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机制与路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4:23 1

摘要:在数字中国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正成为重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的核心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强调推动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

文 | 易雨萱 周嘉鑫 湖南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

在数字中国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正成为重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的核心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强调推动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将“建设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列为关键任务,进一步凸显了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战略价值。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普及,数字技术正推动乡村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协同”转型。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数字技术赋能湖南省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机制与路径研究(S202510554509)”课题组研究发现,全国范围内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仍存在发展不均衡、应用不深入、机制不健全等共性问题。部分地区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形式主义倾向,数字基础设施城乡差距明显,基层干部与村民数字素养有待提升,数据共享壁垒尚未完全打破。

基于此,从宏观视角系统解析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内在机制,探索具有普适性的优化路径,对于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核心机制

数字技术对乡村治理的赋能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重构治理要素、优化治理流程、创新治理模式,形成“技术-制度-主体”协同联动的效能提升机制,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维度:

信息整合,破解“治理盲区”。传统乡村治理中,信息分散于村委会、乡镇政府、涉农部门等不同主体,形成“数据孤岛”,导致治理决策缺乏全面支撑。数字技术通过搭建一体化治理平台,实现了治理信息的全域整合与实时共享。一方面,借助物联网设备、移动终端等采集工具,可对乡村人口、土地、环境、公共设施等静态基础数据和民生诉求、矛盾纠纷、产业发展等动态运行数据进行全面归集。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清洗、整合与研判,为治理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例如,全国多地推广的“乡村治理大数据平台”,可实时呈现村民诉求响应进度、人居环境整治成效、集体经济运行状况等关键信息,使治理者能够精准识别治理痛点,避免“拍脑袋”决策。

流程优化,压缩“治理链条”。层级过多、流程繁琐是制约乡村治理效率的重要因素。数字技术通过“扁平化”改造治理流程,实现了治理服务的高效响应。在政务服务领域,“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将社保缴费、低保申请、宅基地审批等高频服务事项纳入线上办理,村民无需多次往返乡镇政府,通过手机即可完成申报与查询,平均办理时限缩短60%以上。在应急管理领域,无人机巡检、视频监控、智能预警等技术的应用,使自然灾害、安全隐患等突发事件能够被快速发现、精准定位,相关信息直达指挥中枢,实现“接诉即办、快速处置”。这种流程优化打破了传统治理中“层级传递”的效率瓶颈,构建了“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高效治理链条。

主体激活,构建“共治格局”。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离不开政府、村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数字技术通过搭建互动参与平台,打破了治理主体间的沟通壁垒,激活了村民的参与热情。一方面,线上议事厅、村民微信群、数字投票系统等工具,使村民能够便捷参与村规民约制定、集体资产处置、公益项目建设等公共事务决策,实现从“被动接受管理”到“主动参与治理”的转变。另一方面,数字平台为社会组织、企业等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便捷渠道,例如电商企业通过平台对接乡村产业需求,公益组织借助线上募捐支持乡村公益项目,形成了“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社会协同”的共治格局。

精准赋能,提升“服务质量”。乡村治理的核心是满足村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数字技术通过精准识别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了治理服务的“供需匹配”。在民生服务领域,通过分析村民就医、教育、养老等数据,可精准识别特殊群体需求,为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个性化帮扶服务;在产业发展领域,大数据技术可整合市场供需、价格波动、技术指导等信息,为农户提供种植养殖建议、农产品销售渠道对接等精准服务;在环境治理领域,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水质空气监测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可实现污染源头精准定位与治理效果实时评估,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现实困境

尽管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仍面临诸多系统性困境,制约了赋能效应的充分释放,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基础设施不均衡,数字鸿沟依然存在。数字基础设施是技术赋能的基础支撑,但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乡村之间的基础设施差距十分明显。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已实现5G全覆盖、光纤入户率达100%,而中西部偏远地区部分乡村仍存在网络信号弱、宽带速率低等问题;即使在同一地区,硬件设施配置也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现象,部分乡村的数字设备因缺乏专业维护而闲置,未能发挥实际作用。这种基础设施的不均衡导致数字技术赋能呈现“两极分化”,偏远地区乡村难以享受到数字治理带来的便利。

技术应用不适配,“水土不服”问题突出。当前部分乡村数字治理项目存在“技术至上”倾向,忽视了乡村治理的实际需求与场景特点,导致技术应用“水土不服”。一方面,部分数字平台功能复杂、操作繁琐,基层干部和老年村民因数字素养不足难以熟练使用,被迫回归“线下操作”;另一方面,技术应用多集中于政务服务领域,在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矛盾调解等复杂场景的应用不足,未能形成全场景赋能体系。此外,部分项目盲目照搬城市数字化经验,忽视乡村熟人社会特点,导致技术与治理实践脱节。

数据治理不健全,共享与安全双重挑战。数据是数字治理的核心要素,但乡村数据治理仍存在共享不畅与安全隐患并存的问题。在数据共享方面,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数字平台标准不统一,数据格式各异,导致“数据孤岛”难以打破,例如民政、农业、卫健等部门的数据无法有效整合,影响治理决策的全面性;在数据安全方面,乡村数据管理缺乏专业团队,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等环节存在漏洞,村民个人信息泄露风险较高,同时缺乏完善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保障,制约了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

支撑体系不完善,人才与制度保障不足。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需要人才、制度等支撑体系的协同保障,但当前这些支撑要素普遍存在短板。在人才方面,基层干部队伍中既懂技术又懂治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村民数字素养整体偏低,尤其是老年群体面临“数字鸿沟”问题;在制度方面,缺乏统一的数字治理标准规范,部分地区数字治理项目缺乏长效运营机制,依赖短期资金投入,项目可持续性不足;在考核方面,部分地方将数字设备覆盖率、线上办事率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忽视实际治理效能,导致形式主义倾向。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困境,需从基础设施、技术应用、数据治理、支撑体系四个维度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治理效能。

筑牢基础,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均衡发展。一是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加大对中西部偏远乡村、山区乡村的数字基础设施投入,推进5G网络、光纤宽带向自然村延伸,实现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全覆盖、高标准”;针对老年群体等特殊群体,在乡村服务中心、村委会等场所设置数字助老设备与服务站点,配备专人指导使用,破解“数字鸿沟”。二是建立长效维护机制。将数字基础设施维护纳入乡村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机构等方式,组建专业维护团队,定期对网络设备、数字平台、智能终端等进行维护升级,确保设施正常运行;鼓励电信企业推出乡村专属优惠套餐,降低村民数字使用成本。

精准适配,推动技术应用场景化创新。一是聚焦实际需求开发场景。以乡村治理痛点难点为导向,开发适配乡村场景的数字应用:在产业领域,构建“产地-市场-消费者”全链条数字服务平台,提供精准种植建议、物流跟踪、品牌营销等服务;在治理领域,开发简易化、本土化的矛盾调解、村务公开、村民议事等应用,简化操作流程,适配基层使用习惯。二是促进技术与文化融合。结合乡村熟人社会特点与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数字治理模式,例如在数字平台中融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内容,通过短视频、动画等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治理理念,增强技术应用的接受度。

规范治理,构建数据共享与安全体系。一是打破数据共享壁垒。建立全国统一的乡村数字治理数据标准规范,明确数据采集、存储、共享的统一格式与流程;搭建跨部门、跨层级的乡村治理数据共享平台,推动民政、农业、卫健等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复用”,同时建立数据共享激励机制,鼓励各主体主动开放数据。

二是强化数据安全保障。建立乡村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安全责任主体,对涉及村民个人信息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加强数据安全技术防护,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安全设备,定期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完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基层干部与村民的数据安全意识。

强化支撑,完善人才与制度保障体系。一是培育数字治理人才。建立“高校+政府+企业”协同育人机制,邀请高校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基层干部数字治理培训,培养复合型治理人才;实施“数字素养提升工程”,通过乡村夜校、线上课程等方式,向村民普及数字技术知识,重点提升老年人、农户等群体的数字技能。二是健全制度保障机制。制定乡村数字治理标准体系,明确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建立数字治理项目长效运营机制,将运营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运营;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以治理效能、村民满意度为核心考核指标,杜绝形式主义。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信息整合、流程优化、主体激活、精准赋能四大机制,破解了传统乡村治理的诸多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筑牢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技术场景化创新、构建数据安全体系、完善人才制度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技术适配、数据畅通、主体协同、服务精准”的数字治理体系,能充分释放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推动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