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8日晚,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上海市委网信办指导下,由上海交通大学、哔哩哔哩、澎湃新闻联合主办,米哈游支持的“青春华章·共赴山海向未来”主题展演活动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拉开帷幕。
9月28日晚,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上海市委网信办指导下,由上海交通大学、哔哩哔哩、澎湃新闻联合主办,米哈游支持的“青春华章·共赴山海向未来”主题展演活动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拉开帷幕。
活动融合时空对话、青年讲述、脱口秀等创意表达,集中展现新时代青年心系家国、不负时代的青春风采。其中,交大的一批批青年人以脚步丈量山河,以专业回应时代,在绿水青山之间,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的价值与担当。
洱海潮生: 三代治水人的青春答卷
“如果我这一生只能做一件事,那我还是选洱海治水”,大屏幕上,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的话坚定而深情。台上,3位研究生以“时空向导”的身份,娓娓道来三代“治水人”跨越20载的“山海情”。
以孔海南为代表的第一代治水人,扎根洱海一线,历经十年积累、五年实践、三年攻坚,完成了野外样品采集3万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万余次。他们的奉献,让“水质风向标”之称的濒危水生植物“海菜花”重新盛开,不仅成为生态复苏的“见证者”,更化身农户的“致富花”。“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一辈子不后悔!”孔老师的话如灯塔照亮后人之路。
接过沉甸甸的接力棒,以王欣泽教授为代表的第二代治水人肩负起“工程师”的使命,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科学、精准、可复制的治理体系。今年8月全国生态日发布的《洱海指数评价技术指南》,正是这一进程的重要里程碑。这套指标体系从四个维度评估洱海治理成效,为国内湖泊保护提供了宝贵的“洱海经验”。
如今,生态文明建设的接力棒已传到青年学子手中。由交大环境学子组成的“洱清沐民”实践团已坚持8年实地调研。他们聚焦科研攻坚,研发核心技术;深入工程一线,把论文“写”进湖水里;依托国家野外站,承担起长效监测重任。至今,团队已培养硕博25人,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专利近十项,累计提交监测报表218份,成功预警六次蓝藻爆发。正如实践团成员、环境学院博一学生常雨杨所言,频繁的出海采样对许多同学的身体是不小的考验,但大家轮流上阵,无人退缩,用坚守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深海寻秘: 三代科研人解码万米深渊的生命奇迹
在世界最深的海底——马里亚纳海沟万米之下,并非想象中的“生命禁区”。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研究员赵维殳回忆起那次长达12小时的夜潜:潜水器探照灯亮起的瞬间,一片神秘的幽蓝中,无数水母、小虾和浮游动物欢快游动,上演着一场不为人知的“生命狂欢”。她和团队在此发现的生命形态颠覆认知:有些奉行基因“极简主义”,有些则像功能“杂货铺”,更有甚者能将高压产生的过氧化伤害转化为生存利器,将塑料垃圾和重金属污染变为“美食”,成为深海“环保卫士”。
经过三年潜心研究,团队累计发现7564种微生物,其中89.4%为未知的新物种。这批研究成果以合辑形式登上国际顶级期刊《细胞》,突破了国际深渊生物学领域40年的研究瓶颈。团队还建成了全球唯一的深渊生命大数据库,并通过《马里亚纳共识》向全球科学界开放共享,为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贡献中国智慧。
在交大木兰楼的深渊实验室,全海深流动培养系统模拟着深海环境,让采集的微生物存活以供研究。这些发现有望转化为切实应用:基于大数据和AI设计出的“极端蛋白”,有望应用于纺织、美发等领域;对细胞超强抗氧化能力的研究,更为人类对抗衰老与疾病开启新可能。
赵维殳将团队探索视为一场三代人的接力。她的导师肖湘教授作为第一代拓荒者,在条件艰苦、落后于人的背景下负重前行;而她作为第二代的一员,从15年前搭乘当时中国唯一的深海科考船“大洋一号”环球航行起步,被深海的神秘深深吸引。“到了我这一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我们坐上了全世界最好的潜水器,感觉不再是苦,而是‘嗨’!”
赵维殳展示下到马里亚纳海沟后形变的杯子
这份事业的蓬勃生机,源于一种“宁冒风险,不当逃兵”的拼搏精神。赵维殳向记者透露,在有限的作业窗口期,团队创下国外同行眼中“疯狂”的下潜频率,为的就是将设备和时间用到极致。在马里亚纳海沟的科考中,团队经历了5个台风,成为当时海区唯一的作业船只,大家曾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争分夺秒干到回程前最后一秒。
如今,接力棒已传到“00后”的第三代手中。赵维殳的学生已在东南印度洋下潜至5000多米探海。她形容新一代的科研生力军“相当的嗨”,他们不再受工具限制,纯粹为探索未知、自我进步和贡献社会而投身科研。每次出海,学生们都非常兴奋,珍惜每一分钟去发现新世界。“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给自己设限!”
哪吒破浪: 青年团队在浪花里打磨海空跨域新突破
在交大,还有一群青春“弄潮儿”。他们将自主研发的跨域航行器模型带上展演舞台,并将研发故事讲成了脱口秀。这些航行器可以在飞行、水面航行、水下潜航状态之间自如切换。而这一创新成果的源头,就在木兰楼一楼的实验室:全球首个“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平台项目“哪吒”,便诞生于此。
“哪吒F是筒状的机体结构,搭载了我们自主研发的微小型水下浮力调节系统;哪吒Mini只有一张A4纸这么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面对记者,团队助理研究员、博士生王英强对不同系列的“哪吒”如数家珍。
十年磨一剑,团队先后完成了全球首例真实海况下飞潜的全流程试验;下潜深度率先突破100米,标志着技术进入百米级时代;首创冲浪算法,实现了三级海况下快速起飞。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哪吒”团队一举获得冠军。
这是一支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年轻团队,敢闯敢拼,失败时一同反思,突破时齐声欢呼。这种氛围不仅让“哪吒”保持技术上的年轻锐气,也让科研工作者们始终保持着身处一线的敏感与动力。“我们坚信必须到真实环境中去试、去摔、去迭代,不能闭门造车。”团队负责人曾铮每年都带领学生奔赴海洋一线,“在风浪里搞研发”。
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突破海空界面。“无风也有三尺浪”,2019年,航行器在湖内起飞成功率高达100%,但在南海骤降至20%,到了开阔外海则一度为零。转折点发生在2021年海南分界洲岛的一次实验:当曾铮从海中救起在波浪中反复倾覆的“哪吒”并攀上浮台时,他体验到海浪的拉拽,灵光闪现——“既然人能借力攀上浮台,哪吒是否也可以?”这一灵感催生团队独创“冲浪算法”,借鉴冲浪运动,使航行器能自主识别感知波浪,择波峰起飞。经过三年攻关,最终将复杂海况下的一次性起飞成功率提升至86%。
取名“哪吒”,一方面,因其多旋翼航行器形似哪吒的“风火轮”;更重要的,是背后那种“上天入海”、不屈不挠的“哪吒精神”。曾铮说,这份倔强与韧性,是近十年支撑团队不断突破的“脊梁”。“感谢交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肥沃的土壤,呵护原始创新。”
记者:黄思谊(见习)
初审:方佳璐
复审:范仲毅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来源:今曰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