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池机器人赛道火了!增速11%,3年吸金15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08:13 1

摘要:你敢信吗?一个从小靠借学费上学、10岁就扛着比自己高的锄头下地、连英语四级都没通过的苏北农村小伙,只用三年时间,就把一款泳池清洁机器人卖到了全球38个国家,年入4.5亿,还让美团龙珠砸了10亿人民币领投——这不是网络爽文里的剧情,是苏州星迈创新的真实故事。

你敢信吗?一个从小靠借学费上学、10岁就扛着比自己高的锄头下地、连英语四级都没通过的苏北农村小伙,只用三年时间,就把一款泳池清洁机器人卖到了全球38个国家,年入4.5亿,还让美团龙珠砸了10亿人民币领投——这不是网络爽文里的剧情,是苏州星迈创新的真实故事。

我跟你聊这个事,不是想单纯夸他厉害,而是想跟你拆解:为什么一个没踩过欧美土地的人,能吃透那边高净值用户的需求?为什么泳池机器人这个在国内没人在意的赛道,能撑起15亿的融资?更重要的是,这个看似风光的“独角兽”,背后藏着哪些连行业老人都担心的风险?

王生乐的成长经历,说出来可能会让很多人想起自己的童年——不是那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创业者,而是“从泥巴里爬出来”的普通人。

他老家在苏北农村,家里穷到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每年都要跟亲戚邻居借。10岁那年,他就跟着大人下地锄草,锄头杆比他的肩膀还高,一天下来胳膊酸得抬不起来。那时候他哪有什么“全球市场”的想法?最大的愿望甚至是当一名厨师,至少能让家里人吃饱饭。

改变他的不是运气,是一个有点“笨”的习惯:看书。高中毕业前,他没出过家乡方圆100公里的范围,对世界的认知全靠书本——每年读上百本,晚上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还成了贝塔斯曼书友会的金卡会员。你别小看这个习惯,后来他做产品时能“隔着太平洋懂用户”,我觉得跟早年这种“从文字里找答案”的能力分不开。

大学读的是沈阳理工大学机械设计专业,毕业后一头扎进机器人行业,一干就是12年。这12年里,他没走弯路:在科沃斯做了4年研发,亲手搞出了一款经典的擦窗机器人;2016年加入追觅科技,从联合创始人做到常务副总裁,带着团队把公司从0做到数十亿规模,扫地机器人、太阳能板清洁机器人都做过。

你看,他后来敢做泳池机器人,不是一时头脑发热——12年的行业积累,从研发到供应链,从产品定义到市场打法,他早就摸透了机器人的“脾气”。就像老木匠做家具,哪怕换个木料,手艺还在。

2022年,王生乐决定自己创业。当时所有人都以为,他会接着做扫地机器人——毕竟在追觅已经做到顶尖,资源、经验都现成。但他偏不,转头扎进了一个更“冷”的领域:泳池清洁机器人。

我一开始也纳闷:国内没多少人有私人泳池,做这个不是自找没趣?后来看他的思考过程,才发现他算的是“全球账”。他花了9个月时间研究市场,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泳池清洁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接近20亿美元,但渗透率只有23%(数据来源:行业调研及企业公开披露);第二,消费品一旦渗透率超过15%,就有机会冲到90%以上——这意味着赛道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更关键的是,他找到了用户的“隐性痛点”。很多人做产品,只会看用户说什么,但王生乐会“挖用户没说的”。他在亚马逊上扒了十几万条泳池清洁机器人的售后评价,发现提“水面清洁”的只有3条。但他没觉得这是“伪需求”,反而租了一栋带泳池的苏州民宿,亲自当起了“泳池管理员”。

他后来跟团队说,那段时间差点掉水里好几次——不是不小心,是为了体验“手动清洁”有多麻烦。他发现,树叶、昆虫尸体泡在水里一周都不沉底,用网捞要绕着泳池跑好几圈,水的阻力是空气的800倍,捞一次能累得胳膊酸(来源:企业创始人公开访谈)。就是这个亲身经历,让他确定:“水面清洁+水质管理”必须是产品的核心创新点。

你看,很多人创业失败,不是因为没资源,是因为没真正“懂用户”。王生乐没出过国,但他能通过评价和实地体验,比欧美本地厂商更懂用户的麻烦——这就是他的第一个优势。

2024年2月,星迈创新推出首款产品AquaSense系列,其中Pro版定价2199美金——这个价格,比行业均价贵了5倍。团队里几乎所有人都反对:“这么贵,谁会买?”

但王生乐很坚持,还专门飞了好几次美国,走访了上百个有私人泳池的家庭。他回来后说的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戳中高端市场的本质:“对于北美那些房产超50万美金的家庭(来源:天使投资方云沐资本分析),他们买的不是‘清洁工具’,是‘省时间的解决方案’——他们的时间比钱贵,定价高反而能体现品牌的专业度。”

结果怎么样?这款被质疑“定价疯狂”的机器人,上线一天就接到上百个订单,在1400美金以上的高端价位段,直接拿下了85%的全球市场份额(来源:企业公开数据)。半年时间,AquaSense旗舰系列卖了数亿元,2024年全年销售额超4.5亿。

这事儿给我的启发特别大:很多人做产品总想着“低价走量”,但高端市场的逻辑完全不一样——你得让用户觉得“花这个钱值”,不是靠便宜,是靠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星迈的机器人,能同时清洁水底和水面,还能管理水质,导航用的是声呐激光SLAM技术(简单说就是“不瞎撞,能精准建图”),比传统机器人的清洁效率高3倍(来源:企业技术披露)——这些才是高价的底气。

星迈创新的融资速度,在机器人行业里算“黑马”级别:2022年成立时,拿到高瓴、顺为等近2亿天使轮(当年机器人赛道最大天使轮);2024年9月A轮融资后估值20亿;2025年9月,美团龙珠独家领投10亿A+轮,三轮累计融资15亿。

但我得跟你说点“不好听的”——融资多不代表没风险,尤其是这个赛道,现在已经开始“卷”起来了。

第一个风险是“单一品类依赖”。星迈现在主要靠泳池清洁机器人赚钱,而且市场集中在欧美。万一哪天欧美出台政策限制进口,或者当地厂商推出更便宜的替代产品,星迈的业绩会不会受影响?要知道,以前泳池机器人市场是以色列Dp、西班牙Pl这些巨头的天下,他们只是被中国企业的无线技术打了个措手不及,现在肯定在补技术短板。

第二个风险是“跨界竞争”。你可能没注意,扫地机器人行业的大佬们已经盯上这个赛道了:石头、追觅(王生乐以前待过的公司)都开始跨界做泳池机器人;割草机器人头部企业库犸科技,反过来进军泳池清洁领域;深圳元鼎智能还推出了AI视觉识别机型,专门抢高端市场(来源:行业公开报道)。以前星迈是“吃独食”,现在要面对一群“有技术、有渠道”的对手,能不能守住90%的高端份额,真不好说。

第三个风险是“新赛道的不确定性”。星迈最近在组建割草机器人团队,想把技术延伸到庭院场景。但割草机器人赛道比泳池机器人更成熟,竞争对手更多,而且技术逻辑不一样——泳池是“固定空间”,庭院是“开放空间”,导航、避障的难度更大。星迈能不能把泳池机器人的优势复制到割草领域,还是个未知数。

聊完星迈的故事,咱们再看看整个泳池清洁机器人赛道的前景。根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数据,2024年这个品类的全球市场规模是20.1亿美元,预计2032年能涨到45.2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超11%;IDC还预测,到2029年全球出货量会突破397万台(来源:IDC《2025全球智能泳池清洁白皮书》)。

简单说,这个赛道还在“上升期”,但普通人要想从中抓住机会,或者单纯了解行业趋势,我有3个小建议,跟你分享:

1. 看赛道别只盯“热门”,找“隐性需求”:扫地机器人、无人机这些赛道已经卷成血海,但像泳池、割草这种“小而美”的垂直赛道,反而有机会。关键是要像王生乐那样,不只是看数据,还要亲身去体验用户的麻烦——很多时候,机会就藏在“没人抱怨的痛点”里。

2. 做产品别迷信“低价”,高端市场拼“价值”:如果你是做实业或者产品的,别总想着“薄利多销”。尤其是面向高净值用户的产品,他们更在乎“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用起来是不是省心”。星迈的机器人卖2000多美金,比别人贵5倍还能卖爆,就是因为它解决了“水面清洁”这个别人没解决的问题。

3. 看企业别只看“融资额”,多关注“抗风险能力”:很多人觉得融资多的公司就厉害,但像星迈这样依赖单一品类、单一市场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其实比较弱。下次再看创业公司,不妨多问几个问题:它的核心技术有没有专利保护?市场是不是太集中?有没有应对竞争的预案?

最后跟你聊句心里话:王生乐的故事之所以让我觉得有力量,不是因为他赚了多少钱、拿了多少融资,而是因为他让我看到——一个出身普通、没什么“光环”的人,只要能沉下心研究用户、打磨技术,照样能在全球市场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你觉得呢?如果未来泳池机器人能普及到普通家庭,你会愿意用它代替手动清洁吗?要是你创业,会选这种“国内冷、国外热”的赛道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基于独立思考,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决策。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来源:健聊机器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