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名企的“跨界”之旅,结果到底怎么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21:48 1

摘要:近年来,国内名企的跨界战略呈现出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的态势,既有新能源、智能化等赛道的高光时刻,也有盲目追风口导致的折戟沉沙。

近年来,国内名企的跨界战略呈现出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的态势,既有新能源、智能化等赛道的高光时刻,也有盲目追风口导致的折戟沉沙。

小米汽车凭借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实现 “速度与规模” 的双突破。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台上调至 35 万台,SU7 系列订单积压至 2026 年,其核心优势在于:

智能座舱:将手机生态无缝迁移至车载系统,实现跨设备互联;

成本控制:通过自研电池管理系统(BMS)和模块化生产,将整车成本降低 15%。

吉利汽车则通过多品牌矩阵(银河、极氪、几何)覆盖全价格带,2025 年上半年新能源渗透率达 55%,星愿、星舰 7 EM-i 等车型稳居细分市场头部。其成功关键在于:

技术复用:将沃尔沃的安全技术与 SEA 浩瀚架构应用于自主品牌;

渠道共享:利用传统燃油车经销商网络快速铺开新能源车型售后体系。

美的集团通过 “硬件 + 服务” 双轮驱动,2025 年上半年智能家居业务营收 1672 亿元,占总营收 66.58%。其护城河体现在:

技术壁垒:自研 M-Smart 物联网协议,实现家电、安防、能源管理的跨品牌兼容;

场景落地:与房地产商合作推出 “全屋智能解决方案”,2025 年签约项目超 200 个,客单价提升至 12 万元 / 套。

乳企通过主业产业链延伸实现 “第二增长曲线”:

伊利推出益生菌猫粮、功能性成人奶粉等产品,2025 年一季度奶粉业务毛利占比近 1/3,毛利率达 41.02%,成为利润贡献最大板块;

妙可蓝多围绕奶酪主业开发月饼、烧麦等跨界产品,2025 年上半年 B 端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36.26%,成功从儿童零食向餐饮原料市场渗透。

华东重机 2023 年斥资 80 亿元跨界光伏,最终因行业产能过剩、技术路线选错(押注 PERC 而非 TOPCon),子公司负债超 11 亿元进入破产重整。其教训在于:

行业周期误判:在硅料价格高点盲目扩张,未预见到 2024 年价格暴跌 60% 的行情;

技术壁垒忽视:光伏电池片生产需积累工艺经验,传统装备制造企业难以快速突破。

格力手机虽在欧洲市场实现 2025 年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 200%,但国内市场仍举步维艰:

品牌认知冲突:消费者对 “空调厂商造手机” 的专业性存疑,国内线上渠道销量长期低迷;

生态割裂:未能构建类似小米的 “手机 + IoT” 闭环,智能家居联动功能仅能吸引格力家电用户。

五粮液推出定价 19.5 元 / 罐的 “风火轮” 精酿啤酒,试图复制茅台冰淇淋的成功,但面临两大挑战:

消费场景错位:白酒的商务宴请场景与精酿啤酒的自饮朋聚场景难以融合;

渠道冲突:传统白酒经销商对精酿啤酒的铺货积极性不足,2025 年上半年销量未达预期目标。

华为问界将通信领域的 5G、AI 技术应用于智能驾驶,实现 L2.9 级高阶辅助驾驶功能,2025 年市场份额升至新能源汽车品牌前三;

比亚迪半导体从车载芯片自研起步,逐步向工业、消费电子领域拓展,2025 年营收突破 50 亿元。

宁德时代通过投资锂矿、回收企业构建 “矿产 - 电池 - 回收” 闭环,2025 年碳酸锂自给率达 70%,成本较同行低 12%;

字节跳动收购 Pico 后,将抖音流量导入 VR 内容生态,2025 年 Pico VR 设备销量同比增长 180%。

海尔通过 “人单合一” 模式,快速响应定制家居市场需求,2025 年全屋定制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45%;

牧原股份在养猪主业外拓展预制菜业务,利用现有冷链物流网络实现 “养殖 - 加工 - 销售” 一体化,2025 年预制菜营收占比提升至 15%。

硬科技跨界:半导体、AI、量子计算等领域将成为头部企业争夺焦点,如美的布局工业互联网平台,2025 年服务客户超 2000 家;

可持续发展:新能源、循环经济领域跨界案例增多,如格林美从电子废弃物回收切入动力电池材料,2025 年镍钴锰资源再生量达 10 万吨;

场景化融合:“产品 + 服务” 模式深化,如龙湖集团从地产开发跨界智慧服务,2025 年社区增值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 30%。

国内名企的跨界之旅,本质是 “能力圈扩张” 与 “市场机会捕捉” 的博弈。成功的跨界者往往能将核心能力迁移至新领域,构建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而失败案例则多因盲目跟风、资源错配。

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加速与消费需求升级,跨界战略将更考验企业的战略定力与生态构建能力。正如伊利集团所言:“跨界不是简单的业务加法,而是基于核心能力的乘法效应。”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唯有 “以技术为矛,以生态为盾” 者,方能笑到最后。

来源:咖啡液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