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色如画,铺展北疆;发展如潮,激荡草原。丰收的欢歌与发展的号角在此刻交汇共鸣,奏响了这片北疆沃土上奋进新征程的激昂乐章。值此承前启后、积蓄力量的关键节点,呼伦贝尔市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铁有痕的执行力和务实高效的硬作风,全力冲刺年度目标,夯实发展之基,为实现全
秋色如画,铺展北疆;发展如潮,激荡草原。丰收的欢歌与发展的号角在此刻交汇共鸣,奏响了这片北疆沃土上奋进新征程的激昂乐章。值此承前启后、积蓄力量的关键节点,呼伦贝尔市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铁有痕的执行力和务实高效的硬作风,全力冲刺年度目标,夯实发展之基,为实现全年精彩奋力拼搏。
“两个率先”——率先在全区系统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率先在全区建设生态安全屏障“一张图”“一张网”,是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对发展路径的深刻洞察,是对生态底线的坚决守护。
值此承启之际,继系列报道《春染北疆 实干开局》的锐意启程、《山川绿渐染 草原万象新》的蓬勃生长之后,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推出《“两个率先”做引领 全域协同促发展——聚焦呼伦贝尔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一线收获》大型主题报道。本系列报道以“两个率先”为主线,深度剖析呼伦贝尔全域协同发展的密码,旨在全景展现全市上下在“两个率先”引领下,如何凝聚共识、协同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的创新实践与生动故事;忠实记录广大干部群众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这片希望的秋日沃土上,奋力书写守护绿水青山、筑牢北疆屏障、增进民生福祉、激发发展活力的崭新篇章。敬请关注!
金秋九月,呼伦贝尔广袤的田野间麦浪翻滚、金穗飘香,处处是喜人的丰收景象。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积极融入蒙东振兴大局,锚定农业现代化目标,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绿色高产高效发展,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东北全面振兴,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今年以来,全市深入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2955.78万亩,预计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33亿斤,有望交出“十三连丰”的亮眼答卷。成绩的取得,是呼伦贝尔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构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协同发展机制,着力提升特色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成果。
科技赋能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今年8月末,在额尔古纳市的试验田里,春油菜的累累硕果即将成熟。作为国家高纬度早熟春油菜核心育种基地,额尔古纳市正通过科技“突围”工程,依托前沿育种技术破解高寒油料种植瓶颈,为培育“金种子”、灌满“油瓶子”,提升我国食用油自给率贡献北疆力量。“北亚油1号”在额尔古纳市室韦新品种示范区理论测产亩产达284.75公斤,较当地主栽品种增产93%,创下当地油菜产量新纪录。
“北亚油1号的突破不仅在于品种本身,更代表了我们育种思路的转变。”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负责人介绍,该品种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针对高寒地区气候特点,提高了品种的抗寒性和抗倒伏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田是芯片的晶圆。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0.59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35.6%,累计完成投资125亿元。今年再新建107.69万亩,总投资27.67亿元。并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38万亩,提升耕地质量等级打牢单产提升基础。
与“良田”同步推进的是“良种”矩阵——全市打造8个“看禾平台”,推广253个新品种,全市先后育成并审定的品种94个。“蒙豆1137”入选国家主导粮油品种,推广面积位列全国第三。高寒油菜“北亚油1号”正是在这样的“良田+良种”加持下刷新纪录。
良机换代,“北斗”领航。争取资金重点补贴高性能播种机、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全市补贴机具9437台套,报废老旧农机5337台套。精细耕整地1400万亩,使用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完成作业面积931万亩。
良法普及,高产高效。全市落实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超200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技术19万亩。通过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四良”融合发展,预计示范区旱作地块粮油单产提高5%以上,水肥一体化地块粮油单产提高15%。
结构优化
从“单一种植”到“多元发展”
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沃丰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车间内,金黄的大豆在全自动生产线上流动,经过精细筛选、脱皮、压榨、萃取,化作涓涓流淌的清澈豆油。另一条生产线上,豆粕正在通过高科技生物发酵工艺,转化为高蛋白食品基料和生物质新材料。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规划构建完善产业格局,明确9大重点产业和5个特色产业,全面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成效显著。
走进扎兰屯市卧牛河镇“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组织经营的“共享菜园”,市民带着孩子采摘果蔬的欢声笑语洒满田垄。这片曾被撂荒的土地,如今已是城乡融合的“新地标”。自卧牛河镇扶农为农服务有限公司挂牌运营以来,不到半年的时间,整合了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举办农资大集,让钾肥每吨降价超500元,累计为农户节支12万元。在红旗村试点“共享菜园”项目中,将闲置土地划分为200块“微田园”,推出“自管、协管、托管”服务,让城里人体验农耕乐趣,村民增收致富,成为“三位一体”改革惠民的生动注脚。
2024年以来,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紧扣“三位一体”改革核心要义,将其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和供销合作社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实践载体,通过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架起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桥梁,着力解决农村牧区生产资料“碎片化”、服务质效不高等问题,让农牧民共享改革红利。
政策扶持,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市农牧局深入贯彻自治区《关于支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的若干措施》,制定《呼伦贝尔市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方案》,通过贴息、奖补等政策手段,对符合条件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有力支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企业带动,引领产业创新升级。在农垦集团、东北阜丰、伊利乳业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下,呼伦贝尔市14条产业链已汇聚17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82亿元。其中,玉米、大豆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30亿元和100亿元,成为百亿级产业。
项目支撑,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建设4个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其中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2个);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农业产业强镇6个,有效推动了大豆、肉羊、奶业、肉牛等主导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种、收、储、加、销全产业链。
产业融合
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卖体验”
在额尔古纳市奥洛契庄园,由小麦和油菜交错种植形成的直径1300米巨大太极八卦图令游客叹为观止,成为了热门旅游打卡地,是当地集农业、文化和旅游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之一。
丰收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产量上,更体现在价值提升上。呼伦贝尔市紧密结合自治区“五大任务”以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深入推进休闲农牧业主体建设、乡村旅游品牌创建等工作,拓展产业价值空间。
依托“呼伦贝尔大草原”公用品牌,打造六大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区,全市已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点3个;自治区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旗县1个、示范点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自治区“农文旅示范村镇”8个。“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让农牧民在好风景里鼓起了钱袋子,也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机制创新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发力”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呼伦贝尔市探索建立了多项行之有效的机制做法。
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建立“党政同责、部门协同、市县联动”的责任机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印发《2025年粮食大豆油菜生产目标的通知》,分解下达粮油生产目标,压实粮食生产责任。
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指导各相关旗市积极引导服务主体在提供耕、种、防、收产中服务的基础上,向产前、产后、产品营销等服务内容延伸,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益。截至目前,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面积达到365万亩,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达1354个,服务小农户3542户。
加强培训指导,鼓励各旗市区对社会化服务组织主体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耕耘者”“头雁”等培训计划,对服务组织带头人深入开展经营管理培训。培育高素质农牧民人数超1000人。
金色阳光下,呼伦贝尔大地的丰收图景徐徐展开。从科技赋能到结构优化,从创新机制到产业融合,这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定。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呼伦贝尔正用实实在在的丰收成果,书写着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彩答卷。
《“两个率先”做引领 全域协同促发展
——聚焦呼伦贝尔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一线收获》系列报道
总策划:张红杰
总监制:苏风宁 张晓琦
监审:毛璐璐 白璐
文字:董博
海报制作:何凯
主编:何凯
美编:李岩
来源:呼伦贝尔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