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现有 300 个豫剧团体,却频现师徒名分纠纷 —— 八旬豫剧老艺人公开主张与关小凤的师徒关系,认为十年传艺、借款助其办团应获 “师父” 认可;关小凤则以借款结清、无拜师仪式为由否认。这场争议 3 天内引发戏曲圈广泛讨论,暴露的不仅是个人矛盾,更是豫剧传承体
河南现有 300 个豫剧团体,却频现师徒名分纠纷 —— 八旬豫剧老艺人公开主张与关小凤的师徒关系,认为十年传艺、借款助其办团应获 “师父” 认可;关小凤则以借款结清、无拜师仪式为由否认。这场争议 3 天内引发戏曲圈广泛讨论,暴露的不仅是个人矛盾,更是豫剧传承体系的深层问题。
这场争议的核心,是传统师徒伦理与现代契约观念的对立。从公开信息看,八旬豫剧老艺人的主张基于传统行业共识:其作为陈素真流派再传弟子,1995 年曾向关小凤提供 20 万元借款用于创办民营剧团,并传授《三上轿》等经典剧目的身段、唱腔技艺,认为 “传艺即授业,授业即师父”,这是豫剧行业代代延续的伦理逻辑 —— 在传统师徒制中,技艺传递与 “师父” 名分直接绑定,无需额外仪式佐证。
关小凤的回应则体现现代契约意识:据其公开披露,1998 年已本息结清借款,且双方从未举办过行业认可的拜师仪式(如摆宴、磕头、邀请见证人等),主张 “无仪式不算师徒”。这一观点契合当前中青年戏曲从业者的普遍认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师徒关系需以明确的仪式或契约界定,而非模糊的 “情分” 或 “技艺传递”。
河南省剧协在调解过程中曾公开表示,此类纠纷的难点在于 “师徒关系认定标准缺失”。双方均援引 “行业规矩”,却因时代背景不同对 “规矩” 的理解完全相悖 —— 老艺人遵循的是计划经济时期 “人身依附式” 师徒制的传统,关小凤遵循的是市场经济时期 “契约式” 合作的现代观念,认知鸿沟导致争议陷入僵局。
争议背后,是豫剧传统师徒制在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危机,这一危机可从行业数据与制度现状两方面得到印证。据河南文旅厅 2024 年发布的《豫剧传承发展报告》,全省 300 个豫剧团体中,47% 的团体规模不足 30 人,较 2014 年减少 52%;人才断层问题突出,45 岁以下专业演员占比仅为 31%,部分基层剧团因无人接班面临解散风险。
传统师徒制曾是豫剧传承的核心载体:在计划经济时期,演员流动性低,师父通过 “包吃包住、倾囊相授” 换取徒弟 “终身尽孝、维护师门”,人身依附关系保障了技艺的完整传递。但随着社会变迁,这一模式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其一,地域限制明显,偏远地区演员难寻优质师资,导致技艺传承存在地域断层;其二,“磕头拜师” 等仪式与现代平等观念冲突,降低中青年演员接受度;其三,重技艺传递、轻市场能力培养,部分徒弟掌握技艺后因缺乏市场运营能力难以立足,加剧人才流失。
更关键的是制度层面的空白。文旅部虽自 2019 年起实施 “戏曲传承振兴工程”,构建老中青人才梯队,推出 “十四五” 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通过 “专家指导组 + 实践展演” 模式标准化培养),但始终未出台针对 “师徒关系认定” 的统一标准。既未明确 “技艺传递”“借款支持”“拜师仪式” 等要素在师徒关系中的权重,也未规定争议解决机制,导致类似纠纷缺乏权威裁定依据,只能依赖双方协商或行业协会调解,难以从根本上化解矛盾。
常香玉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争议已推动地方层面的制度探索。据河南省文旅厅 2024 年第四季度工作会议披露,该厅拟在修订《豫剧传承条例》时,增设 “师徒关系认定” 章节,计划明确三类情形的界定标准:一是 “正式师徒”,需同时具备书面传承协议、拜师仪式记录、持续 6 个月以上技艺传授证明;二是 “指导关系”,仅提供短期技艺指导或资金支持,不构成师徒关系;三是 “流派传承关系”,属于流派内技艺传递但未形成紧密师徒联结的,纳入行业人才培养档案管理。这一举措若落地,将首次以地方条例形式填补豫剧师徒认定的制度空白。
文旅部的现有政策也为破局提供了方向。“十四五” 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摒弃传统 “一对一” 师徒模式,采用 “多对多” 的专家指导机制 —— 每个培养周期组建 10-15 人的专家指导组,覆盖唱腔、身段、编剧等多领域,通过集中授课、剧目排演、全国展演等环节,既保障技艺传递的专业性,又弱化人身依附关系,避免单一师徒纠纷影响人才培养。2024 年该计划在河南选拔的 5 名豫剧演员,均通过标准化考核获得 “领军人才” 认证,其与指导专家的关系被明确为 “师生” 而非 “师徒”,为行业提供了新型传承关系的范本。
文旅部与短视频平台合作的 “戏曲艺播计划” 则从传播层面缓解传承压力。该计划通过为戏曲院团提供直播技术培训、流量扶持、票务转化通道,帮助演员突破地域限制获取受众。关小凤所在的民营剧团即参与该计划,其账号通过直播剧目排练、技艺教学等内容积累粉丝,2024 年线上票务收入占比达 35%,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传统 “师门资源” 的依赖 —— 当演员可通过市场渠道实现价值变现,“师徒名分” 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减弱,争议发生概率也随之降低。
制度规范是基础,但豫剧传承终究离不开情理的温度。从公开信息看,争议双方在调解后期均展现让步倾向:八旬豫剧老艺人不再执着于 “师父” 名分,转而要求在行业人才档案中注明 “技艺指导经历”;关小凤则表示,将在公开演出中提及老艺人的指导贡献,并参与其主导的流派技艺整理工作。这种让步印证了戏曲传承的核心逻辑 —— 技艺的延续、流派的发展,远比 “师徒名分” 的争论更重要。
文旅部的 “戏曲流派保护专项行动” 即体现了 “重实质、轻形式” 的思路。该行动对传统流派的保护,既关注老艺人的技艺传承,也重视中青年演员的创新实践;在资金扶持上,既向有师徒传承关系的团体倾斜,也为无明确师徒联结但致力于流派技艺传承的院团提供支持。2024 年河南共有 12 个豫剧流派项目获得该专项扶持,其中 3 个项目由无传统师徒关系的院团申报,却因技艺传承成果突出获批,这一案例说明,行业对 “传承” 的评价标准正从 “名分导向” 转向 “成果导向”。
河南省剧协在调解此类纠纷时,也逐渐形成 “技艺优先” 的调解原则:通过核查技艺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传授剧目数量、核心技艺要点)、持续时间、对演员职业发展的实际影响,而非单纯依据 “是否拜师”“是否借款” 等要素判定双方关系。这种调解方式既尊重传统师徒伦理中 “技艺为核” 的本质,又兼顾现代社会的理性认知,为类似纠纷提供了可参考的解决路径。
八旬豫剧老艺人与关小凤的师徒争议,是豫剧传承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必然阵痛。它暴露了制度空白,也推动了政策完善;它引发了对 “师徒关系” 的争论,也让行业重新聚焦 “传承本质”。从文旅部的标准化培养计划,到河南省拟出台的条例规范,再到双方的情理让步,破局的路径已逐渐清晰 —— 以制度定规矩,以情理暖人心,让技艺在规范中传递,让流派在包容中延续。毕竟对豫剧而言,“戏能传下去”,比任何 “名分” 都重要。
来源:刘绝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