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保卫战系列(三):大战在即,多隆阿变计,曾国藩“认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6:43 1

摘要:前言:针对西返的陈玉成大军,胡林翼提出围城打援战略,因为兵力不足,想调曾国藩的兵。曾国藩想法却是保兵,认为现阶段湘军暂时无力同时围城与打援,实在不行还不如从太湖撤围,保存实力留待明年再战。最后双方妥协,胡林翼继续打援,不调曾国藩的兵。

前言:针对西返的陈玉成大军,胡林翼提出围城打援战略,因为兵力不足,想调曾国藩的兵。曾国藩想法却是保兵,认为现阶段湘军暂时无力同时围城与打援,实在不行还不如从太湖撤围,保存实力留待明年再战。最后双方妥协,胡林翼继续打援,不调曾国藩的兵。

事情的发展很快超出曾国藩估算,多隆阿在前线临时变计,曾不得不调兵前往太湖,尽管违心,仍然向胡林翼“认输”。

本文同时探讨一下此次多隆阿变计,将鲍超一军顶在小池驿,到底是不是像某些文章所言是有意打击报复。

本期因为拖的时间比较长,除了必要的地图,不再另外配图。

1859年11月底12月初,刚刚在浦口大破江南大营的陈玉成,不断收到安庆方向湘军动向越来越可疑,西线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急报,遂率大军从解京围前线西返,准备与湘军会战。

与陈玉成一起参战的,还包括捻军白旗龚得树一部,陈玉成曾经协助龚部攻取定远,现在龚回报太平军。

太、捻联军总兵力有多少?一般说法是十万,所以有所谓小池驿“鲍超三千破十万”的神话存在。

这个“十万”源于陈玉成自己的对外宣称,据左宗棠发与刘长佑信件:

皖贼陈玉成冬初陷江、浦二口官营二十余座,其气甚张。现已率党上犯,号称十万,实则七万。

——与刘荫渠,咸丰九年年底,《左宗棠全集·书信一》

左宗棠认为陈玉成军的兵力在七万人左右,胡林翼估算数量要少得多,他一直认为太平军实际兵力是对外宣称的三成左右:

如报称三十万贼来援,则三折三叩,可得八九万实贼情乃确;若报称四五六万人来援,则尚是虚声,而非真贼也。

——复吴茨荪,咸丰十年八月十九日,《胡林翼集二·书牍》

他判断这次太捻联军的兵力在三、四万左右,与余际昌信中所写:

贼不过三四万人,又半是掳掠威逼而来,破之必也。

——致余际昌,咸丰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胡林翼集二·书牍》

曾国藩倒没有那么乐观,在与幕僚李元度的信中认为对方兵力有五、六万人,而且不易对付:

本极凶悍,又纠捻首宫瞎子(即龚得树)同来,除裹胁外,实有悍贼五万余人,日内万分吃紧。

——复李元度,咸丰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曾国藩全集二十三·书信之二》

算上太湖、潜山守军,其中太湖约三、四千,潜山只会更少。参战的太、捻联军,按人多来算,估摸约五万左右,总之肯定没有十万人。

有趣的是,胡林翼认为太平军顶多三、四万,却在与官文的联名奏本中,以十万人上报:“传闻逆首陈玉成纠集十万之众,欲上犯楚境,抄袭太湖我军后路,以解太城之围。”

清时期安徽安庆府及周边地图,横线标出本文提到的重要地点(可点击放大)。地图来源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

讨论完太平军,对手湘军方面又有多少兵力?

湘军分为数个部分,最重要的是围困太湖的多隆阿、鲍超、唐训方、蒋凝学四军,其中多、鲍、蒋据胡林翼致金国琛信件,大致兵力如下:

多处旧马队一千二百名,……(步队)多处四千七百人,蒋八营四千人,鲍三千六百人,合共万余人。

——致金国琛,咸丰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胡林翼集二·书牍》

唐训方一军兵力“太湖城外留唐义渠一军三千四百人”。

这样算起来,多隆阿马步合计5900人,鲍超3600人,唐训方3400人,蒋凝学4000人,共16900人。

四更,头帮拔营。朱、唐、沈三营,湘后三营,岳字二营,振字营,营务处并嘉字一营,共五千七百人。黎明,余起,巡视营墙。饭后,余率二帮拔营。吉中营三营、吉左营、长胜军、河溪营、护卫军马队,共四千四百人。

——曾国藩日记,咸丰九年十月二十四日,《曾国藩全集十六·日记之一》

加上曾国藩全军也未到3万,肯定不足够。之前提过李续宜母亲病重请假回乡,他麾下原本5000人由候补知府金国琛率领。

金国琛与李氏兄弟渊源很深,同是罗泽南门生,后总理李续宾一军营务,跟随李续宾参与三河战役,侥幸未死成功逃脱,与李续宜一起收集旧部。在石达开围攻宝庆府时,与李一起率军救援。石达开退走后,李续宜请假,留金国琛负责统军。为准备四路攻皖,金率部到达英山、霍山一带等候李返回。

李续宜之前请半个月假,到年底早就到期。胡林翼不断写信催促,李续宜继续以母病为由延假,胡林翼无可奈何。

李母真是病得那么重?与他家比较相熟的左宗棠对胡林翼透露:

闻其太夫人病势虽剧,然寿脉尚好,克轩、北冈均能侍奉左右,希庵虽此时强赴营中,尚非绝裾可比耳。

——致胡润之,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七,《左宗棠全集·书信一》

“寿脉尚好”代表暂时没有生命危险,克轩、北冈应是李家其他子侄,其中李北冈多次去信曾国藩。“绝裾”出自《世说新语》,指为国家大事,不顾亲人重病又或者家人反对强行离家。左宗棠认为李续宜现在离家返营,未到“绝裾”的程度。

问题是李续宜就是不离家上路,胡林翼只能以金国琛统领李部,作为预备队使用。

湘军参战兵力还包括守天堂的余际昌、丁华先共4500人,叶兆兰团练约2000人,全军合计约38000多人,比起太平军略少,当时仍有其他援军在路上,后文再提。

面对西返的太平军,胡林翼必须拿出应对策略,他的构思是围点打援,即利用太湖县城引诱陈玉成援军进行打击。

这样一来就面对一个问题,城下多、鲍等四军,要围城又要打援,兵力不足。

胡林翼想起在宿松的曾国藩那一万多人,遂写信要求曾调7000人到太湖。

胡林翼当时作战计划大致如下:

唐训方接替多隆阿一部防守石牌;曾国藩7000人围攻太湖;多隆阿全军及鲍超全军前往潜山县地界“以遏援贼”;蒋凝学所部八营进入天堂,与余际昌、丁华先所部相互策应,防止太平军从此路突破。最后以胡林翼与副都统舒保(就是日后被捻军打死那位)、金国琛同为预备队,进可支援各路,退可防守英山、霍山。

问题是,曾国藩不同意派兵。

曾国藩为什么拒绝,重点是他不同意围城打援的构想,认为应该集中全军固守营垒不出击,以逸待劳,等太平军力歇后反击。如果不行,宁愿放弃围攻太湖,保存实力。

曾作出此考虑的原因,首先是认为将战线前移到潜山一带太过冒险,有违他“结硬寨,打呆仗”的方针,搞不好会令全军陷入险境。

曾国藩当时全部家当就是鲍超一军与自己麾下一万多人,这是他拿得出手的最大兵力,也是日后的本钱,不容有失。

其次是萧启江、张运兰不能返回,曾身边只有总兵朱品隆一将可用,再无合适将领带兵,“敝军除朱品隆外,无一老将,朱亦不能当一面,阁下所深知也。”

顺便一提,曾经领军破吉安、攻取景德镇的曾国荃当时在什么地方?正在回家乡迁葬祖坟。

王闿运《湘军志》一书为贬低多隆阿,在《湖北篇第三》中写道:

多隆阿新贵重,诸将不乐出其下。李续宜称母疾留湘乡,曾国藩弟国荃新克景德,至黄州,留之领军,不可,亦南归,鲍超复求去,而多隆阿称疾,唐训方等陈说军事各殊异。

——《湘军志》,王闿运,《太平天国史料汇编》第四册

归多隆阿管的就是鲍、唐、蒋三人,李续宜与曾国荃根本不归多管,《湘军志》有意将此两人的离开归咎多隆阿。

至于曾国荃回乡,有称曾国藩劝阻无效,观曾国藩家书,似乎并非如此。

沅弟到家后,雷厉风行办理改葬大事,启土下肂,俱得吉期,欣慰无量。余在家疚心之事,此为最大。……此次改葬之后,我兄弟在外者勤慎谦和,努力王事,在家者内外大小,雍睦习劳,庶可保持家运蒸蒸日上乎?沅弟办理此事,为功甚大。

——致澄弟沅弟季弟,咸丰九年八月二十二日,《曾国藩全集二十·家书之一》

曾国荃一直到小池驿会战结束后,才与李续宜先后返回安徽战场。

胡、曾之间的争论一直持续到12月底,以12月23日曾给胡的一封信,可见两人的分歧与曾国藩坚持的重点:

公之卓裁,意在迎击援贼,生擒逆狗,一面打狗,一面围城,兼营并举;侍之拙见,以为狗不易擒,但求击退,城不易破,但求全军……

公意在击贼于潜山,而以太湖为后继之师;侍意在击贼于太湖,而以宿松为后继之师。公意师出潜山,可以兼顾天堂,而仍不弛太湖之围;鄙意师出潜山,不能兼顾天堂,太湖之围,与其实弛而名不弛,不如一竟弛之,与其弛西,不如弛东。

……今冬姑求全此三军,明年希(指李续宜)、浚(即濬,指萧启江)来,再求破贼,可否?

——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曾国藩全集二十三·书信之二》

既然曾国藩态度如此坚决,胡林翼也不好再强求,决定采用鲍、唐围城,多、蒋打援的作战方针。

这个布置肯定有问题,应该以战斗力最强的多、鲍两军迎击,以较弱的唐、蒋围城。只能说是胡、曾争论与多、鲍矛盾之下的一个妥协。

如果按曾的意见收缩,放弃打援,一味固守,等太平军气衰再行反击。陈玉成援军可占尽太湖周边山地地利,与城内守军里应外合,清军必败无疑。胡林翼、多隆阿坚持围城打援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局势的发展却超出曾国藩的估计,很快,他就不得不从宿松调兵去太湖城下,并且向胡林翼承认自己输了。

时间进入1860年1月初,集结完毕的陈玉成,开始从桐城向太湖进军。

陈玉成在进入潜山县境后,可选到太湖的路有三条,分别是天堂、小池驿一带与石牌。

陈玉成会走哪一条路?天堂驻有重兵,后来胡林翼更把金国琛的5000人调了过去,这条战线的战斗我们后文再述。

剩下就是石牌与小池驿一带,在尚未确定太平军动向时。1月4日,多隆阿按原计划,调自己麾下一部与蒋凝学全军八营率军前去新仓准备迎战。

看地图可知新仓位置在小池驿以南,也是石牌与太湖间的要隘,多隆阿集兵在此,明显是兼顾两条路线的防守。

就在2天后,1月6日,多隆阿忽然间作出十分大胆的变计:

他下令鲍超霆营全军驻小池驿挡前敌,蒋凝学以四营驻黄泥港、小池驿之间策应,另四营与唐训方部继续围困太湖,多隆阿分出四营移至小池驿附近的黄泥港,多部其余兵力留在新仓。

后世很多人认为多隆阿因为与鲍超有矛盾,故意让鲍超顶在最前边独挡陈玉成,以致后来被陈包围陷入险境,是有意打击报复。实际上,我上边为何称三条路中小池驿是“一带”,是因为这里能走的路不止一条,包括小池驿与黄泥港,战前没人知道陈玉成会走哪一条。

多隆阿忽然变计,很有可能是收到侦察报告,发现陈玉成主力正向小池驿附近扑来,蒋一军战斗力较弱,难以抵挡,多又无法确定陈部走哪一条。小池驿“丘陵起伏,为太湖、潜山间险要道口”,适合步兵防守,调来战斗力更强的霆军。黄泥港地势平坦,适合骑兵,多隆阿遂以自己麾下骑兵守此地。蒋凝学四营在黄泥港、小池驿之间负责策应两路。陈玉成也有可能重夺石牌,再攻向新仓,因此新仓必须留军。

多隆阿的分兵布置是无论陈玉成攻哪一条路,都可以策应。鲍超却大为不满,毕竟他从相对安全的太湖城下,变成顶在前边,很可能面对陈玉成冲击。因为之前胡林翼千盯万瞩要听从多隆阿命令,只好先移营,同时写信告知曾国藩。1月8日,各军按多隆阿指令调动完毕。

曾国藩于1月7日收到鲍超来信,得知多隆阿变计,大吃一惊,如果鲍超孤军陷在敌前被围歼,那他曾某人还剩多少本钱?遂连夜写信给胡林翼质问:

十五夜接鲍春霆信,知渠于十六日移扎小池驿,蒋亦移小池、新仓之间,唐营孤扎太湖等语,殊为骇异。当此援贼大至,泥深数尺,鲍营独当前敌,营垒安能坚固?且鲍在小池为前敌,蒋已为第二敌,多已为第三敌矣。且鲍前扎东门固险,今扎小池亦险着也。阁下前日惠缄言多、蒋迎剿援贼,鲍、唐围攻太湖,不知何以忽有此一变?昔与塔、罗、李共事,未闻临敌忽移新营之说,即公上月十七、八、九日来书,亦言过六日后即不复变动。

——致胡林翼,咸丰九年十二月十五日亥初,《曾国藩全集二十三·书信之二》

实际上胡林翼同样一无所知,他在事后才收到多隆阿报告。

胡林翼在1月9日回复曾国藩,同样表示“骇异”与无能为力:

奉手谕,深以太湖调拨为骇异。林翼原议以多、蒋备剿援贼,以唐、鲍专制城贼,而固楚疆。多君与蒋君十五日商定,忽以霆营一并前往小池驿,十六日得霆营信,恐已无及矣。

——复曾国藩,咸丰九年十二月十七日,《胡林翼集二·书牍》

曾国藩还向名义上的湖北战区最高指挥官文告状,他提出的理由是多隆阿的调动,令湖北空虚,太平军有可能趁机进入湖北境内,威胁湖广总督的地盘。

官文致信胡林翼质问,胡回复:

萧军未到,而多礼堂急不能待,已调鲍、蒋移小池驿。多公骁果战将之才,非统将之才。然目下我军无所统一,不得不俯从之。弟于军事,总是委曲求全之心也。……多公是胜克斋一流人物,似较克斋为勇,亦是可取。……涤帅虑陈德园、二郎河,则未免太过。弟之复信颇详,录请酌示。天堂尚可救援,大局当不致有碍。

——致官文,咸丰九年十二月十七日,《胡林翼集二·书牍》

这封信是典型的小骂大帮忙,胡林翼首先承认多隆阿有缺点,胜克斋则胜保,前文说过多次胡林翼相当鄙视胜保,胡林翼用胜保类比多隆阿,反映胡确实对多移营不满乃至愤怒。“不得不俯从之”“亦是可取”表明现在没有其他人可用,不可能临阵换阵,只能继续信任。

后边提到的陈德园、二郎河是陈玉成之前两次从宿松方向进犯湖北,陈德园是九江战役期间,也是陈玉成第一次面对多隆阿、鲍超。二郎河则是三河战役之后。胡林翼认为曾国藩所虑太过,陈玉成这次必定不能进入湖北。

总而言之,胡林翼在愤怒之余,仍然决定支持多隆阿,并为其背书。官文最担心的就是太平军杀入湖北,令到他背上丢失疆土之罪,现在有胡林翼保证,也没有阻止。

压下官文与曾国藩两头后,胡林翼于1月10日回复多隆阿:

仁兄筹全大局,弛围迎剿,各军颇无违言,想见硕画主持、机宜独断。……知仁兄近日调度军事,专以唐道一军移扎太城西北,兵力似嫌单薄。仁兄必能顾全大局,四路策应,当不使各营稍有疏失也。

为大将之道,以肯救人固大局为主;不宜炫耀己之长处,尤不宜指摘人短处。……鲍、唐、蒋即有力弱兵单之处,惟望一力一心,大家维持。兵力有多寡,贼情有缓急。与夫各营调剂,戮力同心,皆仁兄智计所优裕,自不至稍有疏虞。

——复多隆阿,咸丰九年十二月十八日,《胡林翼集二·书牍》

胡林翼在信中表达对多隆阿的支持,认为其在前线可以机宜独断,只是委婉批评并提醒变阵可能造成不利后果。后边一大段则是希望多顾全大局,处理好与其他三位的关系,有需要时积极救助其他部队。

多隆阿的变阵,还促成另外一个后果,就是一直不愿意移营的曾国藩,不得不从宿松挪窝。

1月9日,觉察到城外湘军调动的太湖守军,趁机出城东门猛扑,蒋凝学部苦战击退。消息传来,曾国藩担心如果太湖围城失败,战线崩溃,太平军会迅速攻向宿松。

1月10日下午,曾国藩写信给胡林翼,提到已经分派麾下6000人,由朱品隆、主事李榕率领前往太湖:

国藩连日思索,恐唐公或吃大亏,今早黎明定派五千五百人(实为6000人)于二十日进扎太湖西、南两门之外,请唐公扎北门外,业已分扎,并咨达冰案矣。此次又是我输了。

——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十二月十八日申刻,《曾国藩全集二十三·书信之二》

胡林翼收到信,看到曾国藩终于肯调兵,又承认自己输了,自然格外高兴,回复:

连日得分兵喜报,巨跃三百,幕中之客无不钦感,如龙马上山,舞蹈欢喜。今年林翼负疚在心,然闻宝庆之捷,是一幸事;闻宿松分兵,又是一幸事。

——致曾国藩,咸丰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胡林翼集二·书牍》

在同一天给蒋凝学的信中,胡直接写道“太湖得涤帅拨兵六千,万全无弊。”同时也提到“涤军到后,之纯兄(蒋凝学字之纯)所留太湖四营应否移并鲍镇小池驿等处,望速与义渠兄及礼堂兄商酌,即为决策施行。”

曾国藩出兵后,胡林翼提出蒋凝学将留在太湖的一半兵力调往鲍超处支援,也算是一种投桃报李。

曾国藩在信中说自己输了,更多是自嘲,实际上并不心服,只是基于形势变化不得不为:

分兵扎太湖,其可喜至此耶!侍自至宿松,日与诸将议打行仗之法,其于前敌战事,亦非漠然无意者,特心虑多公稍骄,恐有疏失,欲于后继之师自厚其力耳。迨十七日闻鲍果拔营,唐军太孤,居民移徙啼(号)。十八早始改从尊议,私心不甚自惬,不谓阁下遂从而圣之也。此策公之所发,请易其称阁下为作者之圣,而鄙人为述者之明,可乎?

——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未刻,《曾国藩全集二十三·书信之二》

这封信表明曾国藩心中仍然不乐意分兵太湖,只是形势发生变化,鲍超拔营,太湖围军空虚,不得不分兵。“改从尊议”是被动妥协,被迫调整。“私心不甚自惬”是内心并不情愿。最后一句则是策略由胡林翼制定,本人只是顺势听从,初心并无改变,同时也暗含最后责任应该由胡林翼承担的意思。

无论胡、曾两人间的拉扯如何,湘军战前调动至此完成。那一边厢,1月13日左右,陈玉成军果然逼近小池驿。

多隆阿预估正确,陈玉成兵分三路,一路攻天堂方向,一路攻石牌,一路攻小池驿,小池驿一路是主力,兵力约3-4万人。

据官文等人奏报,陈玉成在小池驿附近的地灵港筑垒:

嗣十二月二十一日(即1月13日)探悉,逆首陈玉成即四眼狗纠集捻首龚瞎子等,在潜山县所属之地灵港东西两岸,筑垒二十余座,依山傍岭,贼营尤多,意将分路上犯,以解太湖之围。

——《官文等奏报官军分路击退皖敌并请优恤阵亡员弁折》,咸丰十年正月十五,《清镇太档》第二十二册

多隆阿在观察太平军营垒后,决定第二天开战。1月14日上午,多隆阿、鲍超以及蒋凝学四营分多路,向地灵港的太平军阵地发动进攻。小池驿会战的帷幕终于拉开。

来源: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