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想到2024年那些大牌企业的净利润一下子萎缩了超过两成,有人还调侃说,不如吃个鸡蛋来得实在,甚至有人把燕窝说成是“智商税”。这些年,它从高高在上的“宫廷贡品”掉到普通人能接受的水平,这中间到底发生了啥?
燕窝,曾一度被炒到十万元一瓶,被誉为“宫廷贡品”;如今,它已变成年销达623亿的“养生流行趋势”。
没想到2024年那些大牌企业的净利润一下子萎缩了超过两成,有人还调侃说,不如吃个鸡蛋来得实在,甚至有人把燕窝说成是“智商税”。这些年,它从高高在上的“宫廷贡品”掉到普通人能接受的水平,这中间到底发生了啥?
今天咱就来聊聊这碗“天价糖水”的起伏跌宕,想知道那些曾经争着买单的人,为啥如今都把钱包捂得严严实实。
燕窝是怎么“封神”的?
说到燕窝的“走红历程”,得追溯到六百多年前的一场风云变幻,传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队遇到大风巨浪,不得不飘到马来群岛的一座荒岛上。
船员们饿了快好几天,看着就快坚持不住了,偶然发现岩壁上挂着一个个像迷你杯子的鸟窝,只能硬着头皮摘下来煮着解馋。
没想到,吃了几天后,本来面色蜡黄身材瘦削的船员们,个个脸变得红润,干活也精神十足了。郑和一看到这玩意这么“神奇”,回国的时候特意带了一些,打算献给明成祖。
这么一来,燕窝一跃而入皇宫,变成了只有皇帝和后妃才能享用的顶级滋补品,到了清朝,燕窝的“贵族气质”更是彰显无遗。
乾隆皇帝每天早晨都得空腹喝一碗冰糖燕窝粥,传说能养生;而慈禧太后的饭桌上,要是没有燕窝,根本不算正经吃饭。
就连《红楼梦》里面,林黛玉身子虚弱,薛宝钗还特意送她燕窝调养,俩人因此也走得更近了些。
那会儿的燕窝,可不是一般人能接触的,首先,它可是非常稀有的东西,不像普通的麻雀窝,那是金丝燕在繁殖季节用自己的唾液和羽毛、树枝一起堆成的巢穴,一对燕子要花上差不多30到45天才能修成一个。
第二呢,采摘也挺不容易的,过去得靠人去山洞里靠手扒,一不留神就可能摔出去,产量又少得可怜。所以那时候的燕窝,简直就是“奢侈品”,普通人不仅吃不到,连见都见不到。
燕窝能真正从皇宫走到老百姓家,还是多亏了个福建的小伙子,叫黄健。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黄健还只是个高中老师,工作挺稳定,但他偏偏不满足,非得去新加坡闯荡一番。
一到新加坡,他才意识到,街上满是卖燕窝的店铺,有钱人买燕窝简直像买水果一样普遍,可回国之后,没人见过这玩意儿,不仅买不到,就算偶尔见到,也不知道这东西靠不靠谱。
那会儿中国经济正迎来腾飞,老百姓手头宽裕了,对那些“高端滋补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黄健一看准这商机,马上决定回国创业。
1997年,他回到厦门,从东南亚进口干燕窝,把自家的房子改成了加工场,还在华联商厦租了个只有2米宽的小柜台,挂个简简单单的牌子,就开始卖起来。
没想到这生意居然火了,到了2011年,他的“燕之屋”品牌在全国开了400多家店,销售额直接超过了10亿元,成了燕窝界的领头羊。
黄健正打算将公司推向资本市场,把燕窝业务做得更壮,可没想到,一场突发的危机差点把整个行业都扯垮了。
血燕事件
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过“血燕”这个名词,商家都讲这可是金丝燕“呕心沥血”筑出的窝,色泽鲜红,营养比普通燕窝高出好多倍,价格也被炒到了天上去了。
实际上,血燕不过是金丝燕在山洞里搭的巢,由于洞里的矿物质渗入,才变成了红色,跟“呕血”一点关系都没有。
不过,面对消费者的热情,2011年市场上对血燕的狂热简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就算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
一旦供需关系失衡,黑心商家就开始打歪主意,既然血燕那么贵,不如把普通燕窝染成红色来赚差价。于是,各式染色剂、熏制材料纷纷登场,只要变成红色,就不管安全吗或不安全了。
最先出事的,是北京一位姓霍的女士,她买了燕之屋的特级血燕,吃了没多久就出现了发烧、头痛、恶心的症状。检查后才知道,这燕窝中的亚硝酸盐超标了33倍!
要知道,亚硝酸盐可是致癌的东西,吃多了能要人的命。事情一曝光,浙江工商局立马对市场上卖的血燕全都抽检,结果一公布,大家都懵了,不合格率居然是100%!有的燕窝里亚硝酸盐还超标300多倍,就连燕之屋这些大牌子也难逃一劫。
这次“血燕危机”真把燕窝行业搞得一蹶不振,2011年还卖了65亿元,到了2012年就跌到22亿元,差不多一半不见了。
燕之屋更是遭殃,全国几百家门店都关了门,剩下的不到百家,上市的事也完全泡汤。为了挽救这个行业,国家不得不出手整顿整理。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推出了“燕窝溯源码”,每一盏燕窝都配有一个专属的“身份证”,只要扫码就能看到它的产地、加工企业、检测报告,是不是正牌货,一清二楚。
这招还真挺管用的,2014年到2023年,我国进口的溯源燕窝从3.09吨增到557.1吨,增长了180倍;市场的总规模也从65亿升到了623亿,年均增长速度差不多在30%左右。
你要知道啊,我国的燕窝大部分还是依赖进口的,印尼和马来西亚是主要的产地。有了溯源码,消费者心里才踏实敢买,燕窝行业才慢慢恢复了生机。
把“补品”变“快消品”
燕窝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内重新火起来,甚至达到600亿的年销量,这可不是单靠“养生作用”支撑的,更多还是因为品牌们那些“花样百出”的套路。一个方面,就是不断搞新产品创新。
以前吃燕窝真是一件费事的事,干燕窝需要泡上好几小时,还得一点点地挑毛,炖的时候如果火候不掌控好就容易炖烂了,普通人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折腾。
在2012年的时候,燕之屋率先推出了“即食燕窝”,采用独立的小包装,一掰开就能吃,保质期也挺长的。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室,还是出门玩,都能随时喝上,彻底解决了“麻烦”的难题。
之后又出现了一个叫“小仙炖”的牌子,宣传自己做“鲜炖燕窝”,强调采用冷链运输,保质期短一些,确保更鲜。到2020年双十一,那一年的销售额,光这个品牌就达到了4.56亿元,火得不得了。
这些创新一出,把燕窝从“得花心思准备的滋补佳品”变成了“随手可以享用的快消品”,购买的人自然就多了。再聊聊营销,简直把“网红经济”和“明星效应”发挥到了极致。
在直播带货里,主播们把燕窝夸成“养颜利器”,说吃了可以美白抗衰;到小红书、抖音上满是“吃燕窝一个月,皮肤变透亮”的推荐文案。
明星代言一波接一波,燕之屋请了王一博,小仙炖又找上了王俊凯,目的就是想打破“只有贵妇才吃燕窝”的偏见,让年轻人也忍不住“疯狂剁手”。
热闹归热闹,背后可别忘了暗藏猫腻,最常被吐槽的就是“价格虚高、实在含量低”。以某款火爆的即食燕窝礼盒为例吧,10碗合计1380克,卖了3780元,平均一碗得378块钱,可里面的干燕窝含量竟然就“大于等于5克”,占比才3.6%,剩下的九成多都是纯净水和冰糖,这不就是“天价糖水”吗?
2020年那会儿,有个很火的主播带货的即食燕窝被曝光,检测后发现里面的唾液酸只有74毫克公斤,比例是0.0074%,远远低于“特级燕窝10%”的标准,简直就是用“燕窝”做幌子卖“风味饮品”。
打假达人王海还揭露,这种假燕窝的成本就仅仅4块钱左右,但卖到40块,利润空前高达九百 percent,简直就是赚的盆满钵满。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它的营养价值,基本没有什么真正的养分。
商家总是在吹,燕窝里有蛋白质、唾液酸,多吃点对身体有益,可一比起来,跟鸡蛋简直差得远。10克燕窝能提供大约3到5克蛋白质,而一个普通的鸡蛋就能给你6克蛋白质,几块钱就能搞定。
至于唾液酸,人体自己就会制造,牛奶、鸡蛋里面也有,根本没必要专门靠燕窝来补充。有些人说燕窝能“润肺”“改善皮肤”,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科学研究来充分证明这个说法。
孕妇喜欢买燕窝,说能“让胎儿皮肤白皙”,这事儿也没有什么确凿的依据。再说,有研究指出,长时间食用燕窝的人,身体和皮肤其实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说白了,花那么多钱吃燕窝,不如每天吃个鸡蛋实在。
净利润暴跌、商家倒闭
照理说,燕窝行业的规模都跑到600亿了,商家们应该赚得盆满钵满才对,可现实恰恰相反。2024年燕之屋一公布财报,大家都惊了,营收只涨了4.37%,净利润却掉了24.18%,这是近五年来头一回出现负增长,股价还比最高时跌了一半。
为啥会变成这样呢,大伙儿主要是对“智商税”的质疑越来越多了。如今的消费者变得更聪明,不再轻易被商家的“故事”忽悠,一查资料就知道燕窝的营养价值其实不比鸡蛋高,自然就不愿意白白花冤枉钱。
再一个就是消费降级的趋势,近几年大家手里的钱都紧张,买东西的时候更加注重性价比。燕窝本身也不是刚需,而且价格还那么贵,省点钱也无妨嘛。
之前有人说过,疫情期间快递不畅,燕窝难卖出去,可待疫情过去,商家又不肯降价清库存,消费者也不买账,结果不少小店都撑不住倒闭了。
眼下,消费水平降低了,“智商税”的质疑声也越发难以掩盖,那些靠营销拉动起来的高速增长,显然已经难以持续下去了。
要不要买燕窝,别急着答,先琢磨琢磨,你是真心相信它能养生,还是因为那所谓的“高端形象”想凑热闹?
想补蛋白质,可以买几斤鸡蛋,简单又实惠;要是打算送礼,也有更划算的选择。毕竟,白白打水漂的钱,谁愿意去花呢?
来源:下弦Y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