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近”到“走进” 基层治理怎么“靠前一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2:54 1

摘要:这些年来,改造老旧小区、破解城中村难题、运用大数据统筹城市治理……厦门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牢记“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在不同工作场景中践行社会治理“核心是人”的理念。

编者按:

近日,人民网党建调研行走进福建,深入厦门一线,聚焦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挖掘可复制、可推广的好故事、好经验。

“小区治理遭遇重重困难,有人打退堂鼓时,你有没有想过放弃?”

厦门海韵华庭小区党支部书记、业委会主任傅智勇先是一愣,随即回答记者,“就算最后只剩我一个人,也要守住这个‘桥头堡’。”

这位被福建省厦门市干群频频“夸赞”的基层党员,身上有一股朴素的坚韧。

“困难不可怕,怕的是工作没做到群众心里去。”傅智勇道出了基层党员的心声。

这些年来,改造老旧小区、破解城中村难题、运用大数据统筹城市治理……厦门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牢记“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在不同工作场景中践行社会治理“核心是人”的理念。

让居民爱上“家”

党员应充当“领头雁”,激活社区治理“微细胞”,破解基层民生难题。厦门海韵华庭小区正是这一理念的直接受益者。

厦门海韵华庭小区。人民网记者 陈蓝燕摄

这个始建于2005年的小区,曾因环境破旧、野草蔓生,被居民称为“原始森林”。

更棘手的是,小区已近八年没有业委会,“再拖下去,整个小区就散了。”傅智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23年,他接过小区党支部书记、业委会主任的重担,迅速联合业委会成员,集体讨论出多个方案供业主选择。最终,88.9%的业主选择尝试用“物业顾问制”的方式,推动社区走上“自治”之路,多年难题迎刃而解。

如今,海韵华庭里变出一个“小公园”:居民主动搬来家中盆栽装扮公共空间,孩子们收集鹅卵石摆成创意造型,铺出一条充满童趣的小路……

从最初面对争议时的举步维艰,到如今带动居民共同参与治理,傅智勇感慨:“真正的凝聚力,是用真心换真心、靠实干拼出来的。”

这一颗颗紧密相连的“民心”,正是社会稳定的内核。

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党组织,是被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

近年来,厦门市持续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以党建“绣花针”,穿起城中村治安、环境、服务的“万根线”,让“新市民”也能找到归属感。

锦邻议事会。锦里村委会供图

海沧区锦里村里住着的1200余名集卡司机,是区域物流运输的重要力量,成为锦里村开展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关键服务对象。

“关心集卡司机,不能只看‘八小时内’的工作,更要顾‘八小时外’的生活。”锦里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林汉艺深知,不少集卡司机的家人在厦门,妻子就业、孩子读书,是藏在他们心底的牵挂。

为此,锦里村专门设立“零工驿站”,像“娘家人”一样为“卡嫂”(集卡司机家属)牵线,联合海峡人才市场精准推荐岗位,目前已帮助50余人次实现就业。

“只有把这些小事办实,‘党组织全覆盖’才不是一句空话。”林汉艺说。

服务到“心坎上”

随着城市发展,厦门基层党建的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从社区延伸至写字楼、产业园,正以党建综合体为载体,推进治理效能提升与产业发展协同。

厦门软件园三期党建共同体阅读专区。人民网记者 陈蓝燕摄

在厦门软件园三期,党建共同体成为服务企业与职工的“核心枢纽”。作为全市体量最大的园区,这里聚集着大量非公企业,不少企业党组织面临“力量弱、资源少”的困境。“单靠一家企业,党建很难有实效;但‘抱团发展’,就能把分散的资源聚成‘合力’。”厦门集美区委社会工作部常务副部长、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工委书记沈迪介绍。

党建共同体选址在人流量最大的体育中心,既能宣传党的主张,又能提供阅读、活动等便民服务,让党建更“贴近人、吸引人”。

“园区还探索出‘care’党建工作法,恰与‘为您用心’的宗旨呼应,用‘关怀’链接企业,用‘用心’温暖职工,让党建成为园区发展的‘红色动力源’。”沈迪说,这样的“暖心服务”让企业更有归属感。

服务不仅要“广覆盖”,更要“解难题”。要把党建做到每个群体心坎上,先得精准感知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再一件一件加以解决。

厦门集美区综治中心。人民网记者 陈蓝燕摄

“过去,一起简单的纠纷诉讼可能要耗时三个月。如今在综治中心,只要事实清晰、双方愿意接受调解,当天就能顺利解决。我们有一群退休老党员常驻调解一线,还总结出‘诚毅调解十法’,让现场调解成功率达87.8%。”厦门市集美区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集美区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红色引擎”。

通过探索党建与综治工作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推动市域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统筹解决城市治理与发展难题。2024年7月以来,集美区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后,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多口分散”转向“一站汇聚”,已累计接待群众1.9万余人次,受理事项2万余件,化解成功率达80%以上。

人人参与,人人共享

“以前处理社区问题,更多是靠个人经验摸索。现在不一样了,学院教我们一套可操作的方法,做事更有条理、更有底气。”谈及翔安区社会工作学院,基层党员干部们纷纷点赞。

厦门翔安区社会工作学院。人民网记者 陈蓝燕摄

作为厦门首个区级社会工作学院,自2025年1月成立以来,它就像一颗“石子”,在基层治理的“池塘”里激起层层涟漪:一手打造学习综合体,一手建设实践智库,通过“培训+智库”双轮驱动,为基层干部赋能。

翔安区马巷街道滨安社区党支部书记洪燕红对学院有着特殊的感情:“学院成立后,我们社区终于有了‘娘家人’的感觉。”自学院开课以来,她几乎没落下一堂课。“以前解决问题总觉得没抓手,现在会主动思考如何拆解问题,一对一寻找资源破解。”洪燕红说,正是掌握了更多专业知识,成功解决了困扰多年的两个历史遗留问题。

不止一位社区居委会主任告诉记者,培训不仅帮他们突破工作瓶颈,更搭建了交流学习的渠道。

系统化培训强化党员干部基层治理专业素养,实现了治理队伍能力与工作效能的“双突破”。

与此同时,厦门还以党建引领法治建设,确保基层执法公平公正,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我们整个办案区的设计,就是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制度锁牢每一个环节。搭起‘1+15’这套‘家规’,平时平稳运转,遇到大案一键切换状态,全过程像直播一样留痕、可回放,案子跑得飞快,群众也能全程监督。”厦门海关缉私局法制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

调研团现场了解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运行情况。人民网记者 陈蓝燕摄

今年1-7月,厦门海关缉私局共查办走私违法犯罪案件1319起,案值37.33亿元。数据背后,是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厦门海关缉私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深化“警民联动、服务共融、问题共治”的实践路径,让“平安先锋”队伍扎根基层,把法治温度融入民生热度,用精准服务回应群众期盼,努力实现共治共享。

“党建是基层治理的‘主心骨’。基层治理必须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创新协同模式、夯实能力基础、筑牢法治防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刘靖北如此评价,“通过透明化流程与智能化监督,厦门既提升了执法效能,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谈及党建引领的实践路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戴焰军指出:“党建引领是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的过程,党组织要在引领中建设,在建设中引领,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基层党组织更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如何建好组织,才能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

“真正的获得感离不开参与,没有参与度的获得感,成色是不足的。”厦门市委党建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正是在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中不断提升,人心也在这一过程中愈发凝聚。

从“走近”群众到“走进”群众,厦门基层党建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精彩答卷,让红色根系深深扎根民心。

人民网记者 陈蓝燕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