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至今的通俄门,特朗普与普京为何惺惺相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8:00 1

摘要:如果说有哪一个场景,能代表普京总统生涯中外交成就的巅峰,2018年芬兰赫尔辛基举办的美俄峰会,绝对是那个容易被遗漏,但至关重要的场景

如果说有哪一个场景,能代表普京总统生涯中外交成就的巅峰,2018年芬兰赫尔辛基举办的美俄峰会,绝对是那个容易被遗漏,但至关重要的场景

在这场峰会中,普京不仅再次在全球舞台上与美国总统“平起平坐”,同时成功地将水搅浑,加剧了美国内斗

普京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一个冷静、自信,并善于利用对手弱点,正在强势回归的俄罗斯

但他之所以能实现这项成就,并不是因为普京本人有多高的外交手腕,而是此时的特朗普,正身处一场延续至今的政治指控的顶峰

通俄门究竟是怎么回事?特朗普与普京是否英雄相惜?今天我们把视角切到特朗普身上,看一看这两位如今还在互动的“老伙计”,究竟是不是一路人

如果以今天的政治逻辑去回顾美国大选,很多人可能误以为这种层面的政治活动,必然存在大量看不见的操纵者

然而“通俄门”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在特朗普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位主要总统候选人,被指控其竞选团队,可能与一个敌对的外国势力共谋,以赢得大选

要理解“通俄门”,我们必须回到2016年那个充满混乱的大选年份,在2016年大选的大部分时间里

几乎所有的美国主流媒体、民意调查和政治分析家,都预测民主党人希拉里将会轻松获胜

而共和党人特朗普,作为一个毫无从政经验的地产大亨,和电视真人秀明星,他那些反建制的民粹主义言论,只不过是一次小丑般的拙劣表演

可是当大选结果出来之后,民主党人都傻了,他们完全不明白为什么特朗普能赢得这次大选,更无法承认特朗普当选是“民心所向”

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理由,“选举被干涉了”,成为败方最好的一个说法与借口,美国为什么会这么想?

理由极其简单,无论是支持和扶植外国的政治代理人,还是通过宣传和秘密行动,来干预他国选举、颠覆他国政权

是美国几大情报机构,在整个冷战期间乃至后冷战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发明、完善并反复实践过的标准操作程序

他们通过这些手段干涉了意大利、伊朗、智利、格鲁吉亚等多国选举,而当美国大选第一次彻底与美国政治精英的判断脱钩时

构建一次同样的选举不公正证据链,成为了攻击特朗普政府合法性的绝佳手段,就在2017年1月特朗普第一次就职前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公开发布了一份解密的评估报告,他们公开地指控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实施了一场旨在干预2016年大选的行动

其目的是诋毁希拉里,并损害她的当选可能性,为什么选择俄罗斯?因为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多次夸奖俄罗斯

而当时正在干涉叙利亚的俄罗斯,又与美国成为了完全的战略对手,为何选择普京?因为美国人认为普京就是美式民主的反例

就这样,普京干预了美国大选,将特朗普送上了美国总统的逻辑链条完全形成,“通俄”,也成为一件特朗普不得不面对的一项极其严重的指控

要强调一点,对于民主党而言,特朗普有没有通俄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特朗普是普京的傀儡”这件事

必须成为民主党支持者内心深处,坚信不疑的事实,在FBI曝光特朗普有通俄嫌疑之后

时任美国司法部副部长罗德·罗森斯坦,任命在两党中都享有盛誉的罗伯特·穆勒组建一个调查组

调查特朗普通俄的真相,穆勒是通俄门调查中的关键人物,用简洁的话来说,他是两党都信得过的终极和事佬

他从全美招募了约19名顶尖的联邦检察官,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法律工具,准备从根源深挖特朗普“通俄”指控的真相

最终在2019年3月22日,穆勒向司法部提交了他长达448页的最终报告,这份报告明确表示,没有发现特朗普竞选团队与俄罗斯存在刑事层面的共谋

从结论上说,如果选择相信穆勒,那就意味着“特朗普是普京的傀儡”是纯粹的谣言,而穆勒本人的信誉,又足以让两党精英都相信他没有被特朗普收买

但这份报告能够还特朗普清白吗?完全不行,首先,穆勒本人为了公正,在长达22个月的调查期间几乎一言不发

但在这22个月中,民主党人以及他们控制的媒体和文化界,发动了一场全方位的、旨在将特朗普是普京傀儡这一指控,扭曲成客观事实的文化战争

以CNN, MSNBC, 纽约时报, 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媒体,在这两年中,对通俄门进行了不间断的、饱和式的轰炸报道

他们一方面频繁引用“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情报官员称”类似的、毫无根据的匿名信源,发布各种关于调查进展的的独家爆料

另一方面请了大量专家,对这些证据进行煞有介事的分析,并最终得出“特朗普通俄的嫌疑越来越大”的结论

此外,他们还利用国会听证会制造“官方”新闻,利用流行文化与喜剧加深刻板印象,当时间来到2018年赫尔辛基峰会之前

几乎所有美国人,都知道特朗普似乎与俄罗斯有点什么关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迎来了第一次总统生涯中,与普京最正式的一次会面

赫尔辛基峰会不是普京与特朗普第一次见面,但却是克里米亚事件之后,美俄两国领导人的破冰事件

自2014年3月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到2018年7月赫尔辛基峰会之前,长达四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

俄罗斯与美国之间,没有举行过任何一次独立且正式的,旨在全面协调双边关系的最高级别峰会
这是冷战结束后,美俄关系的第一个冰点,同样也暗示着美俄之间很有可能因为不了解,而做出一些灾难性的战略误判

因此普京一直都希望与美国总统举行会谈,这样他不仅能在叙利亚、乌克兰和军备控制等问题上,与美国最高领导人进行直接沟通

同时他与特朗普的直接会面,也意味着双方的外交大门再次打开,俄罗斯的大国地位获得了重新承认

然而在特朗普那边,参加这场会议的动机完全不同,特朗普的核心目的,似乎是通过这次会议达成一些对美国有利的协议

向他的支持者和全世界证明,他不仅不是“普京的傀儡”,还是一个能与强硬对手打交道的交易大师

可是当峰会开始之后,事情却走向了一个诡异的方向,察觉到特朗普根本不是来和俄罗斯谈事的普京

在这次峰会上的表现可以说平静至极,他从头到尾都保持着冷静,甚至非常沉默,而当干预美国大选的指控被抛出来时

他除了矢口否认之外,还邀请穆勒的团队去俄罗斯“合作调查”,而特朗普也显然是在把普京当做平等的交谈对象

他没有按照“美式双重标准”直接否认普京的提议,甚至表示普京的否认非常有力,他自己也看不到任何俄罗斯干预的证据

从为自己开脱的角度,特朗普的表态无可厚非,但当消息传回美国的时候,媒体立即将这些情报

加工为“特朗普宁可相信普京,都不相信美国的司法机构”,然后再将特朗普往普京的傀儡的角度狠狠踹了一脚

百口莫辩的特朗普在回到华盛顿时,只能声明自己是口误,声称自己读错了演讲稿

可是民主党的媒体对这个找补毫无兴趣,他们一遍遍地播放特朗普通俄的“核心证据”

将特朗普是普京傀儡这个结论,一次次地灌输给更多的美国人,而在另一边,普京本人彻底“躺赢”了

虽然赫尔辛基峰会没有达成任何有效共识,但普京感觉自己赢麻了,他仅仅出席一场会议,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

就通过特朗普的表态,加剧了美国内部分裂,还利用美国总统本人公开质疑自己国家的情报结论,削弱了美国国家的公信力

此外还让欧洲发现,美国总统不仅对俄罗斯的威胁轻描淡写,甚至似乎更信任普京,最后,他还加固了自己是一个“冷静、强大”的强人的形象

两人惺惺相惜的本质也很简单,特朗普在普京身上,看到了一个实现了自己所有权力幻想的完美终点

而普京在特朗普身上,则看到了一个能够从内部攻击美国的、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因此只要特朗普在,普京就不会、也不需要通过攻击乌克兰,直接挑战美国主导的欧洲秩序

特朗普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一遍遍地重复说“如果我在任,这一切(俄乌战争)就绝不会发生”

然而当拜登通过一次同样存在争议的选举,赢下2020年的美国大选之后,通向俄乌战争的最后一块绊脚石,也被移开了

来源:历史微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