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5号,83岁的老陈做了个挺冒失的决定,他要第二天就去白城,找那个视频里总跟他说“来白城”的小慧。
2025年8月25号,83岁的老陈做了个挺冒失的决定,他要第二天就去白城,找那个视频里总跟他说“来白城”的小慧。
出发前他还特意给小慧留言道歉,说“我爱你更为你的老妈着急,有点匆忙有些事考虑不周请你原谅”。
说实话,这已经是他第六次去白城了,前五次连人影都没见着,换旁人早放弃了,可老陈偏不。
小慧是视频博主“被刺痛的心”,老陈他们都叫她“白城大姨”,平时发的都是种地、洗衣的农村日常,可里面总掺着些甜言蜜语,最后都落回一句“来白城”。
老陈之前去的理由也多,一会儿说小慧离婚了心情不好,一会儿说秋收缺人手,这次是听说“咱家老妈又病了”,他觉得自己不能不管。
第二天上午10点,老陈就到了临沂火车站,他特意收拾了一番,上身是件灰色条纹翻领POLO衫,头上扣着顶灰色保暖鸭舌帽,跟之前合拍视频时赤裸上身的样子比,利索多了。
候车的时候他还拍了视频给小慧,怕这次又接不到他,从老陈住的临沂东郊农村到火车站,光公交就坐了2小时。
接下来还有至少28小时的车程,他买的是下午3点半去佳木斯的票,到长春还要换乘517次。
本来想觉得这么远的路,83岁的人肯定熬不住,可老陈一路上反倒满腔热血,火车摇摇晃晃的也不觉得累。
白天在火车上刷到小慧的新视频,说“手术挺成功,给你未来的老岳母个祝福吧”,老陈一下子就乐了,赶紧留言“我终于等到你出现了”。
到长春换乘时,他还没忘跟小慧报备,说“敬请有时间去火车站接我一下”。
不过他心里也没底,毕竟前五次都空跑,所以又补了句“你愿意献身我感谢,你不出现我也明白,就等于我第六次来白城旅游了”,错字连篇的,反倒显得挺真诚。
8月28号晚上8点多,老陈终于到了白城,住进了车站旁的优润宾馆,可留言发出去,小慧还是没回应。
宾馆老板后来回忆,老陈那三天都没出门,就攥着手机等消息,还拿着小慧的视频问老板能不能帮忙联系。
老板一开始还以为他俩真认识,后来才知道老陈是被视频勾过来的。
等到8月31号,老陈实在等不及了,发了个跟小慧的合拍视频。
视频里他的脸和小慧的视频左右同屏,一边留言“我到了住在车站对面的优润宾馆”,一边听小慧在视频里问“你到没到呢?到我去火车站接你去”。
这话让老陈更着急了,一边埋怨小慧不替他着想,一边又赶紧道歉“对不起都是我不好叫你着急了”。
9月2号,他合拍视频的背景就不是宾馆白墙了,3号的时候,他已经躺在返程的卧铺上,神情蔫蔫的,一看就知道又失望了。
老陈不是唯一一个去白城的,8月29号一早,黑龙江七台河的老舅也收拾妥当,准备去白城。
老舅有点智力残疾,平时爱打扮,身上总戴好几条项链手串,手上能套4、5个戒指,人送外号“指环王”。
他独自生活,每个月能领600多块低保和残疾补助,亲戚们偶尔也接济他,可老舅刚要出门就被亲戚拦下了。
亲戚点开小慧的视频,说那些话不是专门对他说的,“就跟电视上一样”,老舅听完就瘫在沙发上,脸扭向一边出神,好一会儿没说话。
本来想觉得他该听劝了,可从那天起,老舅就开始玩消失,亲戚打电话他不接,要么说“手机没电”,要么说“在家”,问急了就说“去鸡西了”,学会了反问和装听不清。
直到9月4号,老舅才回七台河,穿的还是出发时那条干净的蓝色牛仔裤,黑POLO衫下摆扎在裤腰里,看着挺精神。
亲戚后来在地下商场偶遇了他,老舅一见亲戚,撒腿就跑,手里的白色塑料袋里装着刚买的女式裤衩和花袜子,跑的时候袋子还随风晃。
没跑出地下通道就被追上了,胳膊被攥住时,老舅还讪笑着说“白城去了,去了没找着”。
老实讲,老舅这股子“叛逆”,与其说是不听话,不如说是太想抓住点什么,他一辈子没正经谈过恋爱,之前还被开馒头店的女人骗去干活,却觉得人家愿意跟他过日子。
优润宾馆的老板说,像老陈、老舅这样的老头还有不少,祥源旅馆、国泰旅馆那边也偶尔会来。
这些人大多五十到八十岁,文化程度不高,总把小慧的段子当成专属邀约,小慧2023年就开始发这类视频了,2025年3月晒了离婚证后,去白城的老头更多了。
可没人知道小慧为啥这么做,她不直播也不带货,有人猜是当地旅游企业在背后运作,可也没实锤。
更让人唏嘘的是,老陈不光追小慧,2024年11月,他还三次去江西九江找一个叫“千千”的女博主,没找着就发黑底白字的消息喊千千的女儿,求着把他从黑名单里拉出来。
如此看来,白城大姨也好,九江千千也罢,不过是老陈们寂寞生活里的一个“寄托”。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今年的数据显示,农村不少中老年男性,日常社交圈就只有家人和邻里,想找个人说心里话都难。
互联网上那些夸赞和甜言蜜语,刚好填了这个空,现在老陈的视频里,偶尔会出现另一个陌生老头。
两个互不相识的老人同屏自拍,躺在床上,穿着整齐的外套,对着镜头一脸落寞。
背景里还能听见AI合成的女声,说“我在这里等你很长时间了,希望给我个面子,我们一起合拍吧”。
说实话,他们追的可能不是某个“大姨”,而是晚年生活里那点被看见、被在乎的温暖。
要是家里人能多陪他们说说话,社区能有个让他们聊天的地方,这些老人或许就不用在互联网里找安慰了。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