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得红丸变金丸,天子伸腿瞪眼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5:42 1

摘要:前段时间,我讲过一个古代帝王如何延年益寿,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轻松生活,保持好心情。(详见: 古代君主追求长生,到底为了啥? | 循迹晓讲 )不过这话说给那些帝王们听,他们是一句都听不进去。他们更希望有一种有玄学加持,能吸纳天地灵气,见效快的续命方式,能同时达成

前段时间,我讲过一个古代帝王如何延年益寿,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轻松生活,保持好心情。(详见: 古代君主追求长生,到底为了啥? | 循迹晓讲 )不过这话说给那些帝王们听,他们是一句都听不进去。他们更希望有一种有玄学加持,能吸纳天地灵气,见效快的续命方式,能同时达成这几项标准的就只有丹药了。

◇ 图为《炼丹图》清 黄慎

从秦始皇到雍正爷,古人炼丹的历史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那么,咱们老祖宗为啥如此迷信仙丹?他们究竟炼了什么丹,这些小药丸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一粒提神醒脑,两粒永不疲劳,三粒长生不老?

炼丹术能够大行其道,还要从中国文化中的神仙信仰说起。《山海经》里有不少神仙的记载,据说有个轩辕国,那里的人少则活个八百岁,寿命长的人可以活个数千岁;再比如说在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叫不死之山,那里有不死之民。这群人之所以不死,就是因为吃了不死药。当然《山海经》的记载的东西都只能当鬼神传说看,有没有靠谱的?也有,《战国策》里就有不死药的记载。甚至在《列子·汤问篇》详细描述了仙山的具体情况,渤海以东几万里有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座仙山,山上有神树结的果实,吃下去后就不老不死。

◇ 图为唐代《仙山楼阁图》局部

不管是《山海经》还是《战国策》的描述,起码在先秦时代,咱们的老祖宗已经对长生不死十分向往了。 随着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到战国时期专门研究长生不老的这一流派被称为“神仙家”,倡导神仙说的方士成为各国君王们的座上宾。总的来说,神仙家的基本思想就是——相信世界上有长生不老、可以自由变化的神仙存在,同时神仙家们也相信凡人只要服食仙药或者进行修炼,也可以达到长生不死、飞升成仙的目的。

◇ 图为仿《赵伯驹炼丹图》明 仇英 台北故宫博物院

那时候,这些方士们主要在自然界中找植物、动物或矿物,然后大量尝试,希望通过这些玩意,把自己的生命续到与江河同寿。秦始皇就听了方士的话,派数千人去寻找仙人,问得仙药。数年间,他兴师动众,却落得人财两空,屡屡受骗。但秦始皇仍不甘心,最后一次出巡时,又去东海边,祭拜山神海神,“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但他最终一无所获,反而在途中一命呜呼了。

另一位暴君汉武帝信了方士的一番话,说"饮甘露可寿比彭祖", 彭祖在传说中可是活了800多岁,汉武帝一听,光喝水就能活这么久, 于是为了求得甘露,武帝大手一挥,下令在长安建章宫内大兴土木,建了一座神明台,这台子光高就有110多米, 跟天津海河上那个情侣去了就分手的“天津之眼”差不多高。

◇ 图为AI生成的“神明台”示意图

这还没完, 上面还有用铜做的仙人双手捧着铜盘,以此来求得仙露。其实,咱们现代人稍有一点常识就知道,这盘子里的仙露,就是凝结在盘中的水蒸气罢了。汉武帝把这些玩意儿喝下去,能不能延年益寿不好说,拉稀跑肚是大概率的。

秦皇汉武为了长生不老,可以调动一切资源,但能和这些帝王攀上关系的方士们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干这行的方士为了吃饱饭就得另辟蹊径,换个赛道。既然仙山神药不是一般人能够得着的,那更多的方士 就开始用人工合成的方法提炼神药。同样是这一时期,中国的冶金业正在高速发展之中。人们发现,既然能从烈火中炼得百炼精钢,那把手里的这些金属、石头放火里烤一烤,再炼出个神仙妙药应该也不是啥难事。于是,炼丹术正式产生。比如西汉淮南王刘安就特别热爱炼丹,手下养了上千方士,天天给他炼金丹。刘安不光有实践,还有经验总结,专门写了一本集聚各类炼丹术的《淮南万毕术》。

◇ 图为《玉洞烧丹图》

到了东晋时期, 人们对炼丹修仙的热爱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著名炼丹家葛洪也很推崇“金丹”为养生大药。他认为,草木虽可延年,但“非长生之药”不得金丹,其他中草药虽然也有保健的功效,但那玩意只能延缓衰老,最后还是难逃一死,真正能让人长生不老的还得是仙丹。而炼仙丹的主要原材料是朱砂,也就是硫化汞,丹砂加热可分解成水银和硫黄,水银和硫黄重新搅拌化合,适当加热,又能得到红色的丹砂结晶。

这种化学现象,在古人看来,就喻示着“道”的往复。再加上铅、雄黄等等这些玩意,就会得到类似黄金的颗粒,这种颗粒又被称为药金。按照葛洪的说法,你要是想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就必须找到一种不朽的,具有稳定性的药物做支撑,而“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现在炼出来了金丹,服用后也一定会有同样的效果。葛洪这一套理论就和中医“吃啥补啥”的说法特别像。

◇ 图为五石散的主要成分

在所有丹药中,排名第一的“仙药”就是历史上流传最广、服食人数最多的五石散,这玩意也叫寒食散。据说,五石散是西汉时期著名炼丹家、淮南王刘安从仙人八公手中获得丹方,为丹砂、磁石、曾青、雄黄、白矾五种矿物炼制而成,据说服用后可长生不老,与仙人共居。在汉魏之际,五石散已经流传于世,最早服用和提倡的是三国时期玄学家、魏国人何晏。这位爷是汉末大将军何进的族孙,魏武帝曹操的养子,虽然这位爷是个纯爷们,但他生的容貌俊美、面容细腻洁白,走在成都大街上能迷倒一大群抠脚大汉。看他这么白,魏明帝曹叡就怀疑他擦了白粉,就故意在炎炎夏日请他吃热汤面。那意思就是让何晏吃完汤面冒汗把脸上的妆冲掉,到时候看看底色。结果,何晏吃得大汗淋漓,边吃边擦脸,然后发现何晏的脸上没有一点白粉,人的皮肤还真是纯天然的。在魏晋时期男性普遍都在追求阴柔美,皮肤越白越受欢迎,有了宫里吃面条的经历,这何晏一下就成了魏国最有名的美妆博主。

◇ 图为影视剧中的何晏 形象

对于自己的养生之道何晏也是毫无保留,他告诉大家自己能这样全靠五石散,还说吃了五石散,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让人神清气爽。有了这位“代言人”四处做广告,名士大夫纷纷效仿,一时之间,吃五石散就成了社会潮流。

五石散的成分除了前面提到的五种矿物材料,还含有砷化物,也就是砒霜。砒霜这东西微量服用可以引导消化、促进血液循环、强健神经。所以吃了五石散的人,都会血液加速,身体发热,就像喝醉了酒一样,有些“飘飘欲仙”的感觉。尤其是血液循环加速、身体发热这两点,可以说是想要乱搞男女关系的最佳状态,什么时候身体发热了就知道该直奔主题了。所以,对于何晏这种生活腐败、放纵声色的纨绔子弟来说,五石散绝对是居家生活的必备“良药”。

由于吃了五石散,很容易就尝到甜头,那些达官贵人们想要更飘飘欲仙,身体更加发热,从一夜五次郎变成一夜七次郎。就会玩命吃, 以前一天饭后三顿,现在就拿五石散当饭吃。长此以往, 贪婪带来的麻烦就来了。过量服用会导致砷中毒,外在的表现就是皮肤干燥起疹、生疮溃烂,精神恍惚、心跳悸动、知觉失常。服药还会造成消化功能的衰退,胃疼得睡不着觉。再加大剂量,就会急性中毒,昏迷不醒,最后心肌麻痹挂了。

◇ 图为《高逸图》局部 唐 孙位

那些魏晋名士们的装束,都是轻裘缓带、衣袍宽大、不着鞋履,看起来飘逸如仙,于是就有了“魏晋风度”的说法。其实,他们这种打扮很大程度上就是吃五石散后砷中毒,身体发热、皮肤溃烂,需要将热量散发出去。历史上记载,这帮人吃完药以后,还喜欢吃寒食、洗冷水澡、喝热酒,光着屁股上街,为人狷狂等等看起来放浪不羁的行为,这些现象都是砷中毒导致的。

魏晋名士们跟今天那些个小鲜肉明星一样,社会影响力非常大,他们天天吃完药以后就到处散德行。大家也有样学样,吃五石散就成了当时社会的一股潮流 。甚至还有很多人家境贫寒,吃不起五石散,但又怕别人瞧不起,就走到街上,在众目睽睽之下脱光衣服在地上打滚,假装自己五石散中毒。这样周围的吃瓜群众就会以为,这位爷一定很有钱,否则一般人可吃不起这么多的五石散。虽然五石散有这么多的危害,但古人对五石散的毒性认识不够,加之服用之后还会得到种种好处。所以,从魏晋到唐以来,吃五石散的风气一直长盛不衰。可想而知,丧命于其下的亡魂也是数不胜数。

◇ 图为司马丕

史书上记载,第一个为五石散事业而献身的大名人,不是别人,正是东晋的晋哀帝司马丕。这位的案头的必备课外读物,就是炼丹大师葛洪写的《抱朴子》。他为了长生不老,就按书中的要求,专门在皇宫建设了一座标准化炼丹房,召来一帮术士夜以继日的炼制丹药。晋哀帝也十分努力,把炼出来的丹药当宝贝,一日三顿,从不间断。结果,第一年吃成了朝政不能自理;第二年成了生活不能自理;到了第三年,连生命也不能自理,干脆一命呜呼,吃死了。再比如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这位早年可是励精图治,选贤任能的明君,可到了晚年 ,服食五石散虽未致死,但因中毒太深,导致自己中枢神经紊乱,变得刚愎自用、猜忌多疑,有事没事就杀身边的大臣,最后落得个被儿子拓跋绍刺杀身死的下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石散逐渐被其他偏方配制出的丹药所取代,封建帝王们也相继在各类五花八门的丹药上进行着物理意义上的前仆后继。比如 李唐王朝,人家不仅在内斗,扒灰,杀儿子这方面遥遥领先,在吃丹药上面更是家族传统。除了太宗李世民吃了印度神药暴毙而亡以外,李唐这些个皇帝几乎各个都走了这条路。比如唐宪宗李纯,这位可是唐朝的中兴之主,政治上雷厉风行,削藩、平乱一把好手。不过,这位爷也对“长生不老药”情有独钟。李纯觉得自己劳苦功高,得活个千八百年才能对得起自己的丰功伟绩。于是,他找来一群道士,开始自己的炼丹吃药大业。宪宗吃了以后,刚开始感觉自己“飘飘欲仙”,再后来脾气越来越暴躁,动不动就摔杯子,抽太监。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宪宗李纯暴毙,有人说是身边太监弄死的,也有民间说法:这位爷就是吃药吃死的。

◇ 图为唐宪宗

爹吃药,吃了这么一个下场,儿子也是一点教训也不吸取。宪宗挂了,他儿子李恒即位,这就是唐穆宗,这位爷前前后后总共才上了四年班。史书里说他身子骨本来就弱,穆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吃仙丹能让自己多活几年。结果,吃完药以后本来就不太行的身体,更偻了,精神上也恍惚。还没等到自己“飞升”,就因为丹药副作用嗝屁了,年仅30岁。

◇ 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何家村窖藏投龙,这种小金龙就是唐代贵族祈求长生的耗材

到了唐武宗李炎,这位不信佛,信道,在位期间搞了个“灭佛”运动。他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吃丹药,天天想着长生不老。于是乎,他找了赵归真等八十多个道士,专门给他炼丹。这些丹药成分除了常规的铅汞,在传说中,还加了“童男童女的心脏”作为药引。说李炎为了追求长生,认为童男童女的心脏纯净无暇,能增强丹药的“仙气”。道士们为了讨好皇帝,就抓来一些无辜孩子,拿这些孩子的心肝炼药。这事儿在正史里没明确记载,但史书里提到,李炎晚年确实是精神状态不稳定,暴虐无常,这明显就是重金属中毒的症状。就这么吃了几年的“仙丹”,李炎的身体也彻底垮了。33岁就一命呜呼 。

◇ 图为白居易画像

这么多唐朝皇帝服用丹药,不光没有长生,反而多在壮年之际就驾崩。就像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那样:“退之服硫磺,一病讫不痊。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或疾或暴天,悉不过中年。” 这句诗里的“退之”“微之”就是指的韩愈和元稹,可见在当时,除了皇亲贵胄们服食丹药,这些饱读圣贤之书的知识分子也免不了俗。吃丹药给自己吃出一身病。但从白居易的诗里也能看出来,当时 社会上质疑和反对服食丹药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所以,从宋朝以后,虽然丹药仍然流行于市面上,但里面的配方变得更温和,人们追求的药效也是更务实的延年益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长生不老。宋朝的这一转变一直影响到后面的清朝。

◇ 图为雍正cos道士

雍正帝不光在工作上勤政,在炼丹这方面也拿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劲头,他自己就在养心殿里架炉子炼丹。而且不光他自己吃,还给大臣吃,比如有一次他自己研发出一款新药名为“既济丹”,为此他特意拿出来两粒赐给自己的宠臣田文镜,说这款药有病治病,没病强身。这药田文镜吃没吃不得而知,知道的是雍正帝吃上丹药后,他的身体产生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 图为 清雍正泥塑像 张明山

史书上记载,他先是感到自己的精神变得十分振奋、体力有所恢复、食欲大增。但很快,副作用也随之而来。当雍正以为自己的身体已经好了,不用再吃药时,他发现自己不但没有精神,甚至比吃丹药前更加脆弱。最后身体的状况越来越差,只能靠丹药撑着。最终,雍正在他五十八岁那年,也就是1735年暴毙而亡。

吃丹药的皇帝一个接一个死,可是新上来的皇帝们还是记吃不记打,接着吃丹药,比如前面提到的唐武宗因为吃丹药驾崩后,继任的唐宣宗上来第一件事就处死了给武宗炼丹的道士。但是,唐宣宗晚年仍旧把道士们召进宫炼丹,并且自己也死在了这上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古代的丹药也和今天的保健品市场极为相似,当下保健品市场乱象纷呈鱼龙混杂,有些东西宣传的也基本和古代丹药声称的效果差不多。而它们的受众除了普通百姓外,老专家,老教授,老干部等也不乏其人。人性千年未变,以今推古,这些吃丹药的皇帝,他们的心理大约和这些老专家,老教授差不多,可能他们也不太信这些保健品有这么神,但是这么多同僚,这么多前辈都吃了,那就自己也试试。

◇ 图为某保健品的广告语

进一步说,古代丹药和现代保健品,表面上看是两个时代的玩意。但细琢磨,这些产物都跟人内心深处的焦虑脱不了干系。古代也好,现代也罢,人的焦虑其实没啥大变化,无非是对“有限”的恐惧,寿命、健康、财富、时间有限……这里面,人类最怕的还是死亡、衰老和疾病。就算你有再多的财富和权势,死了也就尘归尘,土归土了。更何况,古人那会儿医疗水平低,除了老中医,皇帝只能指望道士的“仙丹”来给自己续命,活得越久才能更久的占有享受这些财富和权势。 所以,当皇帝吃下去丹药那一刻,就觉得自己离“永生”“健康”近了一步,心里对“死亡”的焦虑就暂时消解掉了。

今天科技是发达了,人均寿命更长了,但这种焦虑可是一点没少。这些保健品广告一喊“抗衰老”“增强免疫”,就跟古代道士喊“长生不老”一样,直戳人的痛点。可以说,今天一些保健品,就是古代丹药的翻版。下次你想买保健品的时候,不妨想想我讲的这些吃药吃死的皇帝。吃这些玩意,还不如多吃点水果、多运动,比啥丹药、保健品都管用。

来源:朽木露琪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