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羽童:你不用讨好全世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7:11 1

摘要:“尼龙姐姐”孟羽童:你不用讨好全世界 The Art of Unapologetic Growth 在孟羽童身上,名校优等生的谦逊与Z世代的野性凶猛共存——“不要讨好全世界”的屏保宣言,恰是她对标准化人生的宣战。从语言专业跨向顶流企业,再从舆论风暴闯入创作战场

“尼龙姐姐”孟羽童:你不用讨好全世界 The Art of Unapologetic Growth 在孟羽童身上,名校优等生的谦逊与Z世代的野性凶猛共存——“不要讨好全世界”的屏保宣言,恰是她对标准化人生的宣战。从语言专业跨向顶流企业,再从舆论风暴闯入创作战场,她将每一次身份重组,都成为其恣意生长的养料。 在名校光环与舆论漩涡的交织中,22岁的孟羽童早已习惯站在聚光灯下。但若用单一标签定义她,注定是徒劳的。她是浙大西语系的“叛逆优等生”,是主动撞向现实壁垒的“早熟体验派”,更是拒绝被框架驯化的“高能量浓人”。当多数人还在摸索方向时,这个女孩已用行动写下一条独属于自己的生存法则——不拧巴、不内耗、不因外界评价而磨灭生命力。 孟羽童的路径选择,从不是被动等待。大二起,当同龄人还在象牙塔中徘徊,孟羽童已带着“进入社会很有趣”的念头闯入职场。网易云音乐、联合利华的市场部实习经历,是她对兴趣的主动验证;放弃纯语言赛道,将西班牙语嫁接广告营销学,是她对交叉学科竞争力的敏锐实践。 就连进入世界五百强担任董事长助理的契机,也源于她对市场领域的持续深耕。当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发出邀约,拥有多份大厂履历的她自然成为导演组的目标。“看似被动的选择,其实是前期积累所有的爆发。”她轻描淡写地带过,却印证了那句真理:所谓幸运,是正向反馈积累的结果。 小标:“浓人”的生存哲学 “其实不是我主动投递的。”当被问及如何成为顶级企业董事长助理时,孟羽童如此回答。时间回溯到2021年,芒果TV职场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正在招募市场部实习生。彼时刚从浙大西班牙语专业毕业的她,却早已在互联网与快消领域实习两年——阿里巴巴、网易云音乐、联合利华的市场部实习经历,是她大学期间主动埋下的伏笔。 “虽然学西语,但我辅修了大量传媒类课程,实习也都是在市场营销领域。”这份提前布局的敏锐,让她成为节目组眼中理想人选。然而入职后剧情突变:本应进入市场部的她,被董明珠亲自选定为董事长助理。“我是跟着老板的要求来到这个位置的,但我觉得很新鲜,很刺激,很有趣。”她笑着形容。这份看似光鲜的机遇背后,是她对市场领域的执着投注与命运偶然的交织。 这种主动出击的特质,早在大学已然显现。当同龄人还在享受校园生活时,大二的孟羽童已带着好奇闯入职场。“相比于待在学校学习,我其实和社会打交道特别有趣。”她回忆道。微薄的实习工资、通勤的疲惫,在她口中全成了“体验生活的乐趣”“自己养活自己很有成就感”,这种早熟的社会化进程,甚至于她的家庭都没有什么太大关联,“90%的人生决定都是我自己做的。” 成为董事长助理后,孟羽童的生活被卷入更汹涌的舆论场。“我只是在上班,怎么还要被拍”首次意识到公众关注时,孟羽童是不适应的。“陪老板出差会被拍,一个小举动会被剪成短视频传播,穿衣打扮也会被点评。”最冲击的是某次活动后,次日竟在热搜刷到自己低头看手机的侧影。“这什么时候拍的我完全没意识到哈哈哈”孟羽童感到难以置信,体制内出身的父母更无法理解:“他们刚开始完全没有理解我的工作性质是这样的。” 职业生涯首次重大质疑来得猝不及防。某次工作场合的即兴舞蹈被拍下放大,引发“不得体”的争议。“我当时完全沉浸在工作状态里,我觉得我只在完成我的工作,其实根本没考虑到镜头。”她坦言。这种“单线条思维”反成保护罩:“我只要专注做好当下事,结果好坏与我无关。”被问到如何消化负面评价,她的回答干脆利落:“喜恶同因——有人骂你爱表现,也有人夸你够勇敢,坚持做自己就好。” “讨厌我的人,会因为我的这些特质讨厌我,但喜欢我的人也会因为这些特别被吸引,任何鲜明特质都可能被攻击,但这也恰是我的生命力。”孟羽童坦言自己是浓人,情感热烈、渴望新鲜感,“性格越鲜活,越容易招致偏见,但我也愿意当浓人。”这种自洽源于孟羽童自身的信念:“倘若因外界声音压抑生命力,才那是对自己的背叛。”第一位老板的处世态度也影响了她:“她是完全不在乎网络评价的大女人,这让我更坚定的去做自己。” 小标:从浙大才女到“尼龙姐姐” 多重标签加身,孟羽童却拒绝被定义。浙大毕业的光环从未让她困在框架里。“我清楚自己有很多面。”她主动打破外界想象:西语专业出身的她,一直将语言视作工具,“文科生的竞争力在于找到复合型,不要只是局限于语言,而是要进行交叉点,譬如我上学时期就是将语音和广告学进行结合。” 孟羽童的锋芒早在少年时期已露端倪。小学时,她曾因微机课被占,带领全班抗议:“凭什么微机课时间被占?”担任班长的她甚至带头给老师“施压”,最终意外获胜。高中晚自习还会因为想参与电影首映礼,跟老师请假翘掉晚自习,“觉得还挺有趣的,我妈也陪我一起“胡闹”。”大学时更是彻底解放天性,实习、辅修创业课程、在社团练舞,“我投入专业课的精力大概60%,更多时间在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其他可能性。” 组织者是表象,创造者才是内核,虽有担任班干部的经历,孟羽童却说:“我享受的是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设计运动会班服、策划学生会活动,本质是创造欲的投射。这种特质延续至今:“比如拍短片、做自媒体内容,都是给我带来让脑洞落地的快乐。” 一路走来,浙大是孟羽童重要的人生注脚。“浙大把求是创新做到了极致。”孟羽童特别感激母校自由包容的环境:杭州的互联网基因更滋养了她,“我大二就开始接触创业项目,这种实践机会其实给我未来的发展种下了很好的基因。” 如今回想起来,孟羽童也有一些校园时期印象最深的课:胶卷摄影课上,她在暗房亲手冲扫黑白胶片,目睹物理显影的魔法;西班牙美食文化课变成跨国派对,拉美外教带着学生边吃tacos边聊民俗。 孟羽童是妥妥的体验型人格,她更是把大学生活过成时间管理范本,她的周末从不在宿舍躺平,要么跟着摄影社出任务,要么在舞社排练到深夜。大三辅修创新管理班后更疯狂,周日全天上课,仅剩半天喘息。“忙碌是让我充电的,虚度时光反而会焦虑。”这种特质也体现在活动参与上,西语配音比赛还原《寻梦环游记》角色,觉得没尝试过的事情就是新鲜和好玩的。 这种坚定正辐射更多年轻人,向母校捐款登上浙大荣誉墙,被学弟妹称为“孟姐”,这次以“尼龙姐姐”身份分享成长心得,她更是视其为成长勋章。“以前都叫我小孟,现在越来越多人喊姐了。”成为浙大学弟学妹心中的学姐,她更意识到责任:“要做好自己,才配得上这个称号。”向母校捐款登上学校荣誉墙那天,系主任分享合影发给她。“看到照片时特别亲切,但更觉要担得起这份期待。”孟羽童十分清楚自己正在走的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道路:“我在探索,当你的不设限时,才能可以展开无限可能。” 小标:你不用讨好全世界 从校园到社会,孟羽童身上发生着微妙蜕变。作为外向型主人公人格ENFJ,她也曾执着于被人喜欢,“我以前从不说重话,害怕伤害到别人。但管理项目时才发现,过度友善等于软弱。直到对方一再越界,我才懂划清界限的重要。“现在的她,更喜欢简单直接,“我就事论事把问题说透,不当老好人——因为好人不解决问题。” 站在22岁的人生高点,她清醒而自信。当被问及成为孟羽童的最大挑战,她给出一个颇为有趣的答案——没有参照系。这条融合语言专业、综艺曝光、顶流企业经历与自媒体创业的路径,注定无人可仿。这种独特性让她既兴奋又警惕:兴奋于自由探索的无限可能,警惕于无人指引的风险。“但正合我意,我就要过无法复刻的人生。” 镜头前永远能量满格的她,也有渴望卸下盔甲的时刻。”如果有个平行世界,我想在大理养花遛狗,洱海边骑车散步。”说完又笑着补充:“当然现实中的我,也很享受现在这样忙碌工作的感觉。” 提及大学最后悔的事情,孟羽童坦言是翘掉财会辅修课。“当时觉得营销课有趣,财务课有些枯燥。”如今接触到财务的专业知识时才幡然醒悟:“当时要是认真学这门课就好了”这份教训让她对学弟妹强调:“别小看任何0.1分的优势——你现在嫌弃的课,未来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 作为“尼龙姐姐”,孟羽童为新生奉上真诚建议:“尽早试错比空想重要。”她以自身为例:大一时跑遍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课堂,最终锁定广告方向。从带领全班反抗占课的小学生,到面对千万目光仍敢说“我要争取”,孟羽童始终如一。她的故事并非成功学范本,却为开学季的迷茫者提供另一种答案:在喧嚣中锚定自我,在试错中保持锋利。 孟羽童拒绝名校光环的绑架,也不困于助理标签,而是坦荡拥抱野心:“若因外界声音压抑自己,才是对生命的辜负。”她展示自己的手机屏保——不用讨好全世界,你的好也很珍贵”,这是她的人生信条,亦是她对年轻世代的赠言。 以下,是浙大西语系三位学妹与尼龙姐姐孟羽童的对谈实录。 昵称:Monica 年龄:22 Monica:很多文科生会纠结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请问学姐在刚毕业时是怎么判断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岗位,又怎么在试错中找到竞争力的? 孟羽童:核心在于找到交叉点。大一入学时老师就提醒我们,语言专业(如外贸/翻译)的就业面较窄。浙大推崇交叉学科理念,鼓励主专业+辅修方向。我们班同学都在实践这点:室友选择西语+法律,现从事法律工作;另一位西语+外贸,现在进入外企;我则嫁接西语+广告学,如今做内容创作相关。任何方向只要找到结合点,就能放大优势——文科的核心竞争力是软实力和沟通技巧。比如我学葡萄牙语的同学,虽未做专业翻译,却因双语能力在巴西企业获得沟通优势。语言成为她的差异化竞争力,这就是复合型优势的力量。 Monica:现在企业都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没有什么具体的锻炼思路可以分享?比如在学校或实习时怎么积累这种能力? 孟羽童:这和个人性格强相关。首先不能是回避型人格,遇到问题不能拖延或敷衍。你骨子里需要勇气和挑战欲,把解决问题视为有趣且有成就感的事,这是基础。其次靠执行力+悟性。我曾请教企业高管如何筛选新人,答案很明确:一看执行力(行动速度),二看悟性(洞察本质的能力)。现实中没有万能公式,很多复杂问题需要从混沌中抽离出符合预期、有分寸感的解法。比如市场部遇到的难题,往往不是123步骤能解决的,要在具体事件中自我觉察,靠悟性领悟。这种能力只能在事上练。 Monica:如果再回到毕业季,站在就业选择的十字路口,你会不会给当时的自己提一些不一样的建议?比如更早准备某个领域的知识,或者多尝试哪些类型的实习? 孟羽童:我最后悔没学好财务。大学辅修竺可桢学院创新管理班时,我只挑了喜欢的营销课,没上财会课。现在做项目看报表才懂:宏观经济学逻辑和财会知识是商业世界的底层密码。当时觉得周末上课太累,本质是犯懒。如果重来,我一定逼自己啃下这块硬骨头。 Monica:从校园到职场,你觉得自己身上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可以分享一个具体的小故事来说明这种变化吗? 孟羽童:我发现自己从心软变得更有魄力,但管理项目时发现:过度友善等于纵容。现在我会直接说,这件事需要这样那样处理,我的底线在哪里。——不当老好人,因为好人解决不了问题。这个认知是我最近一个月最大的成长。 昵称:小雾 年龄:20 小雾:想问下学姐当初选择西语的原因,是因为喜欢这个语言还是报考政策等其他原因呢? 孟羽童:我是外语保送生,可选英语或其他小语种。排除英语是因为觉得学了十几年,有些学麻了。选西语基于三点,我很喜欢西班牙文化,比如弗拉门戈的生命力;其次,西语是除法语外使用最广的小语种;再者,那是我也有考虑一带一路政策带来的前景。当时选择这个专业完全是我自主的决定,父母没有干预。 小雾:好奇学姐当时在专业课的学习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孟羽童:说实话,我很感谢浙大相对自由开放的管理,回望过去,我在专业课上的投入程度也就是60%,我的成绩保持在专业前20%,我把更多时间给了辅修、实习和社团——我对纯语言研究没有太大兴趣,语言对我来说更像是使用工具而不是自己的兴趣,但学校里很多朗诵比赛、文化节这类活动我都参与,毕竟好玩的事总得试试。 小雾:你怎么看西语专业的就业前景? 孟羽童:这是个长存但窄的领域,市场需求短期内不会激增,但也不会消失。深耕需要极致热情,否则易陷入枯燥。更建议走1+1路线,文科生的竞争力在于找到交叉点,不要只是局限于语言,而是要进行交叉,要对专业保持信心,但必须主动拓宽出路。 小雾:对现在正在学习这个专业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 孟羽童:我想分享给大家的一点是,千万不要轻视语言的价值,即便我现在在做内容,还是可以用英语访谈国际品牌、用西语溯源西班牙产品,语言成为我的差异化优势。还有很多学法语的同学,进入时尚行业也会更吃香。语言带来的0.1分差异,可能就是你的不可替代性。我现在还会逼自己重拾西语和英语,再把语言捡起来。 昵称:Alba 年龄 20 Alba:学姐在浙大时印象最深的课程是什么?除了专业课外,有没有什么通识课/跨专业课甚至辅修课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孟羽童:印象最深的全是跨专业课。最震撼的是胶卷摄影课,在暗房亲手冲扫黑白胶片,看着影像在药水中浮现,像变魔术。其次是西班牙美食文化课,拉美外教带我们边吃Tacos边聊民俗,教室直接边跨文化交流的派对。 Alba:参加过西语社团哪些活动?有哪些有趣的经历可以分享? 孟羽童:我完全是体验型人格,配音节、文化节、演讲比赛全都参与过。最有趣是给《寻梦环游记》配音,模仿墨西哥口音,还得演出小格的情绪起伏。参与不为学分奖项,纯粹觉得学校办活动,不玩白不玩,哈哈。 Alba:在学校最爱的运动是什么?学姐上学时对期末周的感受如何?怎样自我调节? 孟羽童:我在学校的运动主打一个散步式养生,因为学校有体育打卡制度,规定每学期要完成50多次的计时运动,大家就一边抱着手机在校园里边散步一边刷步数。浙大紫金港校区很大,藏着好多树林小径。尤其秋天落叶铺道、春天新绿抽芽时,和朋友晃悠着聊天,像在天然氧吧里做心灵SPA。要真想运动呢,操场慢跑几圈也可以。坦白说,在浙大的四年真没感受到非常大的学业压力,唯一的压力可能就是期末周,这一周直接钻进图书馆,或者去那种可以刷夜的咖啡厅,但熬过这周就万事大吉。 Alba:学姐在校时的日常安排是怎么样的呢?比如周末是会完全让自己放松,还是也会安排一些时间学习和自我提升呢? 孟羽童:我接受不了虚度光阴,所以周末从不在宿舍躺平,摄影社跟拍任务、舞蹈社排练、跑上海见朋友……大三辅修创业管理班后更疯狂,周六全天上课,仅剩周日半天喘息。不知道为什么,忙碌会让我有一种充电的感觉,在床上躺两天反而导致焦虑,忙碌起来的充实感才是我的动力源泉。

“尼龙姐姐”孟羽童:你不用讨好全世界 The Art of Unapologetic Growth 在孟羽童身上,名校优等生的谦逊与Z世代的野性凶猛共存——“不要讨好全世界”的屏保宣言,恰是她对标准化人生的宣战。从语言专业跨向顶流企业,再从舆论风暴闯入创作战场,她将每一次身份重组,都成为其恣意生长的养料。 在名校光环与舆论漩涡的交织中,22岁的孟羽童早已习惯站在聚光灯下。但若用单一标签定义她,注定是徒劳的。她是浙大西语系的“叛逆优等生”,是主动撞向现实壁垒的“早熟体验派”,更是拒绝被框架驯化的“高能量浓人”。当多数人还在摸索方向时,这个女孩已用行动写下一条独属于自己的生存法则——不拧巴、不内耗、不因外界评价而磨灭生命力。 孟羽童的路径选择,从不是被动等待。大二起,当同龄人还在象牙塔中徘徊,孟羽童已带着“进入社会很有趣”的念头闯入职场。网易云音乐、联合利华的市场部实习经历,是她对兴趣的主动验证;放弃纯语言赛道,将西班牙语嫁接广告营销学,是她对交叉学科竞争力的敏锐实践。 就连进入世界五百强担任董事长助理的契机,也源于她对市场领域的持续深耕。当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发出邀约,拥有多份大厂履历的她自然成为导演组的目标。“看似被动的选择,其实是前期积累所有的爆发。”她轻描淡写地带过,却印证了那句真理:所谓幸运,是正向反馈积累的结果。 小标:“浓人”的生存哲学 “其实不是我主动投递的。”当被问及如何成为顶级企业董事长助理时,孟羽童如此回答。时间回溯到2021年,芒果TV职场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正在招募市场部实习生。彼时刚从浙大西班牙语专业毕业的她,却早已在互联网与快消领域实习两年——阿里巴巴、网易云音乐、联合利华的市场部实习经历,是她大学期间主动埋下的伏笔。 “虽然学西语,但我辅修了大量传媒类课程,实习也都是在市场营销领域。”这份提前布局的敏锐,让她成为节目组眼中理想人选。然而入职后剧情突变:本应进入市场部的她,被董明珠亲自选定为董事长助理。“我是跟着老板的要求来到这个位置的,但我觉得很新鲜,很刺激,很有趣。”她笑着形容。这份看似光鲜的机遇背后,是她对市场领域的执着投注与命运偶然的交织。 这种主动出击的特质,早在大学已然显现。当同龄人还在享受校园生活时,大二的孟羽童已带着好奇闯入职场。“相比于待在学校学习,我其实和社会打交道特别有趣。”她回忆道。微薄的实习工资、通勤的疲惫,在她口中全成了“体验生活的乐趣”“自己养活自己很有成就感”,这种早熟的社会化进程,甚至于她的家庭都没有什么太大关联,“90%的人生决定都是我自己做的。” 成为董事长助理后,孟羽童的生活被卷入更汹涌的舆论场。“我只是在上班,怎么还要被拍”首次意识到公众关注时,孟羽童是不适应的。“陪老板出差会被拍,一个小举动会被剪成短视频传播,穿衣打扮也会被点评。”最冲击的是某次活动后,次日竟在热搜刷到自己低头看手机的侧影。“这什么时候拍的我完全没意识到哈哈哈”孟羽童感到难以置信,体制内出身的父母更无法理解:“他们刚开始完全没有理解我的工作性质是这样的。” 职业生涯首次重大质疑来得猝不及防。某次工作场合的即兴舞蹈被拍下放大,引发“不得体”的争议。“我当时完全沉浸在工作状态里,我觉得我只在完成我的工作,其实根本没考虑到镜头。”她坦言。这种“单线条思维”反成保护罩:“我只要专注做好当下事,结果好坏与我无关。”被问到如何消化负面评价,她的回答干脆利落:“喜恶同因——有人骂你爱表现,也有人夸你够勇敢,坚持做自己就好。” “讨厌我的人,会因为我的这些特质讨厌我,但喜欢我的人也会因为这些特别被吸引,任何鲜明特质都可能被攻击,但这也恰是我的生命力。”孟羽童坦言自己是浓人,情感热烈、渴望新鲜感,“性格越鲜活,越容易招致偏见,但我也愿意当浓人。”这种自洽源于孟羽童自身的信念:“倘若因外界声音压抑生命力,才那是对自己的背叛。”第一位老板的处世态度也影响了她:“她是完全不在乎网络评价的大女人,这让我更坚定的去做自己。” 小标:从浙大才女到“尼龙姐姐” 多重标签加身,孟羽童却拒绝被定义。浙大毕业的光环从未让她困在框架里。“我清楚自己有很多面。”她主动打破外界想象:西语专业出身的她,一直将语言视作工具,“文科生的竞争力在于找到复合型,不要只是局限于语言,而是要进行交叉点,譬如我上学时期就是将语音和广告学进行结合。” 孟羽童的锋芒早在少年时期已露端倪。小学时,她曾因微机课被占,带领全班抗议:“凭什么微机课时间被占?”担任班长的她甚至带头给老师“施压”,最终意外获胜。高中晚自习还会因为想参与电影首映礼,跟老师请假翘掉晚自习,“觉得还挺有趣的,我妈也陪我一起“胡闹”。”大学时更是彻底解放天性,实习、辅修创业课程、在社团练舞,“我投入专业课的精力大概60%,更多时间在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其他可能性。” 组织者是表象,创造者才是内核,虽有担任班干部的经历,孟羽童却说:“我享受的是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设计运动会班服、策划学生会活动,本质是创造欲的投射。这种特质延续至今:“比如拍短片、做自媒体内容,都是给我带来让脑洞落地的快乐。” 一路走来,浙大是孟羽童重要的人生注脚。“浙大把求是创新做到了极致。”孟羽童特别感激母校自由包容的环境:杭州的互联网基因更滋养了她,“我大二就开始接触创业项目,这种实践机会其实给我未来的发展种下了很好的基因。” 如今回想起来,孟羽童也有一些校园时期印象最深的课:胶卷摄影课上,她在暗房亲手冲扫黑白胶片,目睹物理显影的魔法;西班牙美食文化课变成跨国派对,拉美外教带着学生边吃tacos边聊民俗。 孟羽童是妥妥的体验型人格,她更是把大学生活过成时间管理范本,她的周末从不在宿舍躺平,要么跟着摄影社出任务,要么在舞社排练到深夜。大三辅修创新管理班后更疯狂,周日全天上课,仅剩半天喘息。“忙碌是让我充电的,虚度时光反而会焦虑。”这种特质也体现在活动参与上,西语配音比赛还原《寻梦环游记》角色,觉得没尝试过的事情就是新鲜和好玩的。 这种坚定正辐射更多年轻人,向母校捐款登上浙大荣誉墙,被学弟妹称为“孟姐”,这次以“尼龙姐姐”身份分享成长心得,她更是视其为成长勋章。“以前都叫我小孟,现在越来越多人喊姐了。”成为浙大学弟学妹心中的学姐,她更意识到责任:“要做好自己,才配得上这个称号。”向母校捐款登上学校荣誉墙那天,系主任分享合影发给她。“看到照片时特别亲切,但更觉要担得起这份期待。”孟羽童十分清楚自己正在走的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道路:“我在探索,当你的不设限时,才能可以展开无限可能。” 小标:你不用讨好全世界 从校园到社会,孟羽童身上发生着微妙蜕变。作为外向型主人公人格ENFJ,她也曾执着于被人喜欢,“我以前从不说重话,害怕伤害到别人。但管理项目时才发现,过度友善等于软弱。直到对方一再越界,我才懂划清界限的重要。“现在的她,更喜欢简单直接,“我就事论事把问题说透,不当老好人——因为好人不解决问题。” 站在22岁的人生高点,她清醒而自信。当被问及成为孟羽童的最大挑战,她给出一个颇为有趣的答案——没有参照系。这条融合语言专业、综艺曝光、顶流企业经历与自媒体创业的路径,注定无人可仿。这种独特性让她既兴奋又警惕:兴奋于自由探索的无限可能,警惕于无人指引的风险。“但正合我意,我就要过无法复刻的人生。” 镜头前永远能量满格的她,也有渴望卸下盔甲的时刻。”如果有个平行世界,我想在大理养花遛狗,洱海边骑车散步。”说完又笑着补充:“当然现实中的我,也很享受现在这样忙碌工作的感觉。” 提及大学最后悔的事情,孟羽童坦言是翘掉财会辅修课。“当时觉得营销课有趣,财务课有些枯燥。”如今接触到财务的专业知识时才幡然醒悟:“当时要是认真学这门课就好了”这份教训让她对学弟妹强调:“别小看任何0.1分的优势——你现在嫌弃的课,未来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 作为“尼龙姐姐”,孟羽童为新生奉上真诚建议:“尽早试错比空想重要。”她以自身为例:大一时跑遍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课堂,最终锁定广告方向。从带领全班反抗占课的小学生,到面对千万目光仍敢说“我要争取”,孟羽童始终如一。她的故事并非成功学范本,却为开学季的迷茫者提供另一种答案:在喧嚣中锚定自我,在试错中保持锋利。 孟羽童拒绝名校光环的绑架,也不困于助理标签,而是坦荡拥抱野心:“若因外界声音压抑自己,才是对生命的辜负。”她展示自己的手机屏保——不用讨好全世界,你的好也很珍贵”,这是她的人生信条,亦是她对年轻世代的赠言。 以下,是浙大西语系三位学妹与尼龙姐姐孟羽童的对谈实录。 昵称:Monica 年龄:22 Monica:很多文科生会纠结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请问学姐在刚毕业时是怎么判断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岗位,又怎么在试错中找到竞争力的? 孟羽童:核心在于找到交叉点。大一入学时老师就提醒我们,语言专业(如外贸/翻译)的就业面较窄。浙大推崇交叉学科理念,鼓励主专业+辅修方向。我们班同学都在实践这点:室友选择西语+法律,现从事法律工作;另一位西语+外贸,现在进入外企;我则嫁接西语+广告学,如今做内容创作相关。任何方向只要找到结合点,就能放大优势——文科的核心竞争力是软实力和沟通技巧。比如我学葡萄牙语的同学,虽未做专业翻译,却因双语能力在巴西企业获得沟通优势。语言成为她的差异化竞争力,这就是复合型优势的力量。 Monica:现在企业都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没有什么具体的锻炼思路可以分享?比如在学校或实习时怎么积累这种能力? 孟羽童:这和个人性格强相关。首先不能是回避型人格,遇到问题不能拖延或敷衍。你骨子里需要勇气和挑战欲,把解决问题视为有趣且有成就感的事,这是基础。其次靠执行力+悟性。我曾请教企业高管如何筛选新人,答案很明确:一看执行力(行动速度),二看悟性(洞察本质的能力)。现实中没有万能公式,很多复杂问题需要从混沌中抽离出符合预期、有分寸感的解法。比如市场部遇到的难题,往往不是123步骤能解决的,要在具体事件中自我觉察,靠悟性领悟。这种能力只能在事上练。 Monica:如果再回到毕业季,站在就业选择的十字路口,你会不会给当时的自己提一些不一样的建议?比如更早准备某个领域的知识,或者多尝试哪些类型的实习? 孟羽童:我最后悔没学好财务。大学辅修竺可桢学院创新管理班时,我只挑了喜欢的营销课,没上财会课。现在做项目看报表才懂:宏观经济学逻辑和财会知识是商业世界的底层密码。当时觉得周末上课太累,本质是犯懒。如果重来,我一定逼自己啃下这块硬骨头。 Monica:从校园到职场,你觉得自己身上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可以分享一个具体的小故事来说明这种变化吗? 孟羽童:我发现自己从心软变得更有魄力,但管理项目时发现:过度友善等于纵容。现在我会直接说,这件事需要这样那样处理,我的底线在哪里。——不当老好人,因为好人解决不了问题。这个认知是我最近一个月最大的成长。 昵称:小雾 年龄:20 小雾:想问下学姐当初选择西语的原因,是因为喜欢这个语言还是报考政策等其他原因呢? 孟羽童:我是外语保送生,可选英语或其他小语种。排除英语是因为觉得学了十几年,有些学麻了。选西语基于三点,我很喜欢西班牙文化,比如弗拉门戈的生命力;其次,西语是除法语外使用最广的小语种;再者,那是我也有考虑一带一路政策带来的前景。当时选择这个专业完全是我自主的决定,父母没有干预。 小雾:好奇学姐当时在专业课的学习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孟羽童:说实话,我很感谢浙大相对自由开放的管理,回望过去,我在专业课上的投入程度也就是60%,我的成绩保持在专业前20%,我把更多时间给了辅修、实习和社团——我对纯语言研究没有太大兴趣,语言对我来说更像是使用工具而不是自己的兴趣,但学校里很多朗诵比赛、文化节这类活动我都参与,毕竟好玩的事总得试试。 小雾:你怎么看西语专业的就业前景? 孟羽童:这是个长存但窄的领域,市场需求短期内不会激增,但也不会消失。深耕需要极致热情,否则易陷入枯燥。更建议走1+1路线,文科生的竞争力在于找到交叉点,不要只是局限于语言,而是要进行交叉,要对专业保持信心,但必须主动拓宽出路。 小雾:对现在正在学习这个专业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 孟羽童:我想分享给大家的一点是,千万不要轻视语言的价值,即便我现在在做内容,还是可以用英语访谈国际品牌、用西语溯源西班牙产品,语言成为我的差异化优势。还有很多学法语的同学,进入时尚行业也会更吃香。语言带来的0.1分差异,可能就是你的不可替代性。我现在还会逼自己重拾西语和英语,再把语言捡起来。 昵称:Alba 年龄 20 Alba:学姐在浙大时印象最深的课程是什么?除了专业课外,有没有什么通识课/跨专业课甚至辅修课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孟羽童:印象最深的全是跨专业课。最震撼的是胶卷摄影课,在暗房亲手冲扫黑白胶片,看着影像在药水中浮现,像变魔术。其次是西班牙美食文化课,拉美外教带我们边吃Tacos边聊民俗,教室直接边跨文化交流的派对。 Alba:参加过西语社团哪些活动?有哪些有趣的经历可以分享? 孟羽童:我完全是体验型人格,配音节、文化节、演讲比赛全都参与过。最有趣是给《寻梦环游记》配音,模仿墨西哥口音,还得演出小格的情绪起伏。参与不为学分奖项,纯粹觉得学校办活动,不玩白不玩,哈哈。 Alba:在学校最爱的运动是什么?学姐上学时对期末周的感受如何?怎样自我调节? 孟羽童:我在学校的运动主打一个散步式养生,因为学校有体育打卡制度,规定每学期要完成50多次的计时运动,大家就一边抱着手机在校园里边散步一边刷步数。浙大紫金港校区很大,藏着好多树林小径。尤其秋天落叶铺道、春天新绿抽芽时,和朋友晃悠着聊天,像在天然氧吧里做心灵SPA。要真想运动呢,操场慢跑几圈也可以。坦白说,在浙大的四年真没感受到非常大的学业压力,唯一的压力可能就是期末周,这一周直接钻进图书馆,或者去那种可以刷夜的咖啡厅,但熬过这周就万事大吉。 Alba:学姐在校时的日常安排是怎么样的呢?比如周末是会完全让自己放松,还是也会安排一些时间学习和自我提升呢? 孟羽童:我接受不了虚度光阴,所以周末从不在宿舍躺平,摄影社跟拍任务、舞蹈社排练、跑上海见朋友……大三辅修创业管理班后更疯狂,周六全天上课,仅剩周日半天喘息。不知道为什么,忙碌会让我有一种充电的感觉,在床上躺两天反而导致焦虑,忙碌起来的充实感才是我的动力源泉。

来源:NYLON尼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