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考公热”席卷全国的当下,杭州却藏着股“逆流”——15万应届生没挤考场,主动绕开了“铁饭碗”。别误会,他们不是瞧不上体制的安稳,反而把利弊算得明明白白,只是两个现实太过骨感,让“考公”不再是最优解
在“考公热”席卷全国的当下,杭州却藏着股“逆流”——15万应届生没挤考场,主动绕开了“铁饭碗”。别误会,他们不是瞧不上体制的安稳,反而把利弊算得明明白白,只是两个现实太过骨感,让“考公”不再是最优解
一、 职业赛道早“卷”出新天地,“铁饭碗”不是唯一香饽饽
老辈总说“体制内最稳当”,但在杭州逛一圈就懂,年轻人的选择早就多到挑花眼!这里的电商直播基地里,95后运营半年就能拿到20万年薪;未来科技城的AI企业,给算法工程师开的起薪就比基层公务员高一半;就连小红书上的探店博主、短视频剪辑师,做得好的收入都能甩“死工资”几条街 。
这些新兴行业的“诚意”太实在:互联网公司的项目奖金能随业绩翻倍,创业团队的股权分红可能一夜逆袭,就算是灵活就业,靠剪辑、设计兼职也能养活自己。对比之下,体制内“按年限熬资历”的晋升节奏、固定的薪资涨幅,对想拼一把的年轻人来说,反而成了“职业天花板”。
就像从河南来杭州找工作的电商专业毕业生小苏说的:“这里遍地都是机会,大家聊的都是合作、资源、商业模式,与其耗几年考公,不如直接扎进电商行业闯闯,说不定能成呢!” 不是不想要安稳,而是杭州的“机会池”太大,稳定早有了更多元的打开方式~
二、 “性价比”账本算得通透,不被“稳定”绑架生活
杭州公务员的薪资其实不算低,主城区科员综合年收入能到26万左右,公积金每月更是高达5000块,放在全国都算前列。但架不住年轻人把“生活账本”扒得太细,算出了藏在“稳定”背后的隐形成本:
一是“发展枷锁”太沉重。体制内工作看似轻松,实则要应对频繁值班、琐碎事务,加班是常事;更关键的是职业转型太难,一旦进去,专业技能很难迁移到市场上,等于把“后路”捆死了 。前段时间杭州有个岗位补录三次都没人去,就是因为位置偏远,进去就难再调动,年轻人宁愿放弃也不愿“委屈”自己。
二是“生活成本”吞掉优势。杭州房价均价三四万,一套房动辄几百万,就算公务员拿20多万年薪,房贷压力也不小;租房一个单间就要2000块,再加上吃喝开销,攒钱速度远不如在企业做核心岗位的同龄人。但要是选新兴行业,比如无人机算法工程师,刚毕业就能拿40万月薪,生活压力直接小一半——这笔账,年轻人看得门儿清。
更别说杭州本身就“宠”年轻人:钱塘区有免费的人才驿站,创业有政策扶持,就算做灵活就业,信息资源也唾手可得 。不用靠“铁饭碗”兜底,也能过得滋润,何必非要挤独木桥?
不是叛逆,是更懂“适合比体面重要”
其实杭州年轻人不考公,从来不是否定体制,而是打破了“职业只有高低之分”的旧想法。浙江自古就有“重商轻政”的传统,大家信奉“靠自己最牢靠”,如今这份基因更成了年轻人的择业底气:想拼事业的,就去电商、AI行业闯;想自由的,就做博主、搞兼职;就算想稳定,也能选朝九晚五的企业岗。
毕竟,在这座充满机会的城市里,比起“别人眼里的铁饭碗”,能做喜欢的事、赚够用的钱、过舒服的日子,才是更实在的追求呀~
你身边有放弃考公的朋友吗?他们都选了什么路?评论区聊聊
来源:自由大海6v4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