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的名字叫潘泳流。说实话,读到她的经历我有点哽咽。出生在江西鄱阳,年轻时跑到上海、北平读书,那个年代的她既渴望知识,也渴望改变。她不是仅仅读书的姑娘。她创办并主编过《妇女知识》,把书斋式的理想变成了可以传递的声音。那种把文字变成行动的能力,今天很多人都缺。
她28岁回乡办刊,用一本小杂志把农妇变成抗日后援军,1939年在吉安被日机轰炸牺牲
她的名字叫潘泳流。说实话,读到她的经历我有点哽咽。出生在江西鄱阳,年轻时跑到上海、北平读书,那个年代的她既渴望知识,也渴望改变。她不是仅仅读书的姑娘。她创办并主编过《妇女知识》,把书斋式的理想变成了可以传递的声音。那种把文字变成行动的能力,今天很多人都缺。
后来她加入了抗日运动。1938年回到江西,不是躲在安全的地方,而是创立了“妇声社”,办起了《妇声》杂志,开始动员农村和城市的妇女参与后援工作。她做的并不光是写几篇文章,而是把媒体、组织和培训连在一起:在刊物里写应急技能、组织募捐与慰问、在乡间办小会教缝补和护理、把看似零散的个人力量变成一股可用的后援军。她也担任过宣传股股长和抗日后援会的党组成员,这些头衔背后,是在前线和后方之间架起的联络线。
1939年6月,她在吉安从事救亡工作时遭遇日机轰炸牺牲。想到这里我总是心疼,觉得那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投入太沉重。她离开时很年轻,只有28岁,但她留下的不只是几本杂志的纸张,而是一种把文化动员转化为实务支援的做法。这种把软力量转成硬支持的方法,在今天仍然适用,只是载体从印刷变成了短视频和社群。
说到为什么她能奏效,核心在于两点:一是深度信任,二是明确的可操作指令。她靠近基层,语言和内容都接地气,大家愿意听,愿意跟着做。她不是单纯喊口号,而是告诉人们具体能做什么:缝补、看护、筹款、安置伤员。相反,我认识的一个做公益的朋友小陈,在城市里光做社媒传播却不组织线下落地,最后粉丝多但行动力弱,项目也很难持续。这就是差别,传播如果不落地,影响就会蒸发。
对普通人,尤其是我们这些25到45岁的城市人,她的故事有几条现实可借鉴。第一,选一个可以长期维护的小圈层,比盲目追流量更重要。第二,把信息做成“可复制”的操作指南,而不是泛泛而谈的情绪文。第三,线上内容要和线下活动联通,哪怕是一场小型的读书会、一堂实操课,都会把支持转成力量。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有个同事小李,去年在社区发起一个家庭急救课堂,先在微信群里推送三篇短文,然后每周组织一次两小时的实操,结果八个月内把二十多位邻居训练成了可以独立处理常见伤情的志愿者,这种从文字到动作的转化就是潘泳流当年做的事的现代版。
未来会怎样发展?我觉得基层的媒体和组织能力会更重要,而女性在社区动员中的核心角色会被重新认知和放大。短视频能迅速扩散信息,但没有组织和训练支撑,就像风中的火苗,转瞬即逝。真正能长期影响的是那些把内容变成技能和制度的努力。这既是历史给我们的教训,也是一种机会:把碎片化注意力转为可持续的社会行动,本身就有价值。
她的生命短暂,但她留下的路径还在:用文字和小组织唤醒行动,用简单可做的步骤把同情转成支援。说白了,我觉得我们现在缺的不是热情,而是把热情变成具体事情的手段和耐心。如果你有在社区或线上尝试把内容变成行动的经历,或者你想把某个小项目做成能持续的组织,你会怎么做?说说你的想法和经历吧。
来源:好学叶子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