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第92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广州·广交会展馆)开幕。CMEF被誉为全球医疗“风向标”,本届会展以“健康·创新·共享——共绘全球医疗新蓝图”为主题,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的近3000家企业将携数万产品亮相,旨在
9月26日,第92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广州·广交会展馆)开幕。CMEF被誉为全球医疗“风向标”,本届会展以“健康·创新·共享——共绘全球医疗新蓝图”为主题,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的近3000家企业将携数万产品亮相,旨在搭建起一座“链接全球,辐射亚太”的医疗科技枢纽平台。博览会次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国药励展、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主办智能医学与技术转化论坛。
在论坛上,由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牵头,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药励展、爱思唯尔共同编制的《中国医疗器械创新研究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该白皮书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充分整合高校科研深度、产业实践经验、行业传播影响力及全球学术资源的协同创新合力,基于爱思唯尔Scopus和SciVal科研大数据平台,系统梳理了过去十年(2015年至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领域科研产出、学术影响力与竞争格局。白皮书指出全球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科研产出在过去十年实现持续增长,美、中、印、德、英五国在科研规模上分列前五。中国科研产出增长迅猛,在材料创新、肿瘤治疗新技术等方面展现优势,正成为推动行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当前,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在重塑医疗器械的底层逻辑,推动行业从机械执行迈向自主认知,从经验诊断迈向数据决策,从通用治疗迈向个性化精准医疗,加速形成医疗器械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郑海荣在白皮书前言中表示,“白皮书为政、产、学、研、医、资各界提供了前沿洞察与决策参考,有助于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惠及人民健康的产品与方案,为中国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人工智能成为未来智能医疗的重要驱动力
2020年至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领域AI相关研究累计发文约36.3万篇,占领域总产出的四分之一以上。AI相关的医疗器械研究主要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器械行业中的落地应用,包括辅助诊断、医学影像分析、疾病预测、手术规划、个性化治疗、慢病管理等多元场景的智能化转型与创新。
其中,中国AI应用的相关发文量达到81,066篇,位居全球首位,科研活力显著。全球在医疗器械领域的AI技术应用方向的研究类型以“应用技术性研究”和“工程技术混合研究”为主,体现出该方向对技术落地、工程实现以及多学科协同创新的高度重视。
数据显示,医疗器械领域的研究热点体现出显著的学科交叉与技术融合趋势。“脑机接口系统”“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创新”“增强人机交互的柔性传感器”和“水凝胶在伤口愈合中的创新应用”等位列全球高产出主题,涵盖了智能医学信号处理、新材料传感器、先进介入设备和再生医学等方向。
打通从论文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
白皮书显示,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高影响力论文中占主导,而企业则更擅长技术转化。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如何打通从论文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医工学院执行院长马婷教授以医工交叉学科领域为例进行分析并建议,高校院所要多跟企业接触、合作,可采取“揭榜挂帅”的模式,科研要从产业问题导向出发,学生培养也要面向实际需求。这样科研成果才能走出实验室,论文才能真正变成生产力。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赫家烨博士表示,高校院所的学科设置应注重与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沿接轨。他建议,应加强高校与企业、科研人员与市场客户之间的交流,以降低信息壁垒;同时,通过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助力科技工作者勇敢迈向市场。
爱思唯尔大中华区研究分析部总监周鹰鹰博士认为,科研评价导向要引入经济影响力、市场转化率等指标,吸引科技工作者进行成果转化。
据悉,在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的引领下,白皮书编制单位将通力合作,致力于将其打造为一套持续性的行业追踪与趋势研判工具。通过定期更新全球医疗器械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与趋势洞察,该白皮书将持续为行业提供关键参考。依托延续性的跟踪研究,期待其为产业界绘制一张动态更新的“技术路线图”,助力研发机构、企业及投资者精准把握全球创新方向与市场需求变迁。同时,凭借系统积累的科研数据与典型案例,覆盖从基础研究突破到临床转化关键环节,希望该白皮书成为观察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升级进程的“风向标”,为政策制定、企业战略布局和学术研究方向提供长期、可靠的决策支撑。
广东科技报记者 刘肖勇
本文图片由活动方提供
来源:广东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