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的父亲孙大爷,62岁,患有2型糖尿病7年。平时血糖控制得还算平稳,但前阵子听信“低碳饮食能控糖不吃药”的说法,开始完全不吃主食、坚决不碰水果,每天靠水煮蛋、青菜和肉撑着。
“你爸就吃了点鸡蛋、瘦肉和黄瓜,血糖却突然飙上去了,抢救时已经昏迷了。”
小孙坐在ICU外,至今无法接受父亲离世的消息。
他的父亲孙大爷,62岁,患有2型糖尿病7年。平时血糖控制得还算平稳,但前阵子听信“低碳饮食能控糖不吃药”的说法,开始完全不吃主食、坚决不碰水果,每天靠水煮蛋、青菜和肉撑着。
短短两周后,他出现了口干、头晕、恶心,以为是“饿到了”,直到倒地昏迷才被紧急送医。
确诊结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不幸的是,抢救无效,最终离世。
医生直言:“不少糖尿病患者把‘不吃’当‘控制’,殊不知,这是走向死亡最快的一条路。”
事实上,酮症酸中毒不是少见并发症,而是极具致死率的“糖尿病急救红线”,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生。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讲清楚——为什么有些人宁愿饿肚子、戒水果,最后却反而猝死?哪些“控糖误区”,才是真正要命的?
为了降血糖,很多人选择“极端控糖”,最常见的两种做法就是:
不吃主食:早午晚都以蛋白质为主,完全断掉米饭、面条、馒头等碳水;戒掉水果:认为水果含糖高,会让血糖飙升,所以连苹果、橙子都不敢碰。听上去似乎合理,但问题在于——糖尿病并不是“糖吃多了”,而是“胰岛素用不好”。
当你长期处于低碳摄入状态时,身体为了维持能量供应,会动用脂肪分解生成“酮体”作为替代能源。但酮体在体内堆积过多,会让血液呈现酸性状态,严重者发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这是糖尿病最凶险、最急速、最容易致死的并发症之一。
数据显示:
DKA的年发病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为0.2%~0.5%,但一旦发生,其死亡率高达5%~10%。
更可怕的是,大多数患者前期没有明显症状,仅表现为乏力、恶心、轻微腹痛、口干,很容易被忽视。
所以,并不是所有水果都不能吃,也不是吃了主食就控制不住血糖。真正要命的,是你彻底断掉身体能量来源,逼着它“燃烧自己”。
很多人说:“我这不是好心控糖吗?咋反而出事?”
医生指出,极端控糖尤其是断碳饮食,短时间内可能看到“血糖下降”,但长期来看,会导致一连串“代谢崩盘”,甚至危及生命。
尤其在连续2周极端节食或断碳后,常见的3大变化是:
1.酮体积聚,形成酸中毒:
正常人血液中的酮体浓度极低,而在长期无碳饮食、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状态下,脂肪大量分解,产生酮体(如乙酰乙酸、β-羟丁酸)堆积,血液pH值下降,进入“酮症酸中毒”状态。
早期表现为:呼吸变快、口气带甜味、腹部不适。
晚期则可能发展为:意识混乱、脱水、昏迷,甚至死亡。
2.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还会导致钾、钠、氯等电解质流失,诱发心跳不齐、心律骤停。
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心脏病患者、长期服利尿剂者。
3.肌肉大量分解,肝肾代谢负荷骤增:
当身体缺乏碳水供应,肌肉蛋白也会被分解用于糖异生,释放出大量氨和代谢废物,给肝肾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研究显示:
长期极端控糖者,肾功能受损风险提升约3.2倍,尤其是已有糖尿病肾病基础的患者,更易因代谢紊乱加速恶化。
医生提醒:糖尿病控制的是“血糖平稳”,而不是“血糖越低越好”。一旦突破酮症酸中毒那条“红线”,即使医院抢救,也可能回天乏术。
既不能断主食,也不能乱吃糖,糖尿病人到底该怎么吃?
医生给出的建议是:控糖不是“压抑摄入”,而是“平衡供应”+“促进代谢”。
以下4招,是临床常用的科学控糖策略,大量研究验证有效:
1.合理分配碳水:每天三顿不能少,但量要控制:
建议主食选择粗粮+全谷类(如燕麦、糙米、荞麦),占每日总热量50%左右。
每餐主食控制在拳头大小,并遵循“三低一高”原则:低糖、低脂、低盐、高纤维。
2.水果可以吃,但讲“种类+时间+量”:
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吃水果,而是要选对种类、控制摄入时机和总量。
推荐:苹果、柚子、橙子、蓝莓等中低GI水果。
建议:饭后1小时食用,每次控制在200克以内,不要榨汁!
3.每天运动30分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是“天然胰岛素增强剂”。快走、慢跑、太极、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每天30分钟,有助于促进糖的代谢、减少脂肪堆积。
研究显示:
每天快走30分钟,坚持12周,可将糖化血红蛋白平均降低0.6%,并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4.定期监测+个体化用药调整:
糖尿病是“动态管理型慢病”,不能一劳永逸。
建议:
每周至少测2~4次血糖(空腹+餐后)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定期评估肾功能、血脂、眼底情况用药方面,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肝肾功能、年龄、并发症等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健康,从不拒绝一碗米饭、一颗苹果开始。
医生反复强调:糖尿病不是“吃多了糖”,而是身体“利用不好糖”。
断糖、断主食、断水果,看似是“自律控糖”,实则是“自毁代谢”。
与其天天纠结吃不吃苹果、能不能喝点粥,不如先学会稳住血糖、不让身体“燃烧自己”。
当然,每位糖尿病患者的体质不同,控制目标也有所差异。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建议定期前往正规医院内分泌科或糖尿病专科就诊,制定科学饮食运动方案,远离“酮症酸中毒”这颗隐藏的炸弹。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最新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管理指南
国家卫健委《2型糖尿病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饮食干预建议2021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血糖管理与饮食建议2023更新版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