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为胸膜性疼痛(与呼吸相关),也可为心绞痛样疼痛(位于胸骨后,提示可能为主干栓塞导致心肌缺血)。
多为突发性,活动后加重。
常为胸膜性疼痛(与呼吸相关),也可为心绞痛样疼痛(位于胸骨后,提示可能为主干栓塞导致心肌缺血)。
因此,绝不能因为没有典型三联征而排除诊断。
表现为休克或持续性低血压(收缩压
进而左心室充盈不足,心输出量骤降,引发循环衰竭。
· 标志: 需要立即再灌注治疗(主要是溶栓)的指征。
心脏超声显示右心室扩大/运动功能减退、
CT肺动脉造影显示右心室/左心室直径比值 > 0.9、
血清生物标志物(BNP/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升高。
病情易恶化,需密切监护,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升级治疗。
标准:
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无右心室功能不全和心肌损伤的证据。
过去可能诊断肺栓塞后就考虑用药,而现在必须首先回答“这是哪一层的肺栓塞?”。
低分子肝素(LMWH)或磺达肝癸钠,重叠华法林,待INR达标后停用肝素。
(如活动性内出血、近期颅内手术/出血等)是决定生死的关键。 必须快速权衡溶栓的获益(挽救生命)与致命性出血的风险。
常用阿替普酶,100mg 2小时持续静脉泵入。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应尽可能缩短Door-to-Needle时间。
适用于有溶栓禁忌或失败的极高危患者,且医院具备相应技术和团队。
对于中高危患者,若在抗凝治疗下仍出现血流动力学恶化,
可能在不显著增加出血风险的前提下,更快地改善右心功能,但其确切地位仍在探索中。
。建立“ unexplained dyspnea/syncope → Think PE!”的思维反射弧至关重要。结合Wells评分、Geneva评分等临床预测规则,能有效提高疑似患者的筛查效率。
这不仅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更最大程度地平衡了疗效与风险,避免了低危患者的过度治疗和高危患者的治疗延误。
从急诊分诊到确诊,再到启动溶栓/介入,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无缝衔接、争分夺秒。建立医院内部的“肺栓塞快速反应团队(PE Response Team, PERT)”是优化这一流程的有效模式。
DOACs的广泛应用是抗凝领域的巨大进步,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治疗体验和预后。
总而言之,面对急性肺栓塞,一个高效的救治体系应做到:在思想上保持高度警惕,在诊断上借助先进工具,在决策上依赖精准分层,在治疗上贯彻分层施策,在流程上追求快速响应。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降低这一急危重症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来源:eric28846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