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清代超实用的本草经典 ——《本草备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9:20 2

摘要:明末清初著名新安医家汪昂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1683年,并于1694年增订再版。该书简明扼要、切合临床,被誉为“清代流行最广的普及性本草学著作”,成为中医药学史上的重要文献。本文将从《本草备要》的内容、对中医药的贡献、理论创新及历史地位四个方面,系统介绍这部经

本草备要

明末清初著名新安医家汪昂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1683年,并于1694年增订再版。该书简明扼要、切合临床,被誉为“清代流行最广的普及性本草学著作”,成为中医药学史上的重要文献。本文将从《本草备要》的内容、对中医药的贡献、理论创新及历史地位四个方面,系统介绍这部经典著作的价值与意义。

内容与编写

汪昂是在李时珍《本草纲目》和缪希雍《本草经疏》二书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取常用药 400 余种,辑成《本草备要》一书。之后,他又增补60余种,名为《增补本草备要》,但后世仍沿用旧名《本草备要》。修订后的《本草备要》载药478种,按自然属性分为草部、木部、果部、谷菜部、金石水土部、禽兽部、鳞介鱼虫部及人部八个类别。每种药下面,都详细记载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禁忌、炮制方法等内容,并附有药图400余幅,图文并茂,查阅方便。


01|突出实用,简明扼要

精选了400余种常用有效的药物,特别注重实际看病时的效果,绝大部分现在临床上仍在使用。如介绍半夏化痰,写到“寒痰配干姜、芥子,热痰配黄芩、瓜蒌,湿痰配苍术、茯苓” 等具体用法。

02|释药兼释病

不仅介绍药物性能,还结合病因病机分析,如白术燥湿为何还会生津,汪氏加以解释 “脾怕湿,湿气太重,气就没法运行,津液也生不出来,用白术去掉湿气,气能正常流动,津液就有了。”

03|注重炮制工艺与方法

文中对炮制火力(微炒、炒、炒黑、烧灰),辅料用量,煎煮时间(如钩藤煮太久疗效就会减弱)做了详细讲解,规范了中药炮制流程,为研究古法炮制工艺提供了参考标准。

04|分类得当,便于检索

将功效相似的药物相邻排列,如草部里把半夏、天南星等化痰药集中介绍。

05|引文丰富,文句精练

《本草备要》一书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据统计,全书共引用文献113种,还有78位没写书名的作者观点,既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这样的中医经典,也有《说文解字》等文学书。文字简单好懂,容易读。

06|语句简练

用简短的话概括药的特点,比如连翘 为“十二经疮家圣药”,黄柏“泻相火,补肾水”,蒲公英 “专治乳痈”等,便于初学者记忆和掌握。


贡献

通俗易懂,普及与实用并重

01|医学启蒙,惠及大众

汪昂明确提出《本草备要》“不专为医林设”,旨在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医药知识。书中对医学术语、生病原因等都做了解释,比如咳嗽分“有声无痰叫咳,是肺气受伤;有痰无声叫嗽,和脾湿有关”。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能读,是中医入门的好读物。

02|文献整理,中西汇通

引用历代医籍及文史著作118种,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例如,书中收录的“记性在脑说”源自西方医学,汪昂将其与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结合,成为中西医学汇通的早期例证。

03|注重医药结合,有方有药

本书注重医药结合,介绍许多常见病证及其治疗方法,涵盖内科、外科、妇科等50多种病。比如中风、月经不调等,都说明了原因和用药。

04|规范药物分类与功效表述

汪昂首创“先讲功效,再讲能治的病”的写法,比如黄芪先写“补气固表,利水消肿”,再讲能治气虚、水肿等。目前的《中药学》教材还在沿用这种方式。


理论创新

超越时代的智慧

01|完善十剂分类法

唐代陈藏器提出“十剂”分类法(宣、通、补、泻等),但长期未被广泛应用。汪昂在《本草备要》中为263种药物标定十剂属性,并细化分类:

1、程度区分

如通剂分“通”(如泽兰、红花等)与“大通”(如甘遂、大戟等),泻剂分“泻”(如三七、姜黄等)与“大泻”(如大黄、朴硝等)。

2、复合属性

如陈皮为“宣燥补泻剂”,滑石为“通滑轻重剂”。符合药物总体功能多样化的实际,对临床选药组方,具有较为详细的指导作用。


调整示范药物

如橘皮保留宣剂属性,再加上燥、补、泻的属性;通草则保留原通剂属性。

这一创新使十剂分类更具实用性,但也因功能重叠而存在争议。

02|“暑必兼湿”理论的提出

汪昂在草部“香薷”条下: “暑必兼湿,治暑必兼利湿,若无湿,但为干热,非暑也。”较温病名家叶天士的类似论述早半个多世纪,为暑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03|辩证看“药物禁忌”

中医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但汪昂认为只要辨证准确,相反的药也能发挥其特殊的疗效。如书中记载在四物汤中加入人参和五灵脂可通经;人参配藜芦行气涤痰,海藻与甘草并用,能破坚理气。这些与现代药物实验中所得出的十八反十九畏不是绝对禁忌的结论不谋而合。


/ 历史地位

|版本流传与影响

《本草备要》首次出版至1963年,先后发行木刻本、石印本、铅印本共107版,是现存单行本本草学著作版数最多的(另有《本草备要》、《医方集解》合编本76版)。现存版数比《本草纲目》(72版)的版本还多两倍多,是清代流传最广的普及性本草著作。现在中医院校教材选的药很多来自这本书,台湾的中医院校还把它当教材,也是中医师考试内容。


|承前启后的学术价值

01、承前

继承《本草纲目》的自然分类法和《本草经疏》的释病兼释药的方法。

02、启后

开创功效优先的编写模式,影响现代中药学教材;其普及思路给中医教育做了示范。


|国际传播

这本书传入日本、等地,成为海外学习中医药的重要参考。其中“脑为元神之府”等观点,促进了中西医学的早期交流。


总结与启发

《本草备要》虽为中药著作,却切合临床,通俗易懂,临床指导意义深远;图文相配,内容详细,颇受后世医者青睐。《本草备要》以“由博返约”的智慧,将复杂的中医药知识转化为简明实用的临床指南与大众读本。汪昂通过精选药物、完善分类、创新理论,不仅推动了本草学的普及,也给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虽然有些内容受时代限制有争议,但整体上推动了中药发展,创新了用药理论,至今仍是中医药人的案头参考和群众了解中医药的窗口。今日重读《本草备要》,既能感受传统医药的深邃,也能为现代中医药发展提供启示——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检验,正是中医药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


审稿专家:广东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魏理主任

一审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技服务站 林岚

二审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技服务站 赖静雯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技服务站 曾安娜

来源:PSM药盾公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