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月的青海大地寒意未消却已孕育新绿。奔腾的黄河与静谧的青海湖,共同见证着这片高原的生机勃发。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园内,一块块深蓝色光伏板如蓝色波浪向天际延展,民营企业正将这里丰沛的“阳光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本报记者 丁玉梅
四月的青海大地寒意未消却已孕育新绿。奔腾的黄河与静谧的青海湖,共同见证着这片高原的生机勃发。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园内,一块块深蓝色光伏板如蓝色波浪向天际延展,民营企业正将这里丰沛的“阳光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青海省民营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绿色低碳为底色,在7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书写着新质生产力的高原答卷。
创新驱动,
从要素依赖到技术突围
走进比亚迪旗下企业青海弗迪电池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机械臂精准抓取磷酸铁锂材料,经涂布、辊压、分切等工序,一块块电池以4秒一片的速度下线。如今,青海已成为比亚迪集团在全国锂电产业布局最全、发展速度最快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最近,我们攻克了锂电池包加盖过程中螺丝预警延时的难题,使每颗螺丝的安装时间缩短了两秒。”青海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波指着忙碌的生产线介绍。他表示,这看似微小的两秒优化,在现代化生产链条中能产生显著的效率乘数效应。正是凭借关键技术环节的突破性创新,企业在国际市场竞标中才能持续占据优势。
这种创新突围正重塑青海民营经济格局。目前,全省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24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省级科技型企业73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2家。2024年青海省科学技术奖评选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及科技进步奖的企业参与比例高达54%,企业正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
企业研发驱动创新,引领着技术突破与核心竞争力提升。数据显示,青海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补助1.29亿元,民营企业获得6299.05万元,占比49%;企业申领科技创新券1428.32万元,民营企业申领1198.83万元,占比84%。“前两年,我们获得11项专利,专利转化带来的红利,让我们有信心将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5%以上。”青海中利光纤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建江表示。
作为行业领先的集光纤预制棒和光纤研发、生产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青海中利光纤技术有限公司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从设备国产化改进、光纤材料配方优化到拉丝工艺精密控制,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攻克“卡脖子”难题,将技术迭代与产业链协同紧密结合,提升国产光纤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为光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3微米极薄锂电箔实现量产突破;青海利亚达化工有限公司融入数字化控制方案,实现硼酸提纯自动化……科技创新已成为民营企业突破资源约束、实现价值跃升的关键,推动民营企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从产品竞争迈向生态竞争,实现新质生产力对传统发展模式的革新。
绿色转型,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在平均海拔4300米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从河南省来到甘德县的何海艳正组织群众收集牛羊粪。“我们来这里发展,看中的就是这里的优质生态!”作为全省优秀民营企业,甘德县雪山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何海艳说。
当初,何海艳来果洛州旅游,被这片高原净土深深吸引,萌生出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想法。经过深入调研,她提出“绿色有机循环”发展模式。在海拔4000米的牧场,推行有机饲草种植,并运用牦牛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制成生物有机肥滋养草场,构建起“饲草—养殖—粪肥—草场”的闭合生态链。
为保障产品品质,何海艳牵头建立牦牛追溯体系,为每头牦牛建立电子身份档案,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全流程溯源。这一将生态保护与产业链创新融合的实践,不仅带动2000多名牧民增收,更让当地畜牧业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新路。
青海民营企业深刻认识到“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从三江源到青海湖,从草原到盐湖,企业借助科技力量守护生态、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算力驱动生态数据分析与决策,依托光伏资源开发实现清洁能源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资源开发工艺提升利用效率,既严守生态红线,又探索出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多元路径,在高原大地上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篇章。
以生态为底色,今日之青海,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也愈发清晰:全力打造国家绿色算力服务“先锋区”,力争2027年算力规模超10万P,2030年突破20万P;培育人工智能大模型、新型储能等新兴业态;构建一体化算力网西部“试验区”,联合甘肃、陕西、宁夏、新疆探索区域协同调度体系,承接东部算力需求;建设数据要素流通“创新区”,深化算力与生态、盐湖、旅游等领域融合,搭建多层次开放合作平台。
制度创新,
培育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
青海正以制度创新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2024年2月27日,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营经济发展局挂牌成立,开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3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5年4月,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青海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方案》。
针对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对高速率、低时延光纤传输的需求,青海中利光纤技术有限公司将研发重心转向大容量光纤等精密产品,并深化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这一战略转型,与青海省“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力度,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上下游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积极承担各类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盐湖化工、新能源、氢能、新材料、生态保护、生物技术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的政策部署高度契合。
在制度创新过程中,青海省参照省级领导包联企业机制,推动市州、县区领导干部包联1-2家重点企业,推行“三送两办一访”(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一般问题现场办、复杂问题限时办,每季度走访一次联点企业),密切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企业“精准画像”,提供“一对一”跟进服务,助力企业达产增效。
在制度红利的推动下,产业生态呈现“雨林式”繁荣景象。同仁堂青海公司的生态抚育冬虫夏草产业,项目建成后年产冬虫夏草270-300万条(约1吨),产值达5940万元;青海天露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种-养-加”全产业链;青海圣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高纯氧化铝生产基地……
高原长风激荡,发展永不停步。当清洁能源的绿电点亮东部城市,当有机农畜产品走上粤港澳大湾区居民餐桌,当高原制造的精密零部件应用于国产大型设备,青海民营企业正以攀登者的姿态,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征程中留下深刻的高原印记。这片肩负“中华水塔”重任的土地,正用新质生产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