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日的渼沙溪碧波荡漾,溪水环绕巍山高级中学校园缓缓流淌。岸边,一座飞檐翘角的楼阁静静矗立——朱红立柱、黛色瓦当、精巧榫卯复刻明代古朴韵味,阁顶葫芦宝刹直指苍穹,守护“振文教、育英才”初心。这座被称作东阳“岳阳楼”的长安阁,不仅让消失半个多世纪的文脉地标重现,更
巍山高中校史馆
长安阁内续六百年文脉
渼沙溪畔立精神新地标
秋日的渼沙溪碧波荡漾,溪水环绕巍山高级中学校园缓缓流淌。岸边,一座飞檐翘角的楼阁静静矗立——朱红立柱、黛色瓦当、精巧榫卯复刻明代古朴韵味,阁顶葫芦宝刹直指苍穹,守护“振文教、育英才”初心。这座被称作东阳“岳阳楼”的长安阁,不仅让消失半个多世纪的文脉地标重现,更以校史馆新身份,成为巍山高中联结过往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文脉溯源
六百年楼阁见证文教兴盛
复建的长安阁
长安阁的故事始于明永乐年间。600年前,巍山赵氏始迁祖环清为“镇水口、蓄财气、高科第”,特聘一默大师选址设计,在镇西下水口建起这座通高约25米的楼阁。楼阁设计暗藏巧思:底层三开间呈正方形,16根合抱大柱支撑建筑,中间4柱直抵阁顶,周边12根檐柱、12根廊柱暗合“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时序智慧;抬梁穿斗木构架无一钉子,全凭榫卯咬合;屋顶正方立体平台上接三节葫芦刹顶,寓意“三元及第”,每处细节都承载着对文教兴盛的期许。
自建成起,长安阁便成为巍山“文教心脏”。明末清初,进士赵忠楠在此首建绿漪书院,开启阁内办学历史;清至民国,慧业书院、坦然书院(学堂)先后扎根,其中慧业书院贯穿清代,名气远播东阳北乡。林则徐授业恩师赵睿荣年少时曾在此苦读,从晨钟声中悟得“心系苍生”抱负;辛亥革命志士蔡汝霖亦在此求学明志。依托这片沃土,明清两代巍山赵氏一族走出12位进士、28位举人、400余名贡生,“科甲之盛,东阳为最”的美誉,让长安阁的文脉影响力深植巍山基因。
1942年东阳城沦陷,为抵抗日伪军奴化教育,爱国志士筹建了巍山高中的前身——东阳北麓战时初中补习学校。1945年抗战胜利后,北麓中学从会稽山(余)脉深处临时校址迁出,正式落户长安阁一带。1946年春,55名首届毕业生怀揣“文化报国”信念奔赴各地;1954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门发函要求加强对长安阁的保护;1959年,学校更名为浙江省东阳县巍山中学,彼时的长安阁是学子晨读的背景,无数师生在此留下足迹。
校友聚力
跨越半世纪复建“精神根脉”
效果图
令人遗憾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出于历史原因和年久失修,长安阁被拆除。这座承载几代人记忆的地标,成为巍山老一辈人与北麓中学时期校友心中的遗憾。
转折发生在2022年,1981届校友吴希良重返母校,望着老照片询问时任巍山高中校长吴国强:“以前的毕业照上为什么都有一座阁楼?”这个问题,让被遗忘许久的长安阁重回人们视野。巍山高中教师华宏伟主动查阅资料,确认照片中的阁楼正是曾屹立于此的长安阁。鉴于长安阁承载的珍贵历史记忆与文化信息,学校、1981届2班校友及巍山镇村干部共同倡议——重建长安阁。“这不只是简单复原一座建筑,更重要的是把学校的‘精神根脉’找回来。”吴国强说。
2023年,在吴国强提议下,1981届校友率先响应,成为复建工程“主力军”。当年大年初二,天仍寒峭,几十位1981届校友返回母校,围坐会议室商议复建事宜。“我捐150万元!”“我也捐150万元!”校友吴希良、李深梁率先表态,其他校友纷纷跟进,仅1981届2班便筹集复建资金340多万元,而长安阁设计方案正出自吴希良之手。1987届校友赵碧海也积极参与募捐,为项目推进助力。
复建过程中,校友们的付出远不止资金支持。校友周锡舫出资之余,主动承担工程筹备重任,跑遍东阳寻访传统木工匠人,对照老照片、搜集口述记忆细节,反复打磨设计、完善工艺,只为保留长安阁原有的“古味”;赵闻樵、赵刚等校友奔走于村镇与各地校友间,传递复建消息,凝聚更多力量;斯云岗、赵刚、吴惠桢等校友积极为长安阁装修和校史馆建设献计献策并慷慨捐资。承载着深厚历史记忆的长安阁,如一盏不息的明灯,守望着一代代人勤耕苦读、树报国志。尽管建筑曾遭损毁,但精神始终流淌在“北麓人”骨血中。
事实上,北麓校友对母校的回馈从未间断:1966届校友应培新担任董事长的海天建设集团捐资600万元设立“巍山高中海天教育基金”;1987届校友徐国强捐资4380万元,其中2000万元设“徐国强教学质量优胜奖”,2380万元用于建造校体育馆并配套设施;1995届校友吕滨、王江兵等创立的浙江北麓实业控股集团捐赠2000万元设立奖教基金;徐明洪、吴乐央等校友首倡的“北麓之星”职业启蒙夏令营活动,众多校友积极捐资或参与其中,为学弟学妹点亮职业方向。
焕新启航
校史馆变身“行走的校史课”
如今,长安阁主体建设已全部完成,进入阁内展陈设计阶段。新长安阁占地2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10平方米,按老长安阁1∶1复原建造。
按照规划,长安阁内将设巍山人文历史馆、校史馆等。其中,B1层为巍山人文历史馆,以丰富展陈串联巍山镇历史脉络与人文故事,展现在外东阳能人风采,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窗口;台基层主要展现巍山高中80多年来的悠久办学历史和发展过程;一层兼具接待与展示功能,设办学成就展厅、校友回馈展厅与贵宾接待厅;二层为师资展厅与学生活动展厅,前者彰显教师育人情怀,后者呈现学生青春活力;三层聚焦文化艺术,陈列珍藏书画作品。
“长安阁既是筑牢精神育人阵地、助力学子理解‘读书报国’内涵的核心工程,也是承载校史记忆、传承‘北麓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维系全球校友情感、凝聚校友心意的‘精神纽带’。”巍山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邵晓强说。
对在校学子而言,长安阁将是一堂“行走的校史课”,它把抽象的“北麓精神”转化为具体历史物件与鲜活故事,让精神可触可感。未来,学校将依托长安阁常态化开展校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子触摸历史,读懂“尊师、勤学、守纪、爱校”校训内涵,树立“读书报国”志向。
琅琅书声里,长安阁破空而立,六百年文脉薪火相承。这座焕新的楼阁,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带着“家国情怀、北麓精神、身心俱健”的底色奔赴未来,也将作为精神纽带,联结学校过往、现在与未来,让六百年文脉在新时代续写辉煌。
南马高中校史馆
既能装下过去
也能生长未来
9月的南马高中,暑气渐消,学校的“和贵楼”内热潮涌动,工人们正忙着装修三楼的校史馆。这座承载着110年教育记忆的场馆,历经3次蝶变,即将以崭新面貌迎接校庆。
筹备之路
跨越山海的“寻根之旅”
“校史馆不是简单的陈列馆,而是要让每一件展品都说话,每一段文字都连着校友的青春记忆。”南马高中校长金建强介绍,南马高中校史馆经历了两次建造,第一次是2005年建校90周年之际建设校史馆,第二次是2015年由2001届校友吕剑剑捐资80万元打造的百年校史馆。两座校史馆分别位于“和贵楼”三楼的南北两侧。
第一次走进老校史馆,金建强在1994届学子的毕业照前站了半小时,在泛黄的照片里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与同窗,唤起了他的青春回忆。这位从南马高中毕业的“校友校长”,去年7月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走遍校园角落。老校史馆的局促与陈旧,让他下定决心:“要让校史馆‘活’起来,既能装下过去,也能生长未来。”
彼时,距离南马高中110周年校庆仅剩14个月,原校史馆的展陈仍停留在10年前的版本:未纳入2002年并入的千祥中学史料;20世纪90年代后的校史记录零散,知名校友的故事多停留在文字简介……于是,一场跨越山海的“寻根之旅”就此展开。
“校庆办成立时,连完整的校友名录都没有。”金建强回忆,校史馆筹备之初,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便是“家底不清”,由于建校已逾百年,许多早期档案、物料在岁月流转中遗失,而这些都是学校的“根”,要尽可能找回来。为此,学校组建了校庆办,兵分三路搜集史料:一路对接各地校友,收集3万余名毕业生信息和老物件;一路走访退休教师,记录口述历史;一路整理校史档案,核实重大事件时间线。
自筹备以来,金建强的手机通讯录里多了不少校友的联系方式。“之前只跟本届、上下届的校友有所联系,如今连比我早几十届的学长都成了‘微信好友’。”金建强说,上个月,1986届校友整理旧物时翻出了当年的学生会合影,扫描后传了过来,希望能为校史馆的修建尽一份力。
为了搜集到更全面的资料,校庆办成员时常跑到市档案馆等场馆查阅资料。校庆办负责人王佳佳说,在成员的不懈努力下,他们从泛黄的卷宗中翻出1950年省教育厅发的招收新生、插班生批准书,校友施晓湘画于1950年的《南强新貌》等。
“等校史馆开馆那天,这些资料、物件都会变成展厅里的‘活化石’,让如今的学生知道,他们的前辈是怎样走过这段路的。”金建强翻着通讯录,里面有来自北京、上海甚至海外的校友联系方式,每一个姓名背后都藏着一段关于青春的故事。“之前觉得‘寻根’是件抽象的事,现在才明白,‘根’就是这些藏在旧物里的回忆,是校友们对母校的牵挂,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
展陈匠心
凝固岁月的“立体教材”
南马高中百年校史馆资料图
今年,南马高中将两座校史馆合并升级改造成了“南强校史馆”。步入装修中的校史馆,主体结构已清晰可见。王佳佳介绍,400平方米的空间将被划分为“风生水起 江岸春归”“筚路蓝缕 弦歌百年”“诗情画意 美哉南强”“春风化雨 樟桂葱灵”“英才辈出 风华正茂”“宏毅笃行 学在南强”六大展区,将校训、校史、大事记、知名校友、捐资助学故事、学校荣誉等通过实物陈列、史料展示、多媒体互动等形式,立体呈现学校的发展脉络。
展陈内容的筛选过程,堪称一场“学术研讨会”,仅是专题会议就召开了数十次,邀请退休教师、校友代表共同审定。“有争议的不是要不要展示,而是如何客观呈现。”金建强说,例如“学农基地”,有人建议侧重劳动成果,有人主张突出师生克服困难的精神,最终大家达成共识,通过老照片、劳动工具等,全面展现特殊年代的办学特色。
在“英才辈出 风华正茂”展区,除了文字简介,还将通过多媒体短片讲述知名校友的奋斗故事,让静态的人物形象变得鲜活立体;“春风化雨 樟桂葱灵”展区则陈列不同时期的教案、教具,以及教师们获得的荣誉证书,展现一代代南马高中教师的育人初心;“宏毅笃行 学在南强”展区,将重点展示学校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特色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成果,用数据图表和实物案例,呈现学校“生长未来”的蓬勃活力。
“为了让展陈更具沉浸感和互动性,我们在校史馆预留了一块‘校友留言墙’,用电子屏展示校友的留言,旁边放着纸质留言本,让现在的学生可以给未来的自己或校友写句话。”金建强介绍,每个展区都会设置电子屏,访客可通过触摸查询系统检索110年来的重要事件和校友成就。
此次校史馆修建还对2002年并入的千祥中学史料进行了系统梳理,开辟了独立的展陈区域,完整呈现两校融合发展的历程,让这段重要的校史记忆不再缺失。
联结故土的“精神纽带”
资金筹备曾是校史馆建设的“拦路虎”。初期估算的400万元建设费用,对经费并不充裕的南马高中而言,无疑是一笔巨款。“校史馆必须建,资金问题我想办法解决。”金建强的这句话给了团队莫大的鼓舞,他带头缩减行政开支,将节省下来的资金优先投入校史馆建设,调整设计规划图,将预算降到160万元,同时主动联系历届校友寻求支持。消息传开后,校友们纷纷响应,有的匿名捐款,有的捐赠珍藏多年的校史物件,还有从事设计、工程行业的校友主动提出免费提供专业支持。
校友陈根伟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陈根伟设立“吴苏伦奖学金”,每年他都捐资20万元用于奖励学校师德高尚、业绩突出的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2022年后更是每年捐资30万元。“母校要重修校史馆,我必须支持。”陈根伟捐赠80万元用于校史馆基础造型装修。他坦言,自己1992年从南马高中毕业时,学校的教学楼还是平房,如今看到母校的发展,总想为她做点什么。
陈根伟的故事并非个例。校史馆筹备过程中,无数校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饮水思源”的情怀。短短3个月,通过学校自筹、校友捐赠、社会资助等方式,建设资金难题逐步化解,为校史馆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校友的慷慨,是校史馆得以焕新的关键,校史馆的每一块砖、每一件展品,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和对母校的深情,这份情谊比任何资金都珍贵。”金建强表示,这座即将落成的校史馆,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成为联结海内外南强校友的精神纽带。“我们计划在南马高中110周年校庆期间正式开馆,让南强校友们能借此机会重聚母校,在熟悉的校园里重温青春岁月,在校史馆中触摸共同的记忆脉络。”
记者丨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俞文斌 徐帆
视频丨胡杉悦
相关阅读:回忆满满!@东阳中学、东阳二中的校友们看过来→
大家都在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材料专场赛“论剑”金华 东阳济沛研究院孵化项目力夺一等奖
重磅文件发布!事关县域普通高中学生
助力东阳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睿斯FCBGA封装基板项目一期顺利连线
编辑:胡晨露
终审:王中华
来源:远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