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8日,“松阳·译者之家”全球译者驻留项目在松阳县三都乡酉田村正式启动。作为全国首个译者驻留文化交流平台,该项目旨在为中外译者与中国学研究者提供沉浸式的创作环境,推动翻译实践与跨文化对话,助力松阳文旅融合与国际传播。
9月28日,“松阳·译者之家”全球译者驻留项目在松阳县三都乡酉田村正式启动。作为全国首个译者驻留文化交流平台,该项目旨在为中外译者与中国学研究者提供沉浸式的创作环境,推动翻译实践与跨文化对话,助力松阳文旅融合与国际传播。
松阳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是丽水之始、处州之根,拥有7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和“古典中国的县域样本”。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优美的自然生态,松阳以“译者之家”为载体,打造集翻译工作、文化研讨、民俗体验于一体的译者驻地空间,形成一个开放共享的学术共同体,让来自不同语种和文化背景的中外译者既拥有工作的静谧空间,也能在即时交流中碰撞火花、启迪思想。项目由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办、松阳县三都乡承办,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作学术指导。
“在松阳,我们找到了译者最需要的工作状态——专注与共鸣。”来自伊朗的波斯语译者白玫表示,“来到酉田村,创作的灵感被无限放大,在这里让人内心感到很安定,可以非常专注的投入翻译工作。”
“译者之家”跨代际、跨语种的互动,更为年轻学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学习机会。来自法国的中国学研究者何仍端,此次和他从事法语翻译的妻子范盼一起来到酉田村,他们对酉田村的翻译生活赞不绝口,“我们仿佛住在一位老绅士的古宅里,在古典的房子里翻译中国古典书籍,这种感觉太奇妙了。而且同时期还有其他语种的译者驻留,通过与他们交流,可以帮助我们去填充所不了解的世界。”
“项目在8月投入试运行,一个月的时间已吸引20位译者参与驻留,涵盖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波斯语等多个语种。”松阳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开通专门的渠道接收国内外译者的驻留申请,学术委员会和松阳县驻地工作组审核通过后,国内译者最长可驻留2周;国外译者分期招募,驻留最长为8周。
“期待有更多像小说、诗歌、儿童文学、法律、社科等多样化体裁的法语译作从松阳走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王度总领事表示,“松阳·译者之家”项目对于促进中法两国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以及相互理解具有深远意义。
“松阳·译者之家”不仅为译者提供理想工作空间,也构建了系统的成果转化机制。据悉,译者需撰写带有松阳元素的驻留笔记,通过国内及海外社交平台推广松阳。翻译作品出版后需寄送样书至“译者之家”,部分优秀成果将用于海外专题展示。优秀译者还可获授“松阳文旅国际传播使者”称号,助力本地文化资源的国际化传播。
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作为学术指导单位,全程指导、参与、推进项目策划与评审。“翻译是知识传播与文明互鉴的桥梁。”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仁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译者之家”依托浙江深厚的翻译传统,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松阳故事。”
“从乡村发展角度看,‘译者之家’为酉田村注入了文化活水。”三都乡党委委员吴怡表示,项目通过盘活五心书院、望松堂等空间资源,提升乡村功能品质,推动“一村一品”特色发展,预计每年可为三都乡带来约70万元的经济增收。
“松阳·译者之家” 项目还开通“译者之家·译通世界”微信公众号,持续发布驻留动态与文化内容,拓展线上线下传播渠道。随着该项目正式启动,“松阳·译者之家”将持续吸引全球译者在此译书、思考、交流,在“古典中国”焕新发展的乡土图景中,书写翻译与人文相融的新篇章。(作者:叶江 叶梦雨)
来源:数字生活in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