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闹”变“流量”,“维权妈妈”变现22万粉丝开始直播卖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20:20 1

摘要:这位妈妈或许真的“成功”了——经过这么一闹,估计没哪个老师敢轻易管教她的孩子。老师们的处境变得微妙:管多了怕惹祸上身,不管又违背教育初心。

这事越想越有意思。

一个“维权妈妈”在校闹事件后,摇身一变成了拥有22万粉丝的主播,开启直播带货之路。

网友们说得直白:这简直是“泼天的富贵哗啦啦的来”。

但笑过之后,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这位妈妈或许真的“成功”了——经过这么一闹,估计没哪个老师敢轻易管教她的孩子。老师们的处境变得微妙:管多了怕惹祸上身,不管又违背教育初心。

最终结果可能就是“只教书不育人”,孩子成了“不加修饰的树”,自由生长,七股八杈。

这让我想起当年的“扶不扶”难题。

当善良可能付出代价,人们自然会犹豫。教育也是如此——当管教可能引来麻烦,老师自然会退缩。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场“校闹”的变现路径。从前闹了白闹,现在却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流量和收益。

这向社会传递了什么信号?会不会有家长觉得:闹对了脸上有光兜里有钱,闹错了无非说声对不起?长此以往,教育生态将走向何方?

这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折射出当下教育中的多重矛盾:家校关系、教师权威、维权边界,以及流量经济对传统行为的异化。

有人说应该严厉打击校闹,给予教师更多管理权。这话在理,但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为什么家长会选择“闹”?是不是正常维权渠道不够畅通?是不是有些问题确实需要更多关注?

而最让人忧心的是孩子。在这场成人世界的博弈中,他们既是筹码也是受害者。当同学和家长指指点点,当老师小心翼翼保持距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塑造将受何影响?

这位妈妈的“成功”,或许正映射出我们教育环境中的某些深层病症。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维权不应成为敛财的工具,教育不应变成小心翼翼的走钢丝,孩子的成长更不应成为成人博弈的牺牲品。

解决之道不在于简单批判这位妈妈的行为,而在于构建更加健全的家校沟通机制,明确教师的管理权限边界,保障合法维权的同时防止无理取闹,更重要的是——让教育的回归教育,流量的归流量。

毕竟,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博弈。当我们把校园变成战场,没有真正的赢家——无论表面上看,谁的“富贵”来得更“泼天”。

来源:晓勇看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