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年前,在浙江安吉余村,习近平总书记一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悄然播下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种子,开启了一场重塑中国发展理念与实践的伟大变革。在全球气候危机加剧、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深度推进的背景下,“两山”理念成功破解了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悖论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18期
二十年前,在浙江安吉余村,习近平总书记一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悄然播下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种子,开启了一场重塑中国发展理念与实践的伟大变革。在全球气候危机加剧、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深度推进的背景下,“两山”理念成功破解了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悖论”。
2025年,正值“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在这一理念的诞生地——浙江,绿色金融已然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带着对绿色金融实践的关注,记者走进浙江湖州、衢州两地,实地探寻绿色金融的创新探索与生动实践,见证“两山”理念如何在金融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碳中和”网点:金融业以身作则实现绿色运营
湖州,地处浙江省北部、浙苏皖三省交汇处,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绿色发展先行地,也是全国绿色金融改革的先行探路者。在绿色发展的征程中,湖州始终走在前列,以坚定的决心与积极的行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从自身做起,方能引领他人。”为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邮储银行湖州市分行选取辖内安吉县天荒坪镇支行作为试点,率先开展“碳中和”网点建设。从自身建设出发,通过开发用能监测系统、网点低碳改造、购买碳汇指标等方式“抵消”自身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例如,建设光伏电站,充分利用太阳能实现碳减排;推进智能化改造,提升用电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购买绿色电力,进一步减少碳排放。如今,该网点已成功取得碳中和证书,成为绿色运营的典范。
在业务模式上,天荒坪镇“碳中和”网点立足当地安吉竹制品制造、茶叶种植等特色产业,以绿色金融业务为抓手,推动区域绿色发展,创新设立“七单”机制,为绿色金融落地提供制度保障:单列信贷规模,优先满足绿色低碳领域企业的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融资需求;单设信贷审批通道,确保绿色信贷审查审批的高效性;单列资金价格,依据分行《“碳中和”网点管理实施方案》,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给予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单设风险管理指标,对客户环境和社会风险实行分级分类与名单制管理,实施差异化风险管理政策;单列绩效考核,明确将支行绿色信贷实施情况纳入考核,且绩效考核奖励力度大于一般性贷款;单列产品服务,打造“绿色+”模式,形成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单列信息披露,依据实施方案建立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并聘请合格、独立的第三方出具碳中和评价报告。
除“碳中和”网点外,邮储银行湖州市分行绿色金融服务也“遍地开花”,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服务体系。以“绿色+”为例,分别开展了“绿色+项目”,以项目为依托,大力支持地方绿色项目发展,推动绿色信贷实现跨越式增长;“绿色+普惠”,结合邮储银行“服务城乡居民、服务社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三大定位,积极推广适合“三农”、城乡居民及中小企业特点的绿色普惠金融产品;“绿色+消费”,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推出“绿水青山”系列主题卡,将金融服务与湖州绿色发展深度融合,持卡用户可在湖州当地“吃、玩、住、购”全场景享受特色权益,在指定商户消费时参与满减活动,切实体验绿色消费的便利与实惠;“绿色+转型”,结合区域金融生态与产业特点,以转型金融改革创新省级试点建设为契机,落实相关指导意见,加强对农业和纺织业转型、工业碳效等领域的信贷支持,探索转型金融发展路径。
未来,邮储银行湖州市分行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依托地方政策优势,进一步加强“碳中和”银行建设,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
从空气中“变现”价值:竹林碳汇的绿色共富之路
在绿色发展实践中,浙江坚定践行“两山”理念,按照“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模式积极打造两山合作社(生态产品经营管理平台)。该平台将碎片化的山、水、林、田、湖、房等闲置低效生态资源“打包”,通过集中开发利用,成功推动生态资源向资产与资本的华丽转身。湖州安吉县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两山公司)便是这一模式的重要践行者。
▲竹林碳汇项目
安吉县拥有87万亩毛竹林,这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不仅是安吉县的生态屏障,更是一笔巨大的绿色财富。两山公司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碳汇与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相结合,创立了国家首个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通过竹林碳汇改革,构建起“林地流转—碳汇收储—基地经营—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链条体系,让竹林的生态价值得以充分挖掘与释放。
为提升管理效率,两山公司借助数字化手段,与林业局合作搭建管理系统,成立竹林碳汇平台,一方面导入竹林历史数据,另一方面让农民自主上传既有竹林数据,实现竹林产权流转数字化,通过平台可以清晰展示竹林收储面积、流转数据及碳汇项目跟进情况等。两山公司总经理助理曹安邦介绍道:“通过竹林碳汇平台,我们将竹林碳汇量统一收储、计算、交易,为企业、大型活动等提供碳中和服务。”2023年7月,安吉县向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无偿捐赠21046.4吨竹林碳汇,助力赛事实现碳中和。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安吉县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也让竹林碳汇的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与关注。
这一模式也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对农民而言,两山合作社如同“银行”,农民将自家竹林“存入”合作社,既能拿租金、分股金,又能靠管护竹林赚取薪金,还能通过竹林碳汇项目获得分红。农民感慨道:“以前只能靠卖竹子赚钱,没想到从空气中也能赚钱。”
在这一绿色发展进程中,金融不可或缺。邮储银行安吉县支行行长张立表示:“作为当地人,从小对竹子就有着深厚的感情。竹子三年不砍伐会破坏生态,若放任不管,竹林又会荒废。基于对竹林价值的再开发以及其绿色价值的综合评估,我们坚定选择支持竹林碳汇项目。”在竹林碳汇项目启动初期,邮储银行第一时间便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作为安吉竹产业改造升级碳汇能力提升项目(章村镇片区)的牵头行,邮储银行上下联动、主动对接,成为银团项目中首个完成审批的金融机构,还创新用碳汇质押作为重要增信手段,让绿色价值真正“贷”得出去。
资源从农民手中来,效益回到农民手中去。竹林碳汇项目既推动了竹产业绿色升级、释放生态价值,又为安吉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共富路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96%的循环利用:铅蓄电池产业的绿色转型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在湖州长兴县的铅蓄电池产业得到了完美印证。
湖州有着深厚的电池产业基础,被称为“中国电池产业之都”,其中湖州市长兴县尤为突出,所产蓄电池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5%以上。然而,传统铅蓄电池生产工艺铅污染物排放高、对环境破坏大,长兴县曾一度被列入“全国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湖州市以出台《关于金融支持长兴县铅酸蓄电池企业专项整治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为契机,运用绿色金融政策及工具,开启了铅蓄电池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如今的长兴,通过全产业链重构、能源结构重塑、生态价值重估,走出了一条“含绿量”与“含金量”同步齐升的发展新路径,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威集团)便是这一转型浪潮中的代表之一。作为蓄电池行业龙头,超威集团的产品涵盖移动能源与固定能源,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多元需求为宗旨。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具备行业罕见的电池全生命周期循环能力,让电池“生生不息”。
电池在使用一年半到两年后,性能会下降成为废旧电池,消费者不再需要,但对修理厂或商家而言,其可通过“以旧换新”将其卖回超威集团在全国各省设立的回流公司,换取价值。回流公司将回收的废旧电池送往冶炼厂提炼出再生铅,进行新电池的生产,提炼过程中的锌、锰等也可用于制作化肥的补充剂。超威集团财务总监助理褚风庆告诉记者:“目前,超威电池的回收利用率已达96%以上,仅隔板纸尚未实现完全回收,可再生材料已成为企业重要的原料来源。”
▲浙江超威集团介绍循环利用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让转型更有力。邮储银行浙江省分行为超威集团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截至目前,已为超威集团开通功能完善的企业网上银行服务,涵盖账户管理、资金结算、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等,极大提升了企业资金运营效率;重点支持超威集团核心产业链的贸易往来,通过国内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等业务,助力企业完成回收电池的采购支付,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优化了供应链资金周转,为企业提供了精准支撑。有了金融的助力,超威集团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绿色金融赋能纸品企业
“旧貌换新颜”恰是传统行业向绿而行的缩影。
在绿色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下,随着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市场对绿色产品需求持续攀升,浙江启越纸品有限公司作为浙江工业领域的重要参与者,深刻意识到绿色转型的紧迫性。该公司董事长徐文明表示:“理念上的领先、区位环境的优势以及客户资源的要求,让我们在经营中更加强调绿色环保。”企业于2021年启动“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旨在不新增建设用地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等方式,实现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与资源高效利用。
企业绿色转型的背后,是一套完善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在发挥作用。中国人民银行衢州市分行依托衢州市绿色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构建了碳账户金融“5e”(账户e账本、碳政策e发布、碳征信e报告、碳金融e超市、碳效益e评估)数字系统,已上线3000多家企业碳征信报告,贯通碳账户系统平台与27家金融机构核心业务系统,形成了从碳数据核算到碳贷款效益反馈的全流程闭环体系,实现业务受理、碳效核算、监管分析的实时线上化。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衢州市分行推动金融机构优化转型金融项目授信审批机制,通过调整授信类别、降低授信门槛、下放审批权限等政策倾斜,结合企业碳账户“三维四色”贴标结果,创设了低碳贷、减碳贷和零碳贷三类贷款,精准匹配不同企业的转型需求。
邮储银行衢州分行响应衢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号召,推出特色金融产品“邮碳贷”,面向符合邮储银行小企业贷款准入标准且在衢州市碳账户核算体系下有碳数据记录的企业。其申请与审批流程高度数字化:客户可通过浙江政务服务App“浙里办”提交申请,银行通过衢州市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接收申请并查询企业碳征信情况。碳账户核算系统会将企业碳征信分为四类:深绿(碳排强度在行业基准值50%以下,碳排放行业领先)、浅绿(碳排强度在行业基准值50%~75%,碳排放控制较好)、黄(碳排强度在行业基准值75%~100%,需进一步减排)、红(碳排强度超行业基准值,亟待改进)。针对不同评级企业,“邮碳贷”实行差异化政策:对深绿、浅绿色企业给予审批绿色通道及利率优惠;对黄、红色企业,则可通过减碳贷等方式提供低碳转型资金,助力其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逐步改善碳排放状况。浙江启越纸品有限公司正是“邮碳贷”的受益企业之一。2022年9月,邮储银行衢州分行成功为浙江启越纸品有限公司提供了额度高达3400万元的绿色贷款“邮碳贷”,采用一年一转、无还本续贷的灵活方式,额度更高且利率更低,精准契合了企业的资金周转需求。
山里的“充电宝”:抽水蓄能项目的金融助力
我国能源分布与消费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中西部地区风电、光伏、水电等项目众多、发电量较大,但本地电力消纳能力有限。东部地区是全国用电集中区域,用电需求量大。同时,电能即发即用难存储,这些因素容易造成中西部地区电力资源的浪费,而抽水蓄能项目恰好能解决上述问题,既能帮助中西部地区消纳富余电量,同时又能优化调节电力资源,较好平衡东部地区的用电供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江山抽水蓄能电站
浙江江山抽水蓄能电站投产后将接入浙江电网,利用夜间或其他低谷期多余的电力进行抽水储能,在高峰时段放水发电,承担调峰、填谷、储能、调频、调相等多重功能,不仅能减轻电网的调峰压力,还能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与稳定性。浙江江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工程总指挥罗泽明向记者介绍:“抽水蓄能电站就像一个电网的‘充电宝’,需要电时为电网提供电量。”该项目规划总投资达82.60亿元,计划融资规模为66亿元,由民营资本主导投资建设。抽水蓄能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周期长,传统融资渠道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拓展融资渠道成为项目推进的关键难题。
面对这一融资困境,邮储银行浙江省分行迅速行动,创新构建了省、市、县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并成立专项服务团队,由分管行领导带队,多次走访精准对接客户的金融需求。在审批环节,前台与中台打破部门壁垒,仅用一周时间就高效完成了授信审批流程。不仅如此,该行还严格遵循“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对项目前期资金需求进行了精准测算,并主动提供5.20亿元前期贷款,有效缓解了项目前期建设的资金压力,保障了项目建设资金链的稳定。
绿色金融,不仅仅是一种金融创新,更是一种理念的革新,它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实现了两者的良性互动。在浙江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为绿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同时,企业也在绿色金融的支持下,主动寻求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信在绿色金融的助力下,浙江将继续在生态美与产业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行,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在更多地方变为现实,绘就一幅经济繁荣与生态优美相得益彰的绚丽画卷。■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