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创新理论中,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与市场上成功的商品之间,存在一道巨大的鸿沟,这就是“达尔文之海”。许多优秀的科技成果在此“溺亡”,未能实现其商业价值。渡过这片“海”,不仅需要以技术的“成熟度”为舟楫,更需要以洞察市场的“需求度”为航向。
在创新理论中,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与市场上成功的商品之间,存在一道巨大的鸿沟,这就是“达尔文之海”。许多优秀的科技成果在此“溺亡”,未能实现其商业价值。渡过这片“海”,不仅需要以技术的“成熟度”为舟楫,更需要以洞察市场的“需求度”为航向。
2025年9月22日,成都市重点产业链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提出,要围绕产品技术应用做好场景驱动文章,切实帮助技术有突破、产品有市场的好企业好项目快速发展。
如今,常态化开展的“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正持续为科技企业搭建合作桥梁,加速前沿技术向产业化转化。毫无疑问,成都,这座深谙发展之道的西部重镇,正着力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两张皮”的难题,以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能级与核心竞争力。
如何更好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带着这一核心问题,深入成都多个产业园区,试图从研发孵化的源头活水,到产品成形的关键跃升,再到市场应用的最终抵达,层层剖析成都如何构筑动力系统,助力创新之舟破浪前行。
简阳经开区。
科研机构的考核导向往往锚定论文专利,企业生存法则主要紧盯市场回报,这种“初始错位”,容易导致研发活动与市场需求脱节。成都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童晶指出:“推动双方有效沟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立项与评价机制,让科研的‘供’更好地匹配产业的‘需’,是协同创新的前提。”
龙泉山东麓,成都未来科技城片区内,智慧民航中试平台正加速成形。在平台硬件日趋完善的同时,成都未来科技城发展服务局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彭相带领团队频繁穿梭于民航二所与园区企业之间。
“我们主要开展‘双向摸底’工作,一边调研民航二所计划在此布局哪些大型研发设备、具备怎样的技术储备、转化效能;一边走访园区企业,梳理他们在技术验证、适航认证、成果转化等方面遇到的瓶颈。”彭相说,这些信息经过梳理,会共享给民航二所和企业,让双方在未来能更快地找到合作的契机。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最为敏感。不远处的天府绛溪实验室,一款名为“维度Ⅰ型”的超小型便携式测绘无人机还未上市,就受到业界和市场的高度关注——这款全球首创的产品,有机会打破国外在复杂恶劣环境下的测绘技术垄断,成为国内受限空间地理测绘领域的关键力量。
“在满足高标准参数指标的同时,这款产品可为需求企业节约近50%的测绘成本。”时空AI创新中心副主任张德栋介绍,他们的秘诀在于深度倾听市场脉搏:“通过与园区和企业沟通,我们特别为这款无人机设计了模块化的拓展平台,使其能像乐高一样,根据实际任务需求进行快速、低成本的改装。”
这种“产品+平台”的思路,让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参数,而是具备了适应市场变化的柔性生命力——这正是从“技术思维”转向“产品思维”的生动体现。
这种转变并非易事,它要求创新主体深刻理解市场需求,并具备将这种理解融入产品设计的能力。成都园区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催化师”角色——通过组织供需对接会、建立企业需求库、引入市场顾问等方式,主动弥合科研与市场之间的信息鸿沟。
例如,将高能级平台和企业打造成“创新联合体”,让创新从“单打独斗”走向“组团作战”,这好比在航行之前,邀请未来的船长和水手参与航线规划,以确保航向。
据统计,“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自去年11月举行以来,已组织开展系列活动约200场,组织超1.1万家(次)科技型企业参与活动,发布企业需求超2000项,科技成果超6000项、创新产品逾1000个,组织超800家(次)科技企业(团队)开展项目路演,促成超过300个项目签约,达成意向合作超800项。
实践表明,当园区将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供需信息凝集为“达尔文之海”上明亮的灯塔,创新的航船更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更准确的研发方向只是实现0到1的第一步。童晶指出:“从实验室样品到真正成熟的产品,其间的资金投入可能需要放大百倍甚至千倍。这不仅让科研机构望尘莫及,也让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这个阶段,也是“达尔文之海”上风高浪急的区域。
成都园区的解题思路之一,是将中试环节提升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枢纽,使其成为“渡海”的船桨,推动航船在风浪中前行——中试,不仅是对技术可行性的检验,更是对生产工艺、成本控制的现实预演。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试体系建设的范本。
“我们的策略是双轮驱动:一面按需定制高能级创新平台,激发源头创新能力;一面合作共建专业中试平台,提升成果转化能力。”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局局长、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副主任王小宁表示。截至目前,天府国际生物城已布局了4个高能级战略平台、30多个专业中试转化平台、100余个全链条功能平台,覆盖了从创新孵化、药物发现、检测检验、动物实验、临床前研究到中试生产的全部环节。这意味着,一个创新药项目从诞生到走向产业化,几乎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专业的平台“托底”。
创新药企业康诺亚是这一生态的受益者。其世界首创的ADC新药CMG901被跨国药企巨头阿斯利康看中,以11.88亿美元交易额创下当时中国创新药出海纪录。康诺亚创始人陈博感慨:“园区不仅按需为我们打造了中试平台,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和精准服务,持续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活力。”在这里,中试不是孤立的环节,而是嵌入创新生态的核心构件。
不仅如此,天府锦城实验室的冷冻电镜平台已成为中西部规模最大的“微观世界观测站”;与瀚辰光翼共建的生物育种中试平台、国通新药的核药CRDMO等,共同构建起“研发—中试—孵化—产业化”的闭环生态。“每个创新环节都有专业平台赋能,生物医药产业自然能跑得快、走得稳。”童晶评价。
为园区企业服务的同时,整合更多力量为更大范围的客户服务,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天府新区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公共平台(简称天府ICC)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近年来,川渝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但过去对芯片提供中试服务和失效分析的实验室多在长三角地区,要检查集成电路失效的原因,企业经常派人两头跑,一次失效分析往返耗时少则几天,多则几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的平台应运而生。” 成都天投集团天府ICC运营负责人王静雯说。
据悉,天府ICC创新采用“校地企”联合运营的模式,整合成都天投集团、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上海季丰电子等多方力量,实现从可靠性验证、失效分析等一站式集成电路专业服务。
由此,成都乃至西南地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不必再“舍近求远”。“成都科学城有不少集成电路相关企业,以前需要打‘飞的’的距离,一下子变成可能只需要骑个自行车的距离,这对帮助本地集成电路企业加快实现成果转化大有裨益。”王静雯说道。
市场在中试领域的巨大需求,同时在成都催生出专业的中试园区。
在青白江区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成都合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国内首条HQP蛋白质绿色高效智能合成技术项目中试产线正高速运转。
“HQP的生物制造过程能够充分利用焦炉氢气等剩余资源生物合成菌体蛋白,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企业效率与经济价值。”合气生物总经理卢悦说,该项目一旦实现产业化,就可替代200万吨/年进口鱼粉,实现生物制造产值150亿元。“我们不仅服务青白江或者成都本土企业。”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负责人汤礼表示,目前,该基地已为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10余个科研团队,近30位科研人员提供了中试服务。累计开展和完成中试项目26个,孵化企业10家。
中试平台的效能,已逐渐形成区域辐射力,吸引八方“活水”。
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障碍,往往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缺乏“首用机会”和示范场景。同时,单个企业如同孤舟,需要置身于协同高效、资源共享的产业集群“舰队”中,才能乘风破浪,成功登岸。
对于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创新药企,产品获批上市只是漫长征途中的一站,真正的“惊险一跃”在于能否顺利进入医院销售,这也是业内著名的“双十困境”(十年研发、十亿美元投入)考验。
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就曾遇到这一难题。“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失败率高。进院过程不畅,对企业影响很大。”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大客户部经理贾晓洁说。
为破解难题,成都温江高新区管委会联合温江区经信等部门,开展温江名优产品院企对接活动,邀请四川海思科等10余家在温药械制造企业,华西温江分院等10余家在温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面对面进行交流,推动海思科研发的全球首款双周制剂降糖药物考格列汀等药物进入区内医疗机构。
“当前,温江高新区有超过200个创新药在研,近百个创新药进入了临床。”成都温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荔说,院企对接活动帮助更多取证上市的创新药进入医院用于临床治疗,在帮助企业的同时,也让更多患者受益。
“先进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道路上,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就是相关技术与当地的已有产业不匹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辛金国提到,在这样的情况下,科研机构或者企业只能以更高的成本与其他地区的机构合作,“园区引进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也难以充分发挥其效能。”
简阳经开区的案例颇具代表性。这里坐拥天府云、立昂云两座超大型算力中心,预计到2025年底可提供超过11000P的优质算力,占成渝枢纽节点规划规模的30%以上,堪称“国家级”的算力底座。
然而,“起步相对较晚,数据中心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简阳经开区党群部部长秦伯梅坦言,“如何打造高效协同的算力产业链,深度挖掘算力对本地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的赋能价值,是当前我们发力的核心突破口。”这一“有平台、欠生态”的现象,揭示了产业集群培育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尽管在算力产业上面临挑战,简阳经开区在低温装备产业集群的培育上却有着成功经验。园区内的空分集团,是一家以气体分离与液化低温技术为核心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自主研发的BOG提氦、天然气液化等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深度参与国家级重点工程。
秦伯梅介绍,围绕空分集团这样的龙头企业,园区实施“双线并举”策略:一方面培育天虎工具、大川氢能等一批具有潜力的本土配套企业;另一方面精准引进思特克等关键环节的外部企业。通过这种“强链补链”的方式,目前该集群已实现了85%的本地配套率。“这显著降低了产业链协作成本,增强了集群抵御风险的能力,并推动产业向更高端领域迈进。”
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商业化周期长、市场成熟度低的未来产业,这一表现则更加明显。对此,童晶建议,园区和城市需要秉持长期主义,通过政策设计、资源整合、生态构建三方面协同发力,帮助相关企业跨越“达尔文之海”。
园区之上,搭建城市级“试验场”同样势在必行。今年3月,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应运而生,并开设“场景创新部”,组建专业力量进行实体化办公,着力把场景创新工作打造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点。半年来,成都已组织60余家单位开展场景创新需求(供给)发布活动,发布场景需求930条、能力供给490条。
“达尔文之海”的跨越,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浪漫航行,而是需要精密的系统设计、坚定的战略耐心和持续的生态滋养。康诺亚的创新药惠及全球患者,合气生物的绿色制造技术蕴含巨大经济与环境效益,未来科技城的无人机有望重塑测绘市场格局……这些成功案例,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胜利,更是成都创新体系效能的证明。
以园区为主阵地,成都正在系统铺设这条穿越惊涛骇浪的航路。它不仅连接着实验室与市场,更指向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和城市能级的持续跃升。
调研笔记
乘风破浪
园区是引航者更是企业的最佳拍档
“多年来辛勤付出换来的科研成果,正一步一步地蜕变,产品也即将上市,非常开心也非常兴奋。”走进睿健医药,CEO魏君谈及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iPSC来源帕金森治疗产品时,眼中闪烁着科研人特有的光芒——那是对成果即将惠及患者的期待,更是对成都园区生态支撑的认可。
此次调研,穿行于成都多个产业园区,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科技成果转化并非一路繁花,更像一场横渡“达尔文之海”的艰险航程。海上有风浪,有暗礁,有迷雾,更有那令人望而生畏的“死亡之谷”——从样品到产品,资金投入呈几何级增长,无数创新在此折戟。
而成都的探索,恰在于既造“船”,也指“路”。未来科技城在研发前端便主动撮合供需,让技术方向更贴近市场脉搏;天府新区集成电路中试平台以“校地企”模式运营,不仅破解共性技术难题,更探索出平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将中试作为创新生态的核心枢纽,成为穿越产业化险滩的关键动力……
由此,园区不再是简单的空间提供者,而是创新创造的组织者、风险的分担者。从精准匹配资源的“红娘”,到共建中试平台的“合伙人”,再到开放城市级试验场的“策划师”,园区与企业的关系,已从“房东—租客”逐渐升华为“命运共同体”。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深感:科技成果转化,既需要企业家的勇毅,也需要园区的慧眼与担当。在“达尔文之海”的惊涛中,成都园区正以系统之谋、长远之思,为创新之舟引航护航。
智库视角:
穿越“达尔文之海” 成都产业园区的破题之道
曾鹦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当前,成都正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立园满园”行动以来,园区的发展理念正从“重平台建设”向“强功能运营”转变。实践证明,成都正在全力打通创新链到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为科技成果转化穿越“达尔文之海”提供助力。
“达尔文之海”现象的背后有多种原因。从成果供给看,科研导向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从转化过程看,中试环节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让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望而却步。从场景营造看,市场准入存在隐性壁垒。从空间布局看,一些园区缺乏混合用途空间,难以满足创新活动多样化需求。同时,跨区域协同机制不健全,限制了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
优化空间布局:从“单点突进”到“区域协同”。优化区域空间资源配置。一是积极推进跨区域园区共建。通过与其他地区合作建设产业园区,有效拓展发展空间。二是构建“核心+网络”空间结构。形成以核心园区为创新策源、周边园区为产业承载的网络化布局。三是创新土地利用方式。灵活设置混合用地,满足研发、中试、生产一体化需求。
升级载体功能:从“硬件配套”到“场景赋能”。载体功能升级是破解“有成果无场景”的关键。一是强化中试转化功能。要围绕主导产业,布局专业中试平台。二是构建应用场景体系。园区应主动营造应用场景,为创新产品提供“试验场”。三是打造产业公地平台。建设共享实验室等产业公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同时,发展概念验证中心,筛选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提高转化成功率。四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挖掘数据价值,推动数据要素价值转化。
创新体制机制:从“管理园区”到“生态运营”。空间和载体优化需要体制机制创新保障。一是推行“投行思维”招商模式。通过投资的方式,引进优质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用“懂行”的服务理念,精准响应企业需求。三是创新政策支持方式。要秉持“长期主义”精神,通过政策设计、资源整合协同发力,赋能企业突破产业化前的关键瓶颈。四是建立“场景实验室”机制。园区联合企业、高校共建场景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
来源:成都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