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看来,造福社会的工作和有意义的工作,基本上是一回事,而那些没有造福社会的工作就是毫无意义的狗屁工作。判断工作有没有意义的标准就是打工人自己的看法,是完全主观的定义。
《好久没做》
单口喜剧演员鑫博在《喜剧之王单口季2》中有一段关于骑共享单车的精彩表演。表演最后他说到,“骑破车,戴臭盔,挨臭骂,就为了挣几个臭钱。”
“就为了挣几个臭钱”,恐怕是很多人对自己工作的心声。工作的意义,从什么时候开始只是为了糊口;有意义的工作,为什么往往都没什么钱?
在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看来,造福社会的工作和有意义的工作,基本上是一回事,而那些没有造福社会的工作就是毫无意义的狗屁工作。判断工作有没有意义的标准就是打工人自己的看法,是完全主观的定义。
除此之外,格雷伯还给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定义标准,想象某种工作从地球上消失,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如果没有这种工作,我们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好比环卫工的工作,那这就是造福社会的工作;如果一种工作消失了,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变化,甚至还变好了,那这种工作就是没有意义的狗屁工作,比如公关和金融(不针对个体,仅探讨行业)等。
当我们追问哪些工作算造福社会的有意义工作时,其实也在追问,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真正健全的社会。
在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看来,一个好的社会必须提供有意义的工作和岗位,不然这个社会的公民不仅自尊会受到伤害,而且还会有被抛弃、被排斥的感觉。
罗尔斯认为,有意义工作的基本前提就是要让我们有自我实现感,也就是说,在工作的时候我们能感觉到,自己的潜力得到了发挥,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实现。
这种潜力主要来自于我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之后,我们自然想要在工作中大展拳脚,最好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感觉更充实、更有力量。
光有这一个前提就能让人感觉工作有意义吗?当然不是。如果这份工作的工资太低,只能勉强维持生活,那么我们大概很难觉得这份工作有意义。所以,体面的工资也是工作意义的重要前提。
《真正的痛苦》
让工作具有意义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打工人得有一定的自主性和掌控权。自主性带来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有一个关于谷歌公司的趣闻,谷歌的工程师可以用五分之一的工作时间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据研究,在谷歌,一年中有一半的新产品都来自于这五分之一的时间,比如大众现在已经熟悉的谷歌邮箱、谷歌新闻等等。
那么,是不是说一份工作具有自我实现感、体面的工资、给人自主性和掌控感,就一定是有意义的工作呢?如果从当事人的主观感受来看,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好比很多金融或广告业岗位都具备这些特征,因此很多从业者都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
大卫·格雷伯高估了人们对自己工作的批判态度。起码在中国,因为金融行业的高端地位,金融从业者更愿意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但有意义的工作还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造福社会。如果某种工作没有造福社会,无论这份工作具有什么特征,从客观层面来说,它都不可能是有意义的。
就有没有造福社会这个问题来说,有些工作一目了然,比如农民、工人和环卫工的工作,它们当然是在造福社会,社会也愿意在口头上赞美这些群体。我们很容易设想,如果没有环卫工,我们的小区和街道必然到处都是垃圾,传染病很快就会到处肆虐。
但是有些信仰亚当·斯密的人可能会说,人们之所以当农民生产粮食,当工人生产衣服,或者当环卫工打扫卫生,并不是因为他们想要造福社会,不过是因为要混口饭吃,这跟金融从业者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金融从业者赚得更多而已。
但这里讨论的不是主观意图,而是工作活动的客观效果。
有研究者通过经济学的方法,用货币来估算某种工作的从业者在赚取工资的同时,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类似于经济学所说的“外部性”。
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当某种活动对他人或社会产生正面影响,而受益者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会形成正外部性;而当某种活动对他人或者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而这些负面影响没有得到经济补偿时,就会形成负外部性。
比如,邻居美丽的花园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正外部性,因为我不用花钱、不用费精力,就能欣赏到让我赏心悦目的景色;而小区附近的垃圾焚烧厂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负外部性,因为它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让房价下跌。
同样地,不同的工作也会带来不同的外部性。据经济学家估算,金融从业人员每赚取1美元,就会给社会带来1.5美元的负外部性。
据另外一项研究估算,银行家每赚取1英镑,就会对社会造成7英镑的负外部性。跟金融从业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保育员、医院清洁工和垃圾回收站工作人员这三个低收入群体每赚取1英镑,就会分别向社会平均贡献大约8英镑、10英镑和12英镑的正外部性。
《华尔街之狼》
当然,有人会说,没有金融业的投资,很多企业没法融资,经济也发展不了。的确,现代经济需要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业,但是金融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这得打上问号。
英国金融局前主席阿代尔·特纳(Adair Turner)在2010年指出,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没有证据表明,在发达国家中,金融体系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增长,或者增强了经济的稳定性,恰恰相反,金融活动有可能从实体经济中攫取了不正当的暴利。
我们可以想一想2008年的金融危机。金融资本家造成了危机,可他们依然赚到了巨额收入。所以有作者把以金融从业者为代表的损害社会利益的群体,称为“攫取者”(takers),认为他们从社会财富中分了太多的蛋糕,对做蛋糕没有什么贡献。
今年五月初,特朗普喊话美国的商科毕业生,不要想着搞金融投机,要想着投身车间工厂。这个很讽刺,因为特朗普本人就搞金融投机。但即便是特朗普也承认,那么多人搞金融投机,对美国经济没有好处,所以才呼吁美国的毕业生搞实业。
除了金融业,刚才提到的两项经济学研究都指出,广告业的从业人员在赚取工资的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负外部性,而不是造福社会。
在当下社会,广告无处不在,谁也躲不掉。应该很少有人会觉得,广告是一种值得欣赏的精神财富。除去极少数非常优质的广告,大部分商业广告都以“洗脑”消费者为目的。
广告和影视作品还有书籍等精神产品不一样。正规、合法的影视作品和书籍提供的是一种使用价值,也是一种精神财富,越是好的作品,所包含的精神财富也就越多。生产者通过生产并出售这些使用价值,获得一定的报酬。但是广告并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也不是什么精神财富,广告的生产者也不是通过出卖广告作品获得报酬的。
在市场社会,对于商品的生产商来说,广告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以更快的速度卖出更多的商品。商品卖得越快越多,生产商赚得也就越多。因此,生产商很乐意从他们赚到的利润里,分一些给广告业。
广告业本身并没有生产任何财富,而是分割了生产商所获得的利润。广告也不是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精神需求,而是为了满足生产商的需求。
为了帮助生产商卖出更多的商品,广告无所不用其极,目的就是操纵人们的欲望,制造更多的需求,或者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让消费者一直处于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状态。
《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第三季
当然,我们不排除“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如果没有广告宣传,一个产品再好,但是消费者不知道,没有人来买,生产商就要倒闭。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为了能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找到自己的消费者,一定的广告宣传还是必要的。但是,这里假设的广告,是只传递准确、有效信息的广告,不存在操纵心理和虚假营销。
如今市面上已经很少见只传递准确信息的良心广告,大部分都以诱导和操纵消费者为目的,商品的信息变得无关紧要,刺激和创造欲望才是最重要的。
也有人认为,广告激发欲望,加速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继而拉动经济,这恰恰是广告价值的体现。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经济增长都是好的?
一味地刺激物质欲望,刺激消费,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尤其是因为各种平台和直播间的刺激,市场里的假冒伪劣产品越来越多。这些产品看起来很便宜,但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扔掉,既浪费了资源,也破坏了环境。
从更高的层面来说,广告刺激普通人完全为了物质欲望而工作,这必然会让工作的内容和意义遭到忽视,让工作仅仅成为获取收入的手段,同时也会导致消费主义,导致我们对幸福只剩下单一的理解。这种幸福观和消费观无疑也是存在问题的。
除了刚刚提到的工作之外,还有一些工作甚至带有“打手”性质,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企业老板解决棘手的麻烦,得到酬金。例如在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反工会的咨询公司,帮助企业打击那些有组织的劳工运动——这种机构在纪录片《美国工厂》里也有所展现。
《毒舌律师》
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2019年的报告显示,如今美国老板每年花在反工会咨询上的资金高达3.4亿美元。老板们宁愿花这么多钱咨询,也不愿意向工人让步,提供更合理的待遇,造就劳资两利的局面。
因为整个咨询产业对于普通雇员来说都待遇优厚,所以很多商科、管理学、心理学、劳动法等背景的毕业生,以及大型企业的中层领导都愿意进入反工会的咨询公司。
也就是说,这些精英大学生毕业之后,就是去充当老板的合法“打手”,去从事破坏工会的活动。这种工作对社会当然没有任何好处,是名副其实的狗屁工作。
那么,社会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创造财富,而是攫取财富的行业呢?
现代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社会,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利润,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因此,某种工作的出现也不一定非要满足社会大多数成员的需求,只要给某些人带来利润就可以了。
金融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助力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市场社会,这不是金融业的主要用途。金融业的主要用途就是帮助少数人攫取超级利润。
很多人可能会本能地认为,一种工作之所以存在,必然是社会所必需,这份工作必然是有益于社会的,工资越高,对社会的好处也就越大。
实际上,高收入只是意味着,这个人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恰好满足了市场中某些人的需求,而这些产品或者服务还很稀缺,仅此而已,并不代表这些产品或者服务造福了社会。
《正常人》
不过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虚头巴脑”的文科研究,对社会又有何贡献?全球范围内的高校都在取消文科课程。
文科一般指文学、历史和哲学等人文学科。在学术体系下,的确有不少文科学者认为自己的科研没有意义。我也不敢说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对社会有任何积极的贡献,不过,文科课程被取消,只能说明这些课程不符合现代市场的需求,文科生在市场上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能说明文科对社会没有好处。
文科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关于这个事实我们应该问的是,这到底是文科的问题,还是市场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把一切价值都交给市场来裁决呢?文科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比如培养阅读理解的技能,特别是对复杂文本和深度思想的理解,在短内容流行的当下,这种技能格外重要。
“脑腐”一词被牛津大学出版社评为2024年的年度词汇。脑腐不是一个医学术语,它形容的是一个人因为过度消费琐碎、无意义的互联网内容和资讯,而引起的精神或智力状态的恶化。
虽然脑腐不是医学上的疾病,但它会对身心状态造成多种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会对大脑认知造成负面影响,分散注意力,削弱记忆力;第二,影响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加剧孤独感。
为了防止“脑腐”现象,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长内容。但是阅读长篇深度文本的能力也需要习得,这正是文科教育的意义所在。
另外,文科更为关键的作用还在于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这是其他学科或者人工智能代替不了的。
社会上的一切都有利益偏向,如果我们将权力制度的设计都让给“专家”,看不到背后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导向,事实上就是把社会的共同命运交给一小撮人。
当然,阅读和思考不仅限于文科,我们也需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阅读与思考。
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打工人。在理想情况下,打工人能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使用价值,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作为回报,社会付给他们一定的报酬,与此同时,还有一定的社会承认和自尊。
人们通过造福社会的有意义工作,能够过上体面又有自尊的生活。这也是黑格尔所设想的理想情况。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过程中,有些工作看起来很高大上,实际上可能损害社会的利益。而那些真正造福社会的工作,反而待遇很差,从业者也很难体会到社会自尊。这样的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
《最后的里程》
在现代的资本主义市场社会,社会生产看起来是理性的,但往往会造成非理性的后果,比如经济危机,比如生态危机,再比如人的身心健康危机。
一个真正健全的社会,应该对社会生产进行合理的组织,从而让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在这样的社会,人们会反思什么是真正的财富,再以人性化的、生态友好的方式去生产财富。所有创造财富、造福社会的有意义的工作都可以得到体面的工资和社会的承认。
今天对工作进行这样的反思,并不是为了批判任何做着“狗屁工作”的个体,而是想跳出来审视一些“高薪工作”的财富和意义来源。
在当下的市场社会,正如格雷伯所说,工作对社会越有益,回报就越少。我们或许无力扭转全局,但起码应该知道,一份有尊严、有价值的职业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如何被社会托举。
来源:看理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