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座座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仿古建筑在各地拔地而起时,我们仿佛见证了一场传统文化的复兴。然而,走近细观,不少仿古小镇却呈现出令人尴尬的景象——崭新的“古建筑”里充斥着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仿古街上弥漫着相似的商业气息,本该独具特色的文化体验变成了标准化流程。这
□宋谋春
近年来,多地热衷建设仿古小镇。一些建设时被视作“明星项目”的仿古小镇,如今却成为“城市伤疤”。(9月27日 人民网)
当一座座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仿古建筑在各地拔地而起时,我们仿佛见证了一场传统文化的复兴。然而,走近细观,不少仿古小镇却呈现出令人尴尬的景象——崭新的“古建筑”里充斥着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仿古街上弥漫着相似的商业气息,本该独具特色的文化体验变成了标准化流程。这些建设时被寄予厚望的“明星项目”,何以短短数年间沦为“城市伤疤”?究其根本,文化灵魂的缺失已成为时下仿古小镇的“致命伤”。
仿古小镇陷入困境的症结在于指导思想的偏差。许多项目背后涌动着过度追求短期快速回报的“地产逻辑”,将文化建设项目简化为快速的资本回收工具。在这种思维主导下,投资者追求的是最短时间内实现最大利润,自然倾向于选择已被验证的、可快速复制的商业模式。于是,我们看到了不同地区的仿古小镇却有着惊人相似的布局:同样的牌坊、同样的水系、同样的商铺类型,甚至连售卖的商品都如出一辙。这种“复制粘贴”式的开发,本质上是对文化内涵的抽空,对当地人文灵魂的摒弃,将活生生的历史文化压缩成干瘪的建筑外壳和商业模板。
当文化被简化为装饰性的符号,仿古小镇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古镇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打动人心,不在于其建筑形态的仿古程度,而在于其中流淌的生活气息和文化记忆。一个真正的古镇是历史的活化石,每一块青石板都承载着前人的足迹,每一座老宅都诉说着家族的故事。而许多仿古小镇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将重点放在外在形式的模仿上,却未能深入挖掘地方独特的历史文脉。没有故事的建筑只是空洞的布景,没有人文底蕴的古镇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与那些匆忙上马、快速遇冷的仿古小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深耕文化底蕴的项目展现出了持久的生命力。浙江乌镇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江南水乡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那里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风貌,更重建了地方生活的场景感——从传统手工艺展示到水上集市体验,从古镇夜游到国际戏剧节,乌镇将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动态的文化生活,让游客能够沉浸式地感受水乡文化的魅力。类似的,无锡拈花湾是融入唐宋建筑美学与禅文化的沉浸式度假小镇,以独特的夜景灯光秀和四季花海著称,并将东方美学融入小镇的每一个细节,创造出独特的精神体验空间。这些案例证明,只有当文化价值被充分尊重和呈现时,商业价值才会水到渠成。
破解仿古小镇困境的关键在于从“地产思维”转向“文化思维”。这意味着开发者需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长期视角来规划项目。具体而言,应当在建设前期进行深入的地方文化挖掘,找到真正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的文化元素;在运营过程中,注重文化体验的打造而非简单的商业销售,让游客能够参与其中而非仅仅旁观;更重要的是,应当将仿古小镇视为活的文化有机体,允许其在保持文化内核的前提下不断演进,而非固化为僵化的模板。
人文底蕴是古镇的灵魂,商业只是其血脉。没有灵魂的躯体即使装饰得再华丽,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当我们谈论仿古小镇的建设时,本质上是在讨论如何对待我们的文化传统。是将其视为可随意裁剪、拼贴的装饰品,还是作为需要精心呵护、创造性转化的精神财富?答案不言自明。唯有当仿古小镇真正成为文化的载体而非商业的附庸,它们才能摆脱沦为“城市伤疤”的命运,成为传承地方文脉、滋养当代生活的文化高地而永不凋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