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长江一江碧水淌过千年,淌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与文明华章。当壮阔波涛遇上艺术的细腻笔触,当千年文脉撞上美育的时代浪潮,“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中的“新象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成为一扇面向大众的“美育之窗”,一百三十余件作品以视觉为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长江一江碧水淌过千年,淌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与文明华章。当壮阔波涛遇上艺术的细腻笔触,当千年文脉撞上美育的时代浪潮,“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中的“新象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成为一扇面向大众的“美育之窗”,一百三十余件作品以视觉为桥、以宣讲为媒,把长江的自然之美、文化之韵、发展之兴,变成了可感、可悟、可传的精神滋养,让美育的力量在观众心中悄悄舒展,伴着共鸣慢慢拔节。
让“美”可触,筑牢审美地基。美育从来不是“阳春白雪”的专属,而是要让普通人能看懂、能喜欢、能共鸣。“新象长江”最打动人的,正是把抽象的“长江之美”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具象。你看那水墨画《川中嘉陵江》的气势磅礴,皴笔饱蘸水墨,铺就两岸壮阔山势,再看那工笔画《土家织女》,以极致写实风格细腻描绘西兰卡普纺织场景,还有油画里的金沙江天堑变通途,水彩画中的海港晨辉。这些作品没玩“高深套路”,而是用老百姓熟悉的视觉语言,引导大家从“看风景”变成“品细节”,以观众“接地气”的题材进行审美引导,让长江美育走出了画面、走进了人心,为大众搭建起感知美的“第一级台阶”。
让“文化”入心,织密共鸣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不懂文化的美育,就像没有根的树,“新象长江”把长江文化的“根”与“魂”揉进了艺术创作中,精心策划实施的一系列采风创作计划让每一幅作品都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容器。它所呈现的,不是单一地域的文化碎片,而是长江流域千百年沉淀的精神脉络——从楚地的人文浪漫到江南的温婉气韵,从少数民族的鲜活风情到争渡长江的拼搏精神,这些扎根于血脉中的文化特质被转化为视觉语言,在笔墨、色彩与构图间流转。在“认识—共鸣—认同”的过程中,艺术作品自然成为连接个人与民族的纽带。观众从作品中读懂长江文化的多元与厚重,也在这种读懂中,慢慢将文化记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底色,变成扎根心底的情感归属。
让“责任”生根,激活担当引擎。优秀的美育实践不仅让人“爱美”,更要让人“懂责”,“新象长江”没有回避时代课题,而是用艺术的方式,把长江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责任,悄悄种进了观众心里。描绘秭归山水,不用喊“保护生态”的口号,却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山水绿了,长江才美”;表现青年创新,不用讲“发展成就”的大道理,却让观众从多组典型青年科研形象中读懂“国家强了,生活才甜”。这些作品就像无声的动员令,引导观众从欣赏美到践行美,从感知时代到扛起责任。在湖北锚定支点建设的当下,美育在这里突破了艺术的审美边界,成了激活时代使命的引擎,让每个人都明白:守护长江、建设家乡,从来不是别人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一场“新象长江”美术作品展,一面美育传播“新镜子”。当长江的美通过艺术走进大众视野,当文化的根通过美育扎进人们心底,当时代的责通过浸润唤醒你我担当,这样的展览早已超越了看展本身,成了一次精神的“充电”、一次文化的“补钙”。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美育实践,让美融入生活、让文化照亮人心、让责任推动前行,为我们的时代绘就更多“美美与共”新图景。
来源:魅力十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