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乡土课堂”:黄河文化博物馆让劳动教育“活”起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6:21 1

摘要:“摸一摸这犁柄的纹路,就能想到以前农民伯伯种地的辛苦——这就是劳动课该有的样子!”在东昌府区张炉集镇中心小学的校园农耕博物馆里,何志锋校长正指着一个老物件,给五年级学生上劳动实践课。这处由他牵头筹建的博物馆,如今成了学生们最爱去的“劳动教室”,也让他的劳动课从

“摸一摸这犁柄的纹路,就能想到以前农民伯伯种地的辛苦——这就是劳动课该有的样子!”在东昌府区张炉集镇中心小学的校园农耕博物馆里,何志锋校长正指着一个老物件,给五年级学生上劳动实践课。这处由他牵头筹建的博物馆,如今成了学生们最爱去的“劳动教室”,也让他的劳动课从课本延伸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场景里。

说起建博物馆的初衷,何校长笑着回忆:“之前讲‘农耕文化’,学生们只能对着课本插图想象,我就想,要是能让他们亲手摸一摸老农具、学一学老手艺,肯定不一样。”去年年初,他提议筹建校园农耕博物馆,随后他跑遍周边村落征集展品,还发动师生、家长捐赠——村民送来的木质纺车、老教师珍藏的粮票布票、学生从家里翻出的陶制油瓶,慢慢填满了博物馆的展柜。何校长还特意将博物馆划分成“农具陈列区”“生活老物件区”和“实践体验区”,甚至在墙上手绘了“春种夏耕秋收冬藏”农事图,每一件展品都附上了整理的文字故事,成了专属劳动课的“活教材”。

如今,何校长的劳动课在博物馆里“扎根”。在“农具陈列区”,他会带着学生拆解龙骨水车的结构,边演示边讲:“以前没有抽水机,两个人踩着踏板,一天才能浇完一亩地——现在你们喝的每口粥,都藏着老一辈的汗水。”学生们听得入神,还会轮流上手试踩水车,感受“老工具”的重量;到了“实践体验区”,何校长更成了“全能导师”:他跟着非遗艺人学木工,再手把手教学生使用木工工具;翻查资料研究老种子,带着学生对比小麦、高粱的颗粒差异。“何校长说‘劳动要走心’,我知道吃饭不能浪费了!”学生李一诺的话,道出了不少孩子的变化。

“劳动教育不只是教孩子‘动手做’,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劳动、敬劳动’。” 何校长始终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目前,他正围绕博物馆设计系列劳动课程:接下来,计划带领学生开展“老种子种植计划”,把博物馆里收藏的老种子播撒到校园菜园,让学生全程参与播种、施肥、收获,感受作物生长的全过程;还将组织“农具故事会” 活动,鼓励学生采访父母、祖辈,挖掘展品背后的家庭劳动故事,让劳动精神在代际间传承。“我希望这个博物馆能一直‘活’下去,让每一堂劳动课都有温度、有故事、有记忆,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如今,张炉集镇中心小学“博物馆劳动课”已成为学校的特色教育品牌,赢得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不少家长反馈,孩子课后不仅主动承担家务,还常常兴致勃勃地给家人讲博物馆里的“劳动故事”,分享自己在劳动课上的收获。这处小小的校园博物馆,不仅收藏着农耕文明的记忆,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爱劳动、懂珍惜、敬付出” 的种子,让劳动教育在乡土文化的滋养中焕发出别样生机。

通讯员:高玉华 何志锋

来源:东昌广播电视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