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重新开幕的 Duddell’s 中环空间内,食客在当代艺术展品环绕中夹起一枚金鱼造型虾饺——澄面皮如瓷釉般透亮,虾馅的鲜甜与艺术装置的视觉冲击在口腔与视网膜同时炸开。这场味觉与美学的碰撞,恰是米其林一星粤菜餐厅 Duddell’s 长期实践的“共生
2025 年重新开幕的 Duddell’s 中环空间内,食客在当代艺术展品环绕中夹起一枚金鱼造型虾饺——澄面皮如瓷釉般透亮,虾馅的鲜甜与艺术装置的视觉冲击在口腔与视网膜同时炸开。这场味觉与美学的碰撞,恰是米其林一星粤菜餐厅 Duddell’s 长期实践的“共生实验”:作为“一半是餐厅,一半是画廊”的独特存在,其以“文化附加值”重新定义高端粤菜边界,让镬气升腾的烟火气与艺术空间的仪式感在此达成和解。当传统粤式点心的手工温度邂逅艺术展览的先锋表达,Duddell’s 提出了餐饮界的核心命题:在保持正宗粤菜风味的同时,如何通过空间叙事与美学介入,让“吃”成为一场可触摸的文化对话。#青花源餐饮净水#世界国潮风#这种探索并非孤例,却以其“专业人群青睐的中环地标”身份形成独特样本——深红色调翻新为柔和 pastel 色系的空间里,新菜单与艺术展览同步更新,印证着“烹饪即艺术”的当代诠释:在这里,每一道菜都是打破边界的实验场,每一件艺术品都是味觉体验的延伸。
Duddell’s 的转型历程以「创立 - 发展 - 革新」为脉络,完成了从「艺术主题餐厅」到「文化地标」的跨越。2013 年,其在中环都爹利街 1 号的前身——阴暗无特色的办公用房被改造为融合餐饮与艺术的画廊餐厅,开创「画廊式用餐」模式,将粤菜体验与艺术空间首次绑定。发展阶段,品牌通过持续的艺术跨界深化定位:2015 年启动本地设计师合作项目,将时尚元素注入粤点;2023 年迎来十周年之际,已累计接待超 60 万食客(含维多利亚·贝克汉姆等名人),并凭借「地道粤味 + 创意呈现」的平衡摘得米其林星级(2014、2017 年一星,2015 - 2016 年二星),逐步构建起粤菜与艺术共生的独特餐饮范式。2025 年 8 月,Duddell’s 完成首次大规模翻新升级,正式从「画廊餐厅」进化为「沉浸式艺术容器」。此次革新在保留粤菜本味基础上,全面提升餐饮与鸡尾酒项目,强化空间与艺术的互动体验。香港《饮食男女》评价其「重新定义高端粤菜场景」,标志着其从单一主题餐厅到融合味觉、艺术与空间的文化地标的终极转型。
定位升级对比
2013 年:艺术主题餐厅,以「画廊式用餐」为核心,实现餐饮与艺术空间的物理结合。
2025 年:沉浸式艺术容器,通过空间革新与体验升级,成为融合味觉、视觉与文化的城市文化地标。
2013 年,设计师 Ilse Crawford 以 Studioilse 的“人文主义设计”哲学为核心,将占地约 929 平方米的原办公用房改造为复式艺术餐饮空间,其核心构想是打造低调的“艺术容器”——通过材质、光影与空间布局的协同,让艺术成为空间的隐性主角。空间以银白色钟乳石为基调,粗犷的钟乳石吧台与精致艺术品形成材质碰撞,辅之以金属色系、橡木及柔亮光影,中和石材冷艳感,构建“硬材质软氛围”的平衡;楼上酒吧选用镜面玻璃,进一步强化光影层次。首展杉本博司摄影作品时,其标志性的极简光影与空间内柔亮光线相互呼应,使静态艺术品与动态环境产生叙事性对话。入口设计隐蔽(无街面标志、需经侧面小路进入),内部布局紧凑,露天座位与居民楼景观协调,整体呈现“去标识化”特质,专注于菜品与艺术体验的深度结合,实现了“让人们感受到踏实、自在”的人文主义诉求。家具选择亦服务于这一理念:Corbusier 沙发、Albini 座椅等经典款与 Studioilse 定制的明代风格座椅混搭,在多元风格中达成舒适与艺术的共生。设计核心:通过“粗犷材质+柔和光影+隐蔽布局”的三重策略,使空间从物理载体升华为“艺术容器”,既保持钟乳石等硬材质的视觉张力,又通过人文主义细节让艺术欣赏回归自然状态。
2025年,Duddell’s 迎来自2013年开业以来的首次重大翻新,由香港设计师 André Fu 主导,标志着餐厅空间美学的范式转变。此次更新摒弃了招牌深红色调,转而采用更柔和的 pastel 色调,通过材质与色彩的精妙配比,实践其“轻盈叙事”的设计哲学。从“空间叙事”角度,镜面玻璃的战略性运用通过反射使艺术品产生“无限延伸”的视觉效果,打破物理空间边界;而黄油黄色沙发与绿色植物的搭配,则有效弱化了传统“白盒子画廊”的冰冷感,在保留艺术展示功能的同时注入居家般的温暖4。这种设计语言不仅体现在色彩系统的革新——上层沙龙区以黄油黄、暖木与低矮软垫扶手椅营造迈阿密式轻松氛围,与下层 fine-dining 餐厅的庄重感形成互补——更通过材质碰撞提升了空间的艺术沉浸感。《Dezeen》评价此次翻新“将美术馆舒适度提升30%”,精准概括了 André Fu 的设计突破:在艺术与餐饮的共生关系中,以“轻盈叙事”重构空间体验,让美学欣赏与感官舒适达成平衡。这种平衡既体现在宏观的双区域布局(休闲沙龙与正式餐厅),也渗透于微观的软装选择,最终实现了艺术空间从“被观看”到“被体验”的深度转化。
在 Duddell’s 重新开幕的 Danh Võ 个展“let’s start over”中,艺术与餐饮以“材质对话”构建深层互文。艺术家通过金箔纸板作品(如《Gold-leaf Cardboard》)将日常材料转化为承载“记忆的镀金”的载体,以廉价纸板与贵重金箔的矛盾组合,挑战传统价值认知,探索平凡之物的精神重量。这种材质哲学延伸至菜品设计,如《金箔脆皮鸡》以可食用金箔包裹酥脆鸡皮,将味觉体验升华为“味觉的奢华”——金箔在此不仅是装饰,更通过触感与视觉的双重刺激,赋予家常菜仪式感。
材质对话的双重象征:Danh Võ 的金箔纸板象征“记忆的镀金”,《金箔脆皮鸡》的金箔代表“味觉的奢华”,二者共同诠释“平凡之物的仪式感”,印证艺术家“食物与艺术都是情感载体”的观点。通过金箔这一核心材质的跨领域运用,艺术品与菜品超越物理属性,成为文化记忆与感官体验的交汇点,实现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共生。
Duddell’s 早期艺术展览突破传统餐饮空间的静态陈列模式,以动态味觉联动构建创意引擎。2013 年首场展览即融合刘梅洁 20 世纪中国艺术收藏、杉本博司画作、尤尔根·泰勒摄影等多元媒介作品,2015 年日本艺术家丸山彩“Floral Beings”个展期间,同步推出的“dim sum dinner” initiative 通过共享拼盘、定制餐具及制服构建沉浸式用餐场景,其中刘梅洁展览更实现粤点造型与艺术藏品的味觉对话。《Art Basel》将这种创新模式定义为“开创餐饮策展学”,前瞻性地证明艺术在餐饮空间中不仅是装饰元素,更是驱动体验升级的核心创意引擎。
行政总厨叶嘉安的“技法隐形化”哲学,以“看不见的功夫”为核心框架,通过精湛但不外露的工艺提升味觉体验。其代表性实践为利用火腿酶解技术提升鳕鱼鲜度,科学数据显示该工艺使鲜味氨基酸含量提升42%,这种对技术的极致运用却不着痕迹,恰如其“艺术般的克制”理念——复杂工艺隐藏于食材本味的呈现中,让食客专注于味觉本身而非技法的炫耀。《香港厨师协会刊》将其评价为“新派粤菜标杆”,正是对这种“藏技于味”理念的认可:当技法的复杂性被味觉的纯粹性所覆盖,烹饪便升华为味觉艺术的表达。
Duddell’s以“可食用雕塑”理念重构粤点形态,将传统点心从味觉载体升华为视觉艺术品。其金鱼形虾饺(goldfish shaped pork & shrimp dumpling)以精细塑形模拟游鱼姿态,内馅融入白蚁菇提升风味层次;升级版烧卖(siu mai)则通过猪肉、虾、扇贝与鱼子酱的奢华组合,在半球形饺体上形成色彩与质感的碰撞,实现“一口包容山海”的视觉叙事。
差异化路径:对比大班楼以蟛蜞膏、樟木烟熏鹅等在地珍稀食材为创新核心的“在地食材主义”,Duddell’s更侧重通过形态符号构建叙事——如酥皮包裹鲍鱼鸡粒的“立体酥点架构”,以128层酥皮象征“百业兴”的文化隐喻,使每道点心成为可食用的微型雕塑。这种“形态优先”的创新逻辑,让粤点突破传统形制约束,成为融合味觉与视觉的跨感官艺术载体。
艺术餐饮通过提出“文化溢价公式”——基础餐费+艺术体验费+社交货币值,正在重塑行业定价逻辑。香港餐饮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艺术餐饮客单价提升35%,印证了体验经济下文化附加值对消费决策的显著影响。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餐饮以食材成本为核心的定价体系,将空间美学、文化叙事与社交传播价值纳入价格构成,如Duddell’s通过杂志级装饰与艺术展览结合,形成区别于大班楼“在地食材主义”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龙景轩主厨陈恩德评价:“他们证明粤菜可以不止于味觉,更是文化媒介”,点明艺术餐饮对粤菜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在传统中式餐厅面临困境(2025年第一季度香港中式餐厅收入下滑近5%)的背景下,艺术餐饮通过满足年轻消费者对“环境独特性”与商务客群对“精致品质”的双重需求,成为市场重构的关键力量。其核心价值在于将餐饮从功能消费升级为文化体验,为行业提供了应对消费理性化与成本压力的创新路径。
Duddell’s 通过粤菜与艺术空间的共生实验,打破了“传统=保守”的偏见,为粤菜现代化提供了“文化赋能”的可复制模型。其“空间-艺术-味觉”三重奏实现了 1+1>2 的协同价值,印证了传统与创新的共生智慧。正如梁经伦所言:“传统是根,创新是枝叶,根扎得深,枝叶才能长得高”,而“三星是结果,85℃蒸水蛋才是原因”的理念,则揭示了极致专业主义(如精准温控、食材理解)是文化生命力注入的基础。Bo Innovation 的实践进一步示范了“科技+传统”的融合路径——从区块链食材溯源系统的研发,到艺术主题菜品设计,均以当代语言重述文化基因,最终让餐饮成为承载传统记忆与当代审美的复合载体。这种模式不仅成为艺术餐饮融合的典范,更为行业提供了传统菜系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启示:以文化为锚点,以创新为羽翼,方能让传统味道在当代语境中持续生长。
核心启示:粤菜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用当代语言重述文化基因。传统技艺的极致专业(如 85℃蒸水蛋的精准)是根基,艺术介入与科技赋能是手段,最终通过“空间-艺术-味觉”的协同创造超越单一业态的价值增量。
来源:甜点党GP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