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广袤的西部版图上,有一条狭长而神奇的地理通道,这条通道东西长约12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
在中国广袤的西部版图上,有一条狭长而神奇的地理通道,这条通道东西长约12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
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走廊,更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走廊。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以来,这里便成为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战略要道,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枢纽,也是佛教东传、商旅往来、民族迁徙、艺术传播的生命线。
图源:星球研究所
地理枢纽:帝国的臂膀与文明的十字路口
河西走廊的形成,得益于祁连山的哺育。这座绵延的雪山,像是被上天安置在荒漠中的一座固体水库,用冰川融水滋养出的绿洲,让行旅、军队和商队得以通行。
对于中原王朝而言,掌控河西,就相当于伸出有力的臂膀,既隔绝了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游牧势力的联合,也打开了通往西方世界的大门。对于整个中华文明,它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东来的华夏文明、西去的丝绸与技术、南下的草原文化、北上的佛教艺术,都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
图源:《河西走廊》
历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共建者
踏上河西走廊,就如同翻开了历史的万花筒:
月氏、乌孙、匈奴曾在这里逐水草而居,谱写了游牧的序曲;
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从此汉民族的屯垦戍边者在这里扎根,农耕文明在此繁盛;
魏晋南北朝,天下大乱,河西走廊却相对安定,成为了中原文化的“避难所”;
图源:《河西走廊》
鲜卑、氐、羌等民族在此建立“五凉”等政权,继续推动着文化交流;
隋唐盛世,这里驼铃悠悠,成为了世界上最繁忙的“高速公路”,突厥、回鹘、吐蕃等民族活跃于此,共襄盛举;
西夏的党项人在这里创造了独特的文明,莫高窟的西夏文题记是其见证;
元明清以降,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进一步在这里融合,形成了今天河西走廊多彩的民族格局。
图源:《河西走廊》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哪个民族是河西走廊永恒的主角。每一个登场的民族,都是这里的建设者和塑造者,他们共同绘制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画卷。
结语
河西走廊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是一部多元族群相遇、碰撞、学习、融合的故事。今天,当我们重走河西走廊,看到的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更是中华文明在开放中融合、在交流中发展的壮阔图景。河西走廊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博大与韧性,正源于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质。读懂河西走廊,也就读懂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必然。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