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同庆乐声扬!邓州老年大学器乐系公益活动礼赞祖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00:03 1

摘要:国庆和中秋叠加的那天,我去了邓州人民公园,想看看市中心到底有多热闹。说实话,早到一小时的准备现场比我想象的还温暖:横幅、红帽、音响调试,118位学员像有默契的剧组一样忙而不乱。首先是这种细致的组织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的庆祝,而是把校园文化做成了一场可以被听

118位退休乐手在公园奏响双节,72岁观众的一句话把我湿了眼眶

国庆和中秋叠加的那天,我去了邓州人民公园,想看看市中心到底有多热闹。说实话,早到一小时的准备现场比我想象的还温暖:横幅、红帽、音响调试,118位学员像有默契的剧组一样忙而不乱。首先是这种细致的组织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的庆祝,而是把校园文化做成了一场可以被听见、看见、感受到的社会活动。

演出开始后,萨克斯吹出熟悉的旋律,电吹管把红色经典用新的方式演绎,葫芦丝把乡愁捻成空气里的一缕烟。其次是观众的反应让我突然意识到,这类活动的力量不仅在于音乐本身,而在于它把历史情感和现实生活串联起来。72岁的张先生看完眼圈发红,说每首曲子里都藏着对家乡的思念、对先辈的敬仰,那一刻我真的被触动了——不是为了它多华丽,而是因为它把人们的共同记忆温柔地唤醒。

再者,我注意到这场活动在细节上有很多可以复制和放大的点。学员们提前一小时到场、分工明确,这种流程化的志愿参与其实可以成为其他社区活动的模板。组织者可以把排练视频做成短视频送给年轻人,把演出片段剪成轻快版的BGM放到社交平台上吸引圈外关注,同时邀请本地中小学生来观摩或同台演出,既传承了红色文化,也把代际隔阂变成了交流的桥梁。说白了,文化活动如果只留给“他们”,就会失去扩散的能量;但如果主动去找年轻人的入口,传播效果会翻倍。

更重要的是,这类公益校园活动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真正把“志愿参与、优化环境、促进和谐、奉献社会”落到实处。学员们的红帽子和红袖章不是为了标识,而是代表一种责任感。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社区的公共文化是官方的事情,实际上它更像一颗种子,需要像邓州老年大学这样的群体去播种、浇水、等待开花结果。我朋友小李在社区做文化站长,他把老人合唱团的片段发到社区群后,第二天就有三位年轻家长主动报名当志愿者,这种自下而上的能量,往往比任何补贴都更持久。

当然,也有人会质疑:这样的活动是不是只适合节日?是不是花费精力却影响了日常推广?我觉得这些问题很值得讨论,但不应该成为放弃的理由。用两小时的舞台去影响一个村庄、一条街道,长期看比一次大的资金投入更有持续回报。最后,面对老龄化和文化需求并存的现实,城市和乡镇都需要把这类“可复制的小而美”项目纳入常态,让公共文化成为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

我个人的感受是:红声悠悠不只是回忆的回放,它让乡愁有了归处,也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连接社区的机会。若要把这种活动做得更好,主办方可以从邀请跨年龄的联合演出、把演出素材做成短视频上传平台、以及建立长期的志愿者培训三方面入手,把一次性的热闹变成长期的文化生态。这样的改变听起来细微,但积累起来就是一座城市的温度。

你身边有类似的社区活动打动过你吗?说说你记得的那一次场景,或者你觉得像这样的活动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吸引年轻人参与?

图片由梦远及电吹管班学员提供

来源:成熟喜鹊8h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