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一年,全球医药资本市场上演了一幕“心血管/代谢大戏”。一边是,诺华高调加码心血管,接连斥资数十亿美元砸向小核酸技术;另一边是罗氏、辉瑞豪掷千金押注GLP-1,试图在礼来、诺和诺德稳固的版图中分得一席之地。
过去一年,全球医药资本市场上演了一幕“心血管/代谢大戏”。一边是,诺华高调加码心血管,接连斥资数十亿美元砸向小核酸技术;另一边是罗氏、辉瑞豪掷千金押注GLP-1,试图在礼来、诺和诺德稳固的版图中分得一席之地。
国内市场同样暗潮汹涌。9月23日,老牌心血管药企信立泰举办投资者开放日,披露一系列创新成果。资本市场迅速给出反应:当日股价上涨5.55%,次日直接涨停;截至9月26日收盘,公司股价报60.66元/股,市值676.25亿元,甚至一度突破700亿元大关,较半年前直接翻倍。
从2021年阿利沙坦酯片(信立坦)年销破10亿,到近三年每年都有至少一款创新药获批,再到慢性心衰新药JK07实现中美双报,研发管线中更是涵盖小分子、融合蛋白、小核酸、环肽、基因编辑等多条前沿技术路线。信立泰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心血管领域的“中国版诺华”。
然而,估值的快速抬升,也带来了新的问题:700亿元市值,是资本真金白银的投票,还是信立泰必须用更多业绩与里程碑去跨越的关口?
信立泰心血管“开挂”
2019年以来,本土老牌药企纷纷遭遇集采重压,丢标、降价、业绩跳水,股价跌停几乎成了当时药企们的“必修课”。但几年过去,很多企业在“至暗时刻”后“痛定思痛”:转型创新、产品结构调整,股价和业绩逐渐回暖。华东如此,乐普如此,恒瑞也是如此。
心血管领域的老牌玩家信立泰,同样走上了这条路。
时间拨回2019年9月,距离十一假期休市还有不到一周时间,国家药品集采全国扩围结果出炉:氯吡格雷的中标价格,石药2.44元/片,赛诺菲2.55元/片,乐普2.98元/片。而报出3.13元/片的信立泰,遗憾出局。
要知道,当时氯吡格雷贡献了信立泰一半以上的营收,这个结果无异于“晴天霹雳”。
果不其然,公告当天,信立泰股价盘中一度跌停,收跌9.44%;第二天继续下挫9.05%;短短五个交易日,股价累计下跌23%,市值蒸发近60亿元。随后一年,丢标的后果在财报中被放大:2020年营收同比下滑38.74%,净利润更是暴跌91.49%。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信立泰真正的“至暗时刻”。
“至暗时刻”对于中国药企来说其实并不陌生,要回答药企如何走出至暗,无非看两点:底子是否够厚?能否在关键节点果断转身?
于是自2020年起,信立泰和恒瑞、华东等企业一样,开始陆续剥离低端仿制药资产,更重要的是,它选择继续深耕心血管主赛道,而非盲目挤进当时火热的肿瘤药赛道。
转机也很快出现。2021年,信立泰的核心产品阿利沙坦酯片(信立坦)年销售额就突破10亿元,成为支撑转型的“关键一棒”。
不仅如此,公司研发思路逐渐清晰:一方面,围绕一个核心分子不断扩列,开发复方药物,覆盖不同人群;另一方面,以高血压为起点,向心衰、肾病、糖尿病、减重等更广义的心肾代谢领域延伸。
于是,一条有节奏的产品梯队浮现出来:
10余年前的新药阿利沙坦酯至今仍占据一定市场地位,沿着阿利沙坦酯,信立泰还开发了阿利沙坦酯氨氯地平(复立坦)、沙库巴曲阿利沙坦钙(信超妥)、阿利沙坦酯吲达帕胺(复立安)等,不仅强化对不同高血压患者群体的覆盖,还延续了公司在同一科室的销售网络,保障了产品的商业转化。
而在以高血压为核心的心血管产品管线之外,信立泰又向慢性心衰、慢性肾病、降糖、减重、代谢领域扩展,于是也诞生了恩那度司他片(恩那罗)、苯甲酸福格列汀片 (信立汀)等多元产品。
更值得注意的是,信立泰并未止步于小分子药物,而是开始切入更具前景的前沿方向。比如:
SAL0132:小核酸药物,预计年底进入II期试验,3~6个月给药一次;泰卡西单抗(SAL003):抗PCSK9单抗,NDA已获CDE受理,每4周一次皮下注射;SAL061:基因编辑项目,有潜力“1针管一生”,直指慢病管理依从性难题;JK07:NRG-1/HER3融合蛋白,用于慢性心衰,具有FIC潜力;根据信立泰投资者活动披露,公司心血管及相关CKM管线,已经覆盖口服小分子、复方、小核酸、口服多肽等多种形式,目标是让患者从每日口服、到每周/双周口服、再到季度注射,逐步实现全周期管理。
这背后有一个关键逻辑是,心血管并非“门槛低、蛋糕大”的赛道。高血压等慢病患者需要长期稳定用药,贸然换药可能引发血压波动甚至心血管事件,带来高粘性与长生命周期。这也意味着,一旦切入并形成差异化,创新药就有机会获得长期价值。
可以看到,放在全球视角,诺华近几年在PCSK9小核酸、环肽、siRNA上的重金投入,已经成为行业风向标。而信立泰的布局,与诺华在心血管创新的逻辑高度重合。
700亿元是顶峰,还是转折点?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估值最终要落到利润上。以当前动态市盈率约92.62计,市场给信立泰的预期是未来一年能赚7.3亿元净利润。对比2024年的6亿元净利,这意味着公司需要交出超过20%的增长答卷。
那么,700亿元市值,是低估,还是高估?关键要看信立泰是否具备兑现增长的条件。
可以肯定的是,信立泰拥有足以支撑其估值的显著特质:
首先就是持续的研发投入。过去几年,信立泰已经通过引进战投、定增、股权处置等方式,募资到数十亿元。同时,公司负债率低、现金流充足,不仅保持了稳定分红,也保证了研发“弹药”。近年来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常年超过20%,在本土化学制剂企业中处于前列。
其次,是心血管科室资源的延续。氯吡格雷丢标虽是重创,但阿利沙坦酯的市场地位和后续创新产品的扩列,让信立泰在“准入为王”的创新药时代仍能维持渠道与品牌优势。
第三,是赛道本身的“长尾价值”。心血管及“心-肾-代谢”疾病属于长期用药领域,患者粘性高、产品生命周期长,这为信立泰提供了相对稳固的底盘。
但信立泰挑战也不容忽视。
在产品创新性与全球化布局角度来看,信立泰仍有短板。以PCSK9为例,公司在研的泰卡西单抗(SAL003)虽已获CDE受理,但国内已形成“3+4”竞争格局——安进、赛诺菲、诺华三款进口药,加上恒瑞、君实等四款本土产品。竞争激烈下,赛诺菲的波立达甚至已宣布退出。
而在新代谢领域,信立泰引进的长效GLP-1R/GCGR双激动剂DD01还在临床早期阶段,而同赛道的信达玛仕度肽已率先上市,康缘、恒瑞、康哲等均在加速追进。后发优势能否形成,还需数据与差异化来验证。
在国际化层面,信立泰选择“先做深临床,再考虑出海”,逻辑是换取更强议价权。这意味着长期价值可期,但显然是现金流压力更大。
与此同时,信立泰的财务数字上也释放出一些压力信号。
2025年H1,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但经营性现金流双位数下降,应收账款增加超30%,回款压力上升;销售费用增长12.9%,高于营收增速,盈利改善的“含金量”有限。
传统业务端,仿制药继续受集采压制,原料药外销收入大幅下滑,使公司更加依赖创新药表现。与此同时,研发费用率高达25.43%,大多数管线仍在临床早中期,兑现周期长,这就意味着一旦研发不及预期,风险将迅速降临。
总结来看,700亿市值对于信立泰来说,与其说是给出短期内创新成果的答案,不如说是打下一个问号:它可以是起点,也可能成为峰值。最终,信立泰能否真正兑现市场的期待,还要取决于三点:能否在拥挤赛道中打出差异化,能否平衡现金流与经营效率,能否用临床和商业化的里程碑,把FIC/BIC的故事变成真金白银的商业转化。
参考资料:
国盛证券《减肥PRO未来技术路线之争?各公司整体进展如何?》
华创证券《高血压创新药是一笔好生意吗?》
来源:E药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