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拿一个叫“SleeplessHistorian”的账号来说,今年4月底才开始传这种视频,结果你猜怎么着?才一个月粉丝就涨了35万多,现在订阅数都破62万了。
最近YouTube上有个事儿挺有意思,一批AI做的历史长视频火了。
就拿一个叫“SleeplessHistorian”的账号来说,今年4月底才开始传这种视频,结果你猜怎么着?才一个月粉丝就涨了35万多,现在订阅数都破62万了。
它有个2小时的视频叫《为什么在中世纪一天都活不下去》,播放量快到400万了,这数据放在长视频里真不算低。
老实讲,这些视频听着还挺像那么回事儿。AI变的声音是那种温柔的低音炮,开头还会提醒你“调暗灯光、放松心情”,跟带你进时空之旅似的。
内容也都是些历史冷知识,比如中世纪人怎么喝酒、那时候生病用什么奇怪疗法,再配上柴火燃烧的背景音,听着确实容易让人放松。
不过有个小破绽,快到视频结尾的时候,AI声音会突然出问题,要么一直发“eeeeeee”的音,要么美音英音来回切,一下子就露馅了。
光有数据还不够,这些视频能留住人,靠的是内容刚好踩中大家的需求。
其实早几年白噪音在国外就很火了,YouTube、Spotify上专门做白噪音的账号不少,有人靠这个每个月能分近2万美元。
说实话,AI历史长视频就是在白噪音基础上升级了,把“背景音”和“听故事”结合到一起。
你在YouTube上搜“Sleep”“History”“Boring”这些关键词,能出来一堆带“助眠”标签的视频。
它们都有个共同点,节奏慢、声音平缓,用接近真人的语气读历史内容。
就像“SleeplessHistorian”的视频,开头总说“闭上眼睛,调暗灯光,你穿越回了xxx”,用第二人称讲故事,很容易让人有代入感。
比如它讲中世纪生活,会说“你穿越回去了,好消息是活着,坏消息是跳蚤也活着,床是半腐的稻草垫,里面全是虫子”,这种细节虽然有点糙,但胜在真实,还不费脑子,睡前听刚好。
而且不同账号还各有侧重,有的专讲某个时代的生活细节,比如维多利亚时期的有钱人怎么过;有的专门解析希腊神话;还有的专挑那些荒诞的历史冷知识。
用户评论也挺有意思,不少人说“太有趣了,听着就想睡”,还有人调侃“听完更珍惜现在的床”。
本来想用户可能会在意是AI做的,后来发现大家根本没怎么关注,只要能助眠、内容不无聊就行。
这些账号还有个小操作,互相在评论区“卖惨”,比如这个账号说“今天剪辑又熬到凌晨”,那个账号回复“我这脚本改了三回”,这么一来热度反而更高了。
现在不光是YouTube,抖音上也有不少类似的视频,有的还会加一段影视剧片段,降低AI内容的比例,估计是怕平台规则限制。
很多人可能好奇,做这种视频能赚多少钱?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收益比短视频高不少。
有个做AI猫猫视频的创作者说,YouTube新规出来后,他的流量没受影响,平台其实限制的是那种低成本瞎做的AI内容。
要是视频有知识价值、评论区有真实互动,就不在限制范围内。
有个叫“风哥”的,做YouTube运营好多年了,他说长视频收益可能是短视频的10多倍。
因为长视频能插更多广告,尤其是这种助眠视频,很多人睡前放着当背景音,不会主动关,观看时长自然就长了。
就拿“SleeplessHistorian”来说,截至8月底总播放量超2600万次,平台给的RPM(每千次播放收入)在0.265美元到4.25美元之间。
考虑到它的视频观看时长高,实际RPM应该更靠近上限,这么算下来,一条百万播放的视频,收益可能超4000美元,合人民币快3万了。
不过成本其实没那么高,生成语音用Elevenlabs,1小时才5美元,合人民币35块左右;画面用Midjourney做,也花不了多少钱,一条2小时的视频素材成本不到50美元。
创作流程也不复杂,先让AI出选题,再让AI写脚本,然后生成画面和语音,最后用剪映拼起来就行。
本来想这么简单的流程,是不是谁都能做?后来发现剪辑其实挺费功夫,得把10多段内容拼得连贯,熟练的人也要10小时左右才能做好一条。
但现在也有挑战,首先是竞争越来越大,今年第三季度YouTube上做这种视频的账号就有2300个了,比去年多了两倍多,现在只有15%的账号能有10万以上订阅。
再就是平台规则越来越严,YouTube7月更新了合作伙伴计划,明确限制批量做的低质AI内容,要是内容没价值、评论区全是刷的,就拿不到分成。
国内平台也一样,抖音要求AI内容必须标注,不然会限流。
如此看来,现在做AI历史长视频确实能赚钱,但想长久做下去,得有自己的特色,要么专做某个细分领域的历史,要么把内容做得更精细。
比如有个叫“大圆镜科普”的账号,做12-20分钟的深度内容,近30天涨了40万粉,这就是走精品化路线的例子。
毫无疑问,这个赛道现在还有红利,但等更多人进来,拼的就不是谁做得快,而是谁做得好、谁更合规了。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