红灯,往往已经晚了。
张叔的情况不是个例。小区里68岁的王嬢嬢,糖尿病史五年,却总嫌社区医院“医生年轻、不专业”,宁愿花两小时挤公交去大医院挂专家号,结果每次排队三小时,看病五分钟,开的药和社区医院一模一样;72岁的李爷爷更固执,膝盖疼得下不了楼,却信了邻居推荐的“土方子”,往膝盖上贴“祖传膏药”,最后贴得皮肤溃烂,引发感染住院,光治疗费就花了八千多。
这些身边事,藏着老年人医疗保健最朴素的矛盾:他们怕生病、怕给子女添麻烦,却又在“怎么看病、怎么保健”上犯了难——要么轻视小病、硬扛成大病,要么迷信偏方、保健品,要么被大医院的“挂号难、排队久”吓退,要么对社区医院的“小而近”不信任。而这些矛盾,在全国数据里看得更清楚。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5年发布的《中国老年人健康管理发展报告》里,一组数据戳中痛点:
• 慢性病“高患病率”,管理却“低覆盖率”: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达79.4%(其中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炎占比最高),但规范管理率仅45.6%——也就是说,近一半老人像张叔一样,有慢性病却不规律吃药、不定期监测;
• “社区近却不用,大医院挤却要去”: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率仅32%,而三级医院老年患者占比达48%,不少老人明明在社区就能解决的问题(如测血压、调药量),非要跑大医院“扎堆”;
• 数字鸿沟“拦住”就医路:60-79岁老年人中,仅28%会用手机预约挂号、查询检查报告;80岁以上老人这一比例不足10%,很多老人因为“不会线上挂号”,只能凌晨去医院排队,甚至错过就诊时间;
• 保健认知“偏得远”:中国老龄协会调研显示,38%的老年人曾因相信“保健品能治病”而停服处方药;27%的老人花过超过1万元买“三无”保健产品,其中82%是被讲座、熟人推荐“忽悠”的。
这些数据背后,不是老年人“不重视健康”,而是他们面对医疗保健时,被“认知误区、资源不均、技术障碍”三座大山挡在了门外。
(一)小病拖成大病,身体和钱包都受伤
最直接的危害,是“轻视小病”导致的健康恶化。张叔要是平时在社区医院定期测血压、遵医嘱吃药,就不会突发脑梗;李爷爷要是一开始就去社区医院看膝盖,而不是信偏方,也不会花冤枉钱还遭罪。临床数据显示,老年慢性病患者若不规范管理,发生心梗、中风、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风险会增加3-5倍,治疗费用也会翻番——原本每月花几十块吃药就能控制的高血压,拖到脑梗住院,少则花几万,多则几十万,既伤身体,又给家庭添负担。
(二)迷信“伪保健”,耽误治疗还踩坑
比“硬扛”更危险的是“信错路”。小区里的赵阿姨,去年查出乳腺癌早期,医生说手术治愈率很高,她却听了保健品销售的话:“手术伤身体,吃我们的‘抗癌粉’就能好”,结果停了治疗吃了三个月“抗癌粉”,再去医院时癌细胞已经转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这种“用保健品替代药品”的误区,每年让不少老年人付出生命代价;而那些“免费讲座送鸡蛋”的骗局,不仅骗走老人的养老钱(平均每人被骗金额超2万元),还让他们对正规医疗失去信任,陷入“越骗越不敢去医院”的恶性循环。
(三)数字鸿沟“卡脖子”,就医成了“麻烦事”
现在医院都推“线上化”:挂号要APP、缴费要扫码、查报告要公众号,可对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来说,这不是“便利”,是“门槛”。75岁的刘奶奶,儿子在外地,她想挂个消化科的号,凌晨5点去医院排队,却被告知“线下号少,优先线上预约”,最后没挂上号,只能揣着不舒服的肚子回家。这种“数字排斥”,让不少独居、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连“看个病”都成了难题,哪怕身体亮了红灯,也因为“不会弄手机”而放弃就医。
解决老年人医疗保健的问题,不是让老人“自己学”,而是要家庭、社区、医院、社会一起“搭把手”,把“门槛”降低,把“弯路”堵上。
(一)社区要做“家门口的健康管家”
社区医院是离老人最近的“健康站”,得让老人“信得过、用得上”。成都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了个尝试:每周三请大医院的专家来坐诊,平时安排家庭医生上门随访——张叔出院后,家庭医生每周上门帮他测血压、调药量,还教他怎么自己测血压;社区每月搞一次“健康讲座”,不是卖保健品的,是社区医生讲“高血压怎么吃”“膝盖疼怎么办”,还免费测血糖、骨密度,现在小区里的老人,有事先找社区医生,再也不硬扛或信偏方了。
其实社区要做的很简单:一是提升水平(请专家坐诊、培训社区医生),让老人觉得“社区也能看好病”;二是主动服务(上门随访、免费筛查),让行动不便的老人不用跑;三是搞“实在的健康讲座”,帮老人分清“药品和保健品”,避开骗局。
(二)家庭要做“贴心的帮把手”
对老人来说,子女的“搭把手”比什么都重要。不用做复杂的,每天花十分钟问问“今天身体怎么样”“药吃完了吗”;周末陪老人去社区医院做个体检、取个药;帮老人在手机上绑好挂号APP,教他简单的操作(比如“点这个绿色的‘挂号’按钮就行”);要是老人说“听讲座领了鸡蛋,想买个保健品”,先别急着骂,帮他查查产品批号(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能查),告诉她“这东西不是药,不能治病,咱们先问医生”——很多老人不是“想被骗”,是怕“错过对身体好的东西”,子女帮着把把关,就能避免踩坑。
(三)医院要留“适老化的温暖窗口”
医院的“线上化”不能忘了老人。可以保留一定数量的线下挂号窗口、人工缴费窗口,安排志愿者帮老人操作手机(比如教老人挂号、扫码查报告);门诊大厅放个“健康指引牌”,用大字体写清楚“挂号流程”“科室位置”,别让老人找不着北;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轮椅、优先叫号等服务——这些“小细节”,能让老人觉得“去医院不麻烦、不紧张”,愿意主动去看病。
(四)社会要清“伪保健的坑”
针对保健品骗局,光靠老人自己防不够,得“源头治理”:社区要多贴“防骗提醒”,告诉老人“凡是说‘能治病’的保健品都是假的”“让你先交钱再领东西的都是骗”;市场监管部门要严打“免费讲座卖假货”的团伙,曝光典型案例;电视台、社区广播多播“正规保健知识”,比如“高血压要吃降压药,不能靠保健品”,让老人在日常里就能学到真知识,不被忽悠。
张叔现在每天早上都去社区医院测血压,家庭医生帮他调整了用药,他再也不说“社区医院不专业”了;刘奶奶的儿子帮她在手机上绑了挂号APP,还教社区志愿者帮她预约,现在她想看病,打个电话给志愿者就能挂到号;小区里的健康讲座,再也没人送鸡蛋卖保健品,都是医生讲真知识,老人们听得认真,还会互相提醒“别信那些忽悠人的”。
老年人的健康,不是“个人的事”,是家庭的牵挂,也是社会的责任。不用搞复杂的创新,只要社区多些“上门服务”,子女多些“耐心陪伴”,医院多些“人工窗口”,社会多些“防骗提醒”,就能让老人们在健康亮起红灯时,不慌、不慌、不踩坑,安安稳稳地享受晚年——毕竟,对老人来说,“能好好看病、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就是最大的幸福。
来源:小分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