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好童书专刊|军号与唢呐:太行烽火中的少年成长史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9:06 1

摘要:“当太行山的晨雾漫过赤岸村的石巷,清脆的蝉鸣突然幻化成了嘹亮的军号与苍凉的唢呐……”这是作家李志刚在《将军令》创作手记中描绘的太行山动人场景,也恰似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的神奇魔力 —— 它让八十年前的抗战历史,通过少年的眼睛与心灵,变得可触可感、可歌可泣。上海市儿

“当太行山的晨雾漫过赤岸村的石巷,清脆的蝉鸣突然幻化成了嘹亮的军号与苍凉的唢呐……”这是作家李志刚在《将军令》创作手记中描绘的太行山动人场景,也恰似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的神奇魔力 —— 它让八十年前的抗战历史,通过少年的眼睛与心灵,变得可触可感、可歌可泣。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推出“上海好童书”系列内容,今天发布“军号与唢呐:太行烽火中的少年成长史诗”,东方网授权转发,以飨读者。

这部聚焦太行山少年英雄的作品,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抗战历史的大门,更用文学的力量在当代少年儿童心中播下了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种子。

儿童视角下的战争真相:让历史变得可感可知

“子弹打在石头上溅起的火星像萤火虫”—— 一位太行山老人对童年抗战记忆的鲜活描述,成为作家李志刚创作《将军令》的灵感源泉。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李平与赵正分别介绍说,这部作品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它摒弃了成人视角下宏大场景的战争叙事,转而通过两位少年的眼睛展现历史的本真肌理。在小八路红生眼中,刺耳的枪声是 “过年的鞭炮”,狰狞的日军飞机是 “长翅膀的怪鸟”;面对战友的牺牲,他固执地相信谷米哥 “一定会踩着一朵云上岸”。这种充满童真的认知与残酷战争现实形成的强烈碰撞,比任何直白的控诉都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当红生为掩护群众撤离,独自吹着军号引开日军,最终倒在 “火一样燃烧” 的雪地中时,孩子们能真切感受到英雄主义的分量。正如作者李志刚所说:“只有通过孩子的眼睛,才能展现战争最本真的肌理”,这种肌理中既有苦难与牺牲,更有勇气与希望的生长。

声景叙事的艺术:军号与唢呐的精神交响

《将军令》最富创意的艺术探索,是构建了以军号与唢呐为核心的 “声景叙事” 美学。这两种贯穿全书的声音不仅是情节推进的线索,更是精神内核的载体,奏响了反抗侵略的时代强音。

唢呐曲《将军令》从唐代宫廷的黄钟大吕演变为太行山区的民间呐喊,在喜旺手中,它既能在节庆时欢腾跳跃,也能在送战士出征时悲壮苍凉,更能在胜利时激昂高亢。而红生的军号则代表着严明的纪律与集体的力量,“战士们听到号声就像灌了烈酒,浑身的血都能燃烧起来”。

作者对太行山声音的捕捉细致入微:山神庙前纺车阵 “锭子飞转如蚕丝闪银”,清漳河的流水 “像唢呐吹的《百鸟朝凤》般欢畅”,甚至祭灶时的寂静 “能听到落雪的簌簌声”。这些充满太行山区生活气息的声景描写,构建起真实可触的历史场景,让小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生机的年代。

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将军令》的出版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李平认为,这部作品通过少年成长的故事,让伟大的抗战精神自然流淌进小读者心中。对于新时代少年儿童而言,《将军令》提供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精神成长的养分。

来源:纵相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